于雪萍
【關鍵詞】 品德教學;生活化;氛圍;情境;
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118—01
小學品德教學要依據(jù)活動、體驗、內化的邏輯規(guī)律,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教學活動主題,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進而形成內化的道德素質,即讓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一、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筆者盡可能地把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生活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用課本知識指導實際生活,使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教材知識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唯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的品德典范并用品德的有關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善于對課本內容進行合理整合,結合學生身邊的事例、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特色的鄉(xiāng)土知識來拓展學生品德教育的內容,讓品德教育看得到,摸得著,學得易。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實踐,又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平安回家》教學中,我特意播放了一段本班學生放學出校門后的視頻,讓他們找出其中路途安全的模范,也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又播放了我市近幾年發(fā)生的因行人不遵守交規(guī)而引發(fā)的交通安全事故,血淋淋的事實讓孩子們在心靈上受到極大的震顫。在隨后的自由發(fā)言中,孩子們紛紛表示了上下學途中要模范遵守交通法規(guī),以后會多關注自己和他人路途安全。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
生活化的教學氛圍是指師生之間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他基于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平視,也基于學生對教師的親近與信任。筆者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設置“貼近生活”的氛圍,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心帖心的對話,不僅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知識,還向學生展示教師自己的思想、情感、心靈,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讓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學習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任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卡通和實物,拉近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用學生的語言、情感演繹教學活動。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發(fā)掘生活中的品德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將品德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品德課堂教學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環(huán)。打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的課堂知識時時在真實的情境中加以體驗;把生活情境融入課堂,讓學生的品德體驗在課堂中升華成內在的價值。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一切必須從學生的本體出發(fā),“和上學生的調子”。課前以學生生活事例導入新課,生活事例可以從同學關系到人與地球、從校園安全到考試誠信,這些事例符合學生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生活;課中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直觀教具到音響視頻、從上門拜訪到現(xiàn)場采訪,使學生更為深切地感受生活;構建適當?shù)幕顒觾热?,?chuàng)設豐富的生活場景,既有正面先進事例的引導,又有反面教材的警醒,使學生在學習中反思生活。在課堂中通過學生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通過這些簡單但有效的方式,不但讓學生明白了事理,更在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五、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品德課的性質決定了它的課后作業(yè)不是簡單的抄抄寫寫,也不是枯燥的讀讀背背。有些學生可以流利地說出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卻亂扔垃圾;可以從道理上了解文明交往的重要意義,在日常行為中卻滿口臟話而臉不紅心不跳。因此,小學品德課后作業(yè)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反復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學習《快樂的鄰里生活》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到鄰居家做客,實踐課文中學到的生活經驗,體驗與人交往的禮儀,學會與鄰居交往??傊?,品德課程的作業(yè)應該是由“知”走向“行”、由“內化”走向“外化”的實踐活動。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體驗品德內容,在課堂中模擬品德行為,在生活中反思品德表現(xiàn),道德的花朵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經歷實踐的陽光和雨露,才會綻放出她那傲人的花朵,釋放出她醉人的芳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