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勰因對齊梁時期浮靡輕艷的訛濫文風深感不滿而苦心孤詣地寫出體大思精的《文心雕龍》闡述他的文論觀,并期望改變當時文風?!段男牡颀垺返牟┐髢群瓪v久彌新,通過梳理、總結劉勰《文心雕龍》文術論的內涵,再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例淺談對中國古代文論現代意義的思考。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術論 ?中國古代文論 ?現代意義
劉勰在《文心雕龍·序志》中寫到:“夫宇宙綿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智術而已。”就指出要在創(chuàng)作中脫穎而出的方法是智慧和技巧。由此可見劉勰《文心雕龍》中“術”的含義指寫文章的方法與技巧。劉勰對創(chuàng)作時的技巧和方法是極為重視的,他在《總術》篇中寫到“若夫善奕之文,則術有恒數,按部整伍,以待情會,因時順機,動不失正?!彼J為只有寫作時有正確的方法,才能胸有成竹地寫出好作品。那么劉勰文術論的內涵有哪些?本文試對其做出梳理。
一
齊代時,沈約在當時文壇最具聲望,他提出的“四聲八病”說對重聲律和對偶的“永明體”的形成產生關鍵影響,齊梁時期的文風在逐漸發(fā)展過程中形成浮靡綺麗、文體訛濫的文風。劉勰《文心雕龍》寫于齊代末年,正是沈約等人倡導的重聲律、詞藻與對偶的文壇風氣盛行之時,劉勰對當時“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般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保ā段男牡颀垺ば蛑尽罚┑奈娘L甚為不滿,而寫出體大思精的《文心雕龍》。那么,《文心雕龍》中的文術論有哪些方面呢?
1.劉勰首先認為創(chuàng)作要效法圣人經典,但也要創(chuàng)新,是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革新。劉勰在《原道》《征圣》《宗經》三篇中論述創(chuàng)作要以道為根本,學習圣人風骨,效法經書創(chuàng)作?!对馈菲姓f“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表明劉勰認為道是使文章流傳不朽的根本。值得注意的是,劉勰此處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寫到:
蓋劉勰之所謂‘道,誠指自然之道,誠指萬物之情,然‘作者曰圣,圣文固原于道,——所原的固是自然之道。而‘征圣立言,則后人之文亦正所以明其道或載其道;那么所明的或所載的便成為儒家之道了。[1]
其實儒家之道也在自然之道的范圍內。到了《征圣》篇中,劉勰贊揚儒家圣人之道是“夫鑒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guī)矩,思合符契?!眲③恼J為汲取圣人高雅的思想才能寫出真正符合規(guī)范的文章。
劉勰正本清源指出創(chuàng)作要以道為根本,效法圣人經典時,并未局限于此,他又在《正緯》《辨騷》中體現出其創(chuàng)新、變通的思想,表現出劉勰實際上是在復古中求變,在復古中革新。在《正緯》篇中,他并未對與經書含義相違的緯書完全予以否定,而認為緯書“事豐奇?zhèn)ィo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闭J為緯書在對作者積累詞藻、豐富學識方面仍有幫助。在《辨騷》篇中,劉勰雖要宗經,他又贊揚屈原有著奇詞麗藻文風的《離騷》,認為其“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
2.劉勰針對齊梁時浮靡、訛濫、因律害文的文壇風氣,認為應文質并重。劉勰文質觀在《情采》一篇中以集中論述。他寫到“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眲③牟⑽匆驗辇R、梁時期過于追求聲律和文采而形成的訛濫文風,將文采和聲律矯枉過正般地完全否定,而指出文章的形式、聲律、感情缺一不可。
劉勰雖持文質并重的文術觀,他更為強調要重視文章情感的真實抒發(fā)及內容的真切感人。他在《情采》篇中寫到:“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辨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北砻髌鋵ξ牟傻闹匾?,但明確指出詞藻一定要以表達情感為本,萬不可為文而造情。
3.劉勰認為寫作的成功是由天賦與后天學習兩方面相互作用而取得。他在《體性》篇中寫到“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志實,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性情?!眲③脑谖闹刑岬降摹鞍梭w”的變化是由“才、氣、學、性情”相互作用而形成。“才”和“氣”屬先天遺傳形成,而“學”和“性情”屬后天養(yǎng)成。
劉勰雖懂得天賦之重要,但他并未持天賦決定論的文術觀,仍強調后天學習之重要。他在《體性》篇中說“故宜摹體以定性,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彼赋鰬鶕鞍梭w”確定自身的性格,根據性格鍛煉寫作的才能,此為寫作道路的指南。他認為唯有淵博的學識才能促成創(chuàng)作靈感的產生和創(chuàng)作源泉的永不枯竭。他在《通變》篇中說到“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睂懽鞯膭?chuàng)新變化,要先廣博地觀覽與精要地閱讀,才可在此基礎上“通變”。
4.劉勰有嚴格的辨體意識,每一文體一定要對應相應的文學風格,不可胡亂匹配,并認為作家要兼善眾體。他《定勢》篇中集中表明其辨體思想。怎樣“定勢”呢?他開篇寫到“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币骷腋鶕刃那楦写_立文體,根據文體順勢利導發(fā)而成文。他在《定勢》篇中還寫到“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弊屪骷腋鶕煌捏w配以不同文學風格。
劉勰嚴格的辨體意識,也體現在對建安詩歌看似矛盾的評價中。劉勰在《明詩》中對建安時期五言詩歌的評價是“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躍……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彼诖颂帉ò矔r期五言詩歌形成的梗概多氣的文學風格持肯定態(tài)度。但他在《樂府》中寫到“至于魏之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jié)平……志不出于滔蕩,辭不離于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眲③恼J為樂府這一文體表現的應是中和、雅正之音,所以此處劉勰又對建安時期樂府詩歌形成的輕艷浮靡文風持批評態(tài)度。在不同文體下對建安時期詩歌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劉勰辨體思想嚴格如此。
5.在文章結構方面,劉勰認為整篇文章應先有中心思想統(tǒng)領全文,章與章之間要像鏈條一樣勾連緊密,且應首尾相合,渾然圓融。劉勰在《附會》篇中集中論述如何建構文章結構,他寫到“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途于同歸,貞百率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此附會之術也?!敝赋鑫恼乱锌偟木V領,要首尾一致,在文章總綱領和中心思想的指導下組織詞語,附詞會義,并要有使文章有條理,不可雜亂無章。
最后,劉勰主張文章要有力度,要剛健既實。他在《風骨》篇中寫到“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要求作家的文章像有砥柱支撐一樣有骨氣和力度。劉勰也要求作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構思文章。他在《神思》篇中寫到“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藻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詞,然后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弊屪骷乙蕴撿o的內心、飽滿的感情與豐富的學識,構思文章,寫出有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作品。
二
《文心雕龍》作為中國古代文論史上最受當今學界重視的批評著作,諸位學者已將其研究的細致入微。由于不少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時多重在闡釋與求真,使當今學界產生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價值何在的問題。實際上,古代文論在今天仍有其璀璨的價值。這里以前文已梳理的《文心雕龍》的文術論為例,淺談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
1.《文心雕龍》的文術觀教以后學用怎樣的方法寫作?!段男牡颀垺窌脑x就是“文章的雕刻、修飾”,意在講述作家用何樣的方法(即術)寫出渾然天成、名垂不朽之文,而他所闡述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其價值。如劉勰要求作家文章的結構要緊密相連,首尾圓和,就教給人們寫文章時,文章要有中心論題,段與段之間應有過渡句乘接,章與章之間要起承轉和,整篇文章要像鏈條一樣緊密勾連。再如劉勰要求作家要發(fā)揮想象力,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文章要有骨氣等等都是歷久彌新的寫作之道。劉勰《文心雕龍》中每一點、每一條文術觀若細細品味都會使人受益無窮,這些文術觀都應為后學吸收、運用。
2.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文術觀還可為批評家評論文藝作品時提供視角、方法。當今學者在評論文藝作品時多使用西方文論的觀點,對運用我國古代文論評論文藝作品卻不屑甚至不恥,但古代文論的價值是西方文論所不能代替的。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文術觀便可被運用評論文藝作品。如評論莫言的《檀香刑》時,讀者處處看到這部小說的“奇”:女主人公眉娘的丈夫趙小甲,在獲得三根虎須后竟能看到媚娘是一條蛇,他的干爹是頭豹子,縣令錢老爺是頭老虎;還有媚娘與縣令的偷情;一壯壯駭人聽聞的酷刑。但莫言這樣的“奇”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篇中寫到“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逼娌⒉皇遣缓茫皥?zhí)正以馭奇”,不可使“奇”變?yōu)樾?。莫言《檀香刑》中的“奇”也正是他豐富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的展現,在種種奇怪的現象中讀者身臨其境地看到清末時期的歷史,重新對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zhèn)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倉皇出逃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道德感悟。
3.劉勰《文心雕龍》文術觀中所傳達出的價值觀也是當今文藝工作者乃至整個國人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如今文藝界不少書籍、影視作品以獲得商業(yè)利益為目的,無道德、無準則地傳播出不堪入目的產品,這樣的現象實使人扼腕嘆息?!段男牡颀垺分械囊越浀錇楸?、以圣人思想為本的準則便應成為文藝工作者反觀自身作品的標尺,這才能使文藝作品給人真正有價值的熏陶。此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讓作家在發(fā)揮想象力時要“虛靜”,就是讓人的內心沉靜、摒棄欲望與雜念。其實,不僅在寫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時時保持“虛靜”,這才不會被如今物欲橫流、浮躁浮夸的世界蒙蔽雙眼,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虛靜”也應成為每個國人要具備的內心素質。
最后,劉勰《文心雕龍》清美的詞藻,形象的比喻,嚴謹的體系,豐富的內涵讓學者在研究中亦獲得審美愉悅。劉勰《文心雕龍》文術論乃至《文心雕龍》整本書還有許多價值點與閃光點待人發(fā)掘。而學者研究古代文論不應只在故紙堆中“求真”也應“求用”,這樣的古代文論才會煥發(fā)出新的價值與現代意義。
注釋:
[1]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頁。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汪春泓.文心雕龍的傳播和影響[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4]郭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M].濟南:齊魯書社,2004.
[5]袁行霈.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
(崔嫣然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學文學院 ?030000)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