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問
摘要:翻轉課堂和任務驅動均為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前者主要應用于基礎理論課程,而后者在實踐課程中更具優(yōu)勢。根據(jù)《建筑材料》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本文通過分析教學資源等條件,認為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模式應用于該課程是可行的。
關鍵詞: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發(fā)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提出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求:“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tǒng)教學,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線教師進行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未停止,近年來自下而上發(fā)起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就成為了關注點和熱點。
國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知識類的基礎性課程運用更為廣泛,但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互相穿插,有較多實驗活動開展的課程應用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這樣一門課程。本文旨在根據(jù)教育部有關改造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導向,基于對翻轉課堂應用要求的分析,結合建筑材料課程特點,探討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該課程教學應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學質量。
一、翻轉課堂應用及其要求
(一)翻轉課堂的應用
自2012年起比較成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始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并逐漸引入國內,近年來在我國各個層次的教育中均廣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種課下進行知識傳遞,課上完成知識消化吸收的教學模式。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教學流程的重新構建;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等方面的改變。
(二)翻轉課堂運用的要求
根據(jù)翻轉課堂特征不難發(fā)現(xiàn),除受具體課程的特點影響外,翻轉課堂模式的運用并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要求教師具有相應能力并配套較為完善的教學條件和資源。
1.教師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組織設計能力。教師需要根據(jù)課程知識分布及授課對象特點,分析斟酌組織形成符合學習認知的層次性知識點分布,確定適合課前學習、課堂討論和課后升華的內容;同時需要合理地進行教學程序設計,不但要針對具體環(huán)節(jié)如課堂討論、小組交流進行組織,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課前、課堂和課后活動的良好銜接;其次,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課堂互動和交往能力。她不僅僅只是師生互動,還應該包括活躍學生之間的互動,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則側重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課堂,師生建立平等的基礎,除相應的心理素質外,也要求教師針對對象的特點,在課堂內外以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方式、語言和行動進行交流,保證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的順暢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除目前廣泛使用的ppt以外,還要求教師可完成視頻錄制、剪輯供學生課前學習;熟練使用網(wǎng)絡通訊軟件或教學平臺等進行師生互動等。
2.教學條件和資源方面。教師需要通過相應軟(硬)件制作、加工學習資源并上傳至網(wǎng)絡平臺;而學生需要通過相應軟(硬)件進行學習和分享、交流;各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則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除課堂階段外均需要通過相應軟(硬)件和網(wǎng)絡進行。
如果說軟硬件是實現(xiàn)有效翻轉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課程資源就是實現(xiàn)翻轉的載體。翻轉課堂需基于相應的教學資源,在翻轉課堂應用較為廣泛的美國,正是有包括“可汗學院”在內的公益性組織及教師自己開發(fā)了大量的優(yōu)質教學視頻資源使眾多的翻轉課堂得以實現(xiàn)。而且,學習資源不僅有“微課”類的視頻資源,還包括實踐性課程的實訓條件等方面,均有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課程特點
(一)課程內容綜合性強
土木類專業(yè)均開設《建筑材料》,課程內容結合專業(yè)情況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結構基本相同。以筆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而言,課程內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質、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漿、混凝土、鋼材、墻體材料等,涵蓋了主要的結構性和功能性材料。課程內容涉及建筑實體的方方面面,綜合性較強,同時各種材料之間性能及應用相對獨立,知識的系統(tǒng)性較差。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
《建筑材料》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理論與實踐相互穿插。目前有關建筑材料性質、應用及檢測仍通過理論部分進行講授,再通過實驗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檢測技能并加深對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據(jù)學校實踐條件差異,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的課時分配不盡相同。同時,由于課程內容涉及面廣且相對獨立,對應某一種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對應的實踐內容,因此理論與實踐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學方法應用多樣化
《建筑材料》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工程實際亦結合較為緊密,因此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其中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效果較好,該方法是一種讓學生在情境和任務中自主探索學習的教學方法,其與《建筑材料》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吻合,應用效果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該課程綜合性較強,且理論與實踐相互穿插,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操作,未能實現(xiàn)知識及應用融會貫通,限制了“任務驅動”等教學法效果的發(fā)揮。特別是在任務驅動的第三階段,學生自主、協(xié)助學習采用傳統(tǒng)模式實施效果欠佳,資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難以明確,效率較低。因此綜合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中應用較好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形成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模式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成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應用于建筑材料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課程教師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課程具有綜合性較強的特點,教師不僅合理組織教學內容,也合理組織教學程序。通過對課堂理論講授和材料性能檢測實驗進階銜接的教學設計,教師具有了較強的教學組織設計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故同時涉及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特別在實踐操作部分,目前常規(guī)采用的是教師先演示,然后學生再實際操作的模式,不論是教師演示還是學生實操過程,師生之間均需要通過大量的交流互動保證實驗過程安全、操作正確和結果合理。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積累了良好的互動能力。
經(jīng)歷多次課改以及各院校對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均具備了較強的ppt課件制作能力,資源檢索、多媒體資源的獲取和開發(fā)也具備一定基礎,部分教師甚至已開展過翻轉課堂模式應用的嘗試[2]。
(二)教學條件和資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在現(xiàn)代教育的運用已經(jīng)較為成熟,教師均擁有智能手機、計算機,學校亦有相應的教學資源和開發(fā)軟件;學生均擁有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的比例逐漸提高;學校及城市網(wǎng)絡覆蓋良好,具備了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條件。
就課程資源而言,《建筑材料》課程的相關資源非常豐富,該課程與工程實際應用結合緊密,建筑材料應用案例資源充足,主要實驗均有指導視頻,大多數(shù)院校亦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實驗實訓條件或精品課程網(wǎng)站,通過教學團隊針對性地補充和延伸,課程資源可以滿足翻轉課堂教學需求。
(三)翻轉課堂與任務驅動結合的分析
1.以“任務”作為主線。把握《建筑材料》課程的主線:以“(鋼筋)混凝土”技術性質和檢測作為總任務目標建立框架,根據(jù)“(鋼筋)混凝土”的材料組成和性能要求,將總任務分解為石灰(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砂、石、鋼材等技術性質和檢測的子任務,同時覆蓋材料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性材料等相關知識內容。課程教學目標相應地細化至各子任務,而子任務作為實現(xiàn)具體教學目標的載體,應通過在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下發(fā)、分析、完成和評價,達到相對應的教學目標,進而完成總任務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總目標。
2.以“翻轉”凸顯主體。不論是任務驅動還是翻轉課堂教學法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而后者更是將該要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翻轉課堂在《建筑材料》課程的運用,可用于材料性質的理論部分,亦可用于實驗操作的實踐部分。就課前而言,對前者按照常規(guī)課程的要求,合理確定課前學習知識要點及范圍,針對性地制作或搜集相關課件、微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對于后者除上述內容外,可結合課程特點增加材料檢測交互實驗(動畫),在學習材料基本性質和檢測儀器操作要求基礎上課前完成材料檢測交互實驗。而課堂以及課后再對知識、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過上述形式實現(xiàn)對課程學習的翻轉,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3.以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模式開展教學?;诜D課堂的任務驅動模式的運用不是“任務”和“翻轉”的簡單拼接,而是兩者的有機融合。課程總體教學設計以“任務”為主線,在任務實施階段結合子任務的特點和學習內容進行合理的“翻轉”:任務下發(fā)后,學生分組對任務目標進行分析,同時根據(jù)教師準備的教學資源自主開展學習并分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質知識的學習和檢測交互實驗,最后由教師釋疑并檢查、評價學習效果。對于實驗實踐部分,對于操作簡單的實驗可實現(xiàn)“完全翻轉”即:學生通過課下自主學習,課上直接完成實驗實訓再由教師檢查評價;對于操作較為復雜的實驗可采用“有限翻轉”即學生通過交互實驗演練并經(jīng)教師釋疑檢查后再進行實驗實訓,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提升,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四、結語
任務驅動和翻轉課堂教學法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兩者的有機融合進行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可充分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學生基于任務情境開展學習,利用任務實施有限或完全翻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環(huán)。而且,基于翻轉課堂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所需教學資源等條件已經(jīng)具備,將其作為《建筑材料》課程豐富教學方法的有益嘗試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2]張彬.翻轉課堂教學法在《道路建筑材料檢測與應用》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