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琴
摘要 學習詞典是面向二語習得的工具書,了解和應用合適的二語習得理論對提升學習詞典的編纂質量和實用性具有重要意義。章宜華先生的最新力作《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研究》針對當今主流詞典存在的問題,在大量用戶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ESL/EFL學習者二語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和查閱需求,吸收語言學各流派對詞典釋義有幫助的理論與方法,以構式理論為基礎建立了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文章擬從基本內容、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以及學術和實踐價值等幾個方面對該書進行簡要的評介。
關鍵詞 二語習得 學習詞典 論元結構構式 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
商務印書館2015年出版的《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研究》是章宜華教授的又一力作。作者多年來密切關注詞典學和語言學的國際發(fā)展動態(tài),瞄準前沿理論,立足開拓創(chuàng)新,探索如何把最新的相關理論成果應用于詞典學,以實現(xiàn)學習詞典理論框架和釋義模式的創(chuàng)新。近年來,他分別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現(xiàn)代外語》《外語界》和《辭書研究》等權威學術刊物上圍繞該問題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該專著,值得學界關注。
一、 主要內容概述
該書從詞典用戶的認知視角探討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的關系,以語言學、語言哲學和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為基礎,以綜合(或通化)研究的方法(integrated approach)來識解語言單位的意義。作者就詞典使用、詞典釋義和查閱需求做了大量調查,涉及全國10多個省市30余所學校的近5000個樣本,并考察了中國ESL/EFL學習者中介語的特點,分析其偏誤形成的原因,探究其二語習得的認知特點及其對詞典的國別化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一代學習詞典的理想設計特征,包括新的釋義原則、方法和模式。全書共九章,除結語外分為四個部分,主要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部分(第1—2章)為“學習詞典概述與主流學習詞典的結構特征”,闡述了學習詞典的源流、性質、功能和分類等,分析了牛津、朗文等主流學習詞典的編纂原則和結構特征,包括其總體結構、框架結構、微觀結構、索引結構、參見結構及參見方法等。還總結了這些詞典的特色,并指出它們在內容上有趨同性的缺陷,在創(chuàng)新上存在種種瓶頸。
第二部分(第3—4章)為“學習詞典用戶的需求分析及其二語習得的認知特點”,闡述了對國內ESL/EFL學習者詞典使用情況的調查,涉及用戶選擇詞典的影響因素、使用詞典的方式特點、詞典釋義與信息理解使用、詞典語言與用戶查閱技巧、用戶需求與學習詞典的不足等方面,歸納了用戶對學習詞典的實際需求和改進意見。在此基礎上,作者從二語習得理論入手,對二語語言能力及其習得機制進行了研究,闡明了二語與一語習得各自的特點和差異;從學習者中介語偏誤特點入手,分析了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認知規(guī)律,以及輸入、吸收、攝入、輸出的習得過程;從分析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輸入與認知語感及其相互關系入手,闡明了二語學習者相關語言輸入的缺失及其對詞典知識的國別化需求。
第三部分(第5—6章)為“語言學、二語習得新理論與學習詞典研究”,作者先介紹了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語用學、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學習詞典產生的影響,然后重點分析了如何從認知語言學的新視角審視語言系統(tǒng)和意義觀,包括原型語義學、框架語義學、認知語法、事件語義學等對詞典釋義的啟發(fā)。在此基礎上,作者從構式和語塊的認知特點入手,探討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釋義的認知機制,以及學習詞典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涉及構式與語言輸入的關系、構式論元結構、釋義結構、詞匯—構式互動與意義潛勢表述的關系等。
第四部分(第7—8章)為“新一代學習詞典的理想設計特征及其釋義原則和方法”,這是全書的落腳點和重心。作者以詞典用戶視角特征、語塊與構式特征、收詞與釋義的國別特征為基礎,結合國內詞典用戶需求,闡明了學習詞典的主要結構特征,包括宏觀結構、微觀結構、中觀結構、索引結構和附加功能結構等幾個方面。然后論述了學習詞典的釋義原則與釋義方法,涉及詞典釋義的認知語言學原則、認知經濟性原則、范疇化原則、構式原則以及建構原則,重點闡述了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
二、 主要觀點與創(chuàng)新之處
該書在對傳統(tǒng)詞典編纂理論與實踐進行反思和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詞典釋義新理念,包括詞匯—語義關系網絡、詞典中觀結構、范疇化釋義、用戶認知視角的需求分析、詞典收詞和釋義的國別特征、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基于事件結構的語義角色分析、基于論元結構的語義表征、基于論元結構構式的詞典釋義模式等。這些新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詞典學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
當今的主流學習詞典理論形成于20世紀中后期,受當時的主流語言學(主要是轉換生成語法)的影響,在詞典微觀結構的組織和釋義方式上難免有局限性。該書的研究嘗試突破這些局限,在詞典學理論和釋義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簡述如下。
第一,作者認為語言系統(tǒng)應做整體或通化研究而不能割裂開來,學習詞典應在整體框架中呈現(xiàn)語詞的意義和用法。語言是一個組織有序、相互關聯(lián)、以符號規(guī)則為形式的語義表征系統(tǒng),詞匯是音、形、義和使用方法為一體的象征單位,不能將形態(tài)、語義、句法和語用截然分開,詞匯單位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交叉和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詞典釋義按語言學的分支學科,把語詞的語言屬性作為獨立的單位來描寫,割裂了詞匯各個層面的系統(tǒng)關系,不利于用戶的識解和應用。故作者主張學習詞典應把語言的象征單位(被釋義詞)放在一個能綜合反映語詞意義潛勢、功能和用法情景的整體框架中進行識解和凸顯。(章宜華 2015: 167)
第二,作者認為二語習得的基本單位是構式,而不僅僅是孤立的詞匯,因而提出了詞典收詞與釋義都應該以構式為基礎的觀點。受傳統(tǒng)語言學“語法中心論”的影響,學習詞典往往以語法為核心組織詞典信息,把詞匯看作是填充語法空位的單位,忽視了母語者語言能力構成的主要單位——大量的預制語塊和習慣用法,也就是構式。該書在分析二語習得的有關研究后認為,學習詞典應強化構式的收錄和解釋,改變“語法+詞匯”的傳統(tǒng)觀念,要以“詞匯+語塊/構式”作為釋義的主要內容。根據“程式語—低域模式—構式”的二語習得路徑,詞典應該強化習語、習慣表達法、固定搭配的收錄和解釋,在信息組織形式上凸顯關鍵信息,通過注意力誘導等措施強化詞典查閱的認知過程,實現(xiàn)強化輸入。(章宜華2015: 167—176)這樣比傳統(tǒng)方法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解釋和凸顯相關語言信息,更能克服詞匯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的問題,創(chuàng)造更多的正遷移機會。作者還特別強調詞典釋義的基礎是語言的應用(performance)和用法(usage),意義表征結構源于語言的使用或事件結構,詞典釋義不是自上而下對孤立詞語的解釋,而是自下而上對語詞構式的意義表征的描寫,從而建立基于論元結構構式的多維釋義模式,以系統(tǒng)地表征意義潛勢。(章宜華2015: 249—260)
第三,作者主張詞典收詞與釋義應具有國別特征,不能只是一種模式。傳統(tǒng)語言學十分強調語言規(guī)則和普遍語法,學習詞典釋義大多只注意語言共性,往往忽視了語義形成與識解在不同語境和各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該書認為,各種學習者的母語相對于目的語來說,在語法系統(tǒng)、概念系統(tǒng)、隱喻系統(tǒng)和語義韻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大差異,在二語習得中受母語語言系統(tǒng)思維和負遷移的影響也不同。(章宜華2015: 219—221)此外,各種語言中的習慣表達和構式多少都有些特異性和規(guī)約性,不受規(guī)則和普遍語法的約束。學習者基于母語對目的語的識解和使用往往具有很強的國別遷移特征,如果詞典僅關注語言的普遍規(guī)則,就無法有效解決學習者的中介語偏誤問題,因此新一代二語學習詞典的收詞、釋義和注釋都要考慮學習者需求的國別特點。(章宜華2015: 219—221)
第四,作者強調詞典要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釋義原則。傳統(tǒng)學習詞典往往缺乏系統(tǒng)的釋義原則,對屬于同一功能類別、物種類別、概念范疇或詞族的語詞,釋義結構和方法等都缺少統(tǒng)一規(guī)范,不利于用戶的理解和使用。該書以認知經濟性原則為切入點,提出了范疇化釋義的原則和原型釋義的原則,因為范疇化是依據事物或事件之間的整體相似性或相關性對新事物進行的分類,屬于同一范疇的語詞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以用統(tǒng)一的釋義方法和模式進行釋義,在揭示其共性的基礎上凸顯其差異,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對范疇成員經濟而系統(tǒng)的識解。(章宜華2015: 238—243)識解同一范疇語詞的最佳手段是找出一組原型特征,它們一起構成所有成員共享的典型范疇特征或原型語義結構。(章宜華2015: 241—242)
第五,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傳統(tǒng)學習詞典中,釋義往往與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和語用割裂開來,大多只關注語詞的概念意義。該書吸收了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念,認為語言交際和語言學習都是意義驅動的,語言是為傳遞意義信息服務的。因此,被釋義詞由表征內容和表征形式組成,意義是表征內容,而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和語用規(guī)則是意義的表征形式,二者不可分離。(章宜華2015: 267—268)詞典應該以意義為軸線,構建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利用構式把語音、形態(tài)、句法與語義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框架來表征句法—語義、語用—語義界面,即以語料實例話語事件為基礎,從眾多事件中抽象、歸納出語詞在各類語境中的原型交際模式及其事件結構,然后提取事件參與者,并從具體參與者中歸納論元角色,最后根據事件結構,呈現(xiàn)被釋義詞的語義結構、搭配結構、語義角色的分布結構以及反映語義角色的漢語譯義。(章宜華2015: 267—268)
三、 學術和實踐價值
該書的學術和實踐價值分別體現(xiàn)在雙語詞典的理論框架和詞典編纂實踐上。
首先,該書立足于二語習得、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以及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深厚的語言學理論基礎,因而能為學習詞典建立高屋建瓴般的理論框架。特別是在第5章中,作者從認知語言學前沿成果出發(fā),分析了它們對學習詞典的啟示,從原型語義學、框架語義學、認知語法、事件語義學等多個方面較為全面地歸納了認知語言學與詞典學的關系,這在學界屬于第一次,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運用二語習得和構式語法理論,提出基于構式的意義驅動多維釋義理論,對完善學習詞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黃建華教授所作序言中提到,“過去我也曾讀過一些關于‘學習詞典研究的著作,但像章著這樣涉及面之廣,依據文獻之多,討論事項之全,挖掘問題之深,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其次,該書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基于認知觀的學習詞典釋義方法,并給出了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各種詞類的多維釋義模式,這對英漢學習詞典的編纂實踐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義。豐富的例證說明和操作性很強的編纂指導貫穿了全書。在該書中,詞條和句子的例證占了不少篇幅,第5章共含詞條例8個,第6章共含句子例31個,第7章共含詞條例19個,第8章共含詞條例27個。這些翔實的例證不僅豐富了表述內容,增強了可操作性,也在真正意義上拓寬了讀者的接受視野。這些例證并非憑空想象,而是精心設計而成的。例證之間前后呼應,聯(lián)系緊密。如第8章中,例8—例11中deliver詞條的英文構式釋義,巧妙地凸顯了該詞目三個不同義項的釋文差異,簡單明了,讓讀者快速領會到這種新型釋義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隨后的例8—例17中,則提供了deliver的完整詞條樣例,讓讀者在之前的基礎上獲得更為全面的印象,也為詞典編纂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優(yōu)秀范例。
四、 結 語
總而言之,《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研究》不失為一部詞典學經典之作。該書不僅走在理論前沿、創(chuàng)新性強,而且結構清晰、例證豐富,極富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它立足于事實調查,又勇于理論創(chuàng)新。它高度歸納,但絕非空泛說理,是一部詞典編纂的實用指南。不過,如果第三章的用戶問卷調查能提供更詳盡的統(tǒng)計信息,就會使該書錦上添花。但總的來說,該書對學習詞典的釋義方法和體例結構都具有重大指導作用,是作者多年詞典編纂經驗的總結與理論研究的升華,在我國雙語詞典學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章宜華.二語習得與學習詞典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5.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64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廣州 510420)
(責任編輯 李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