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軍
摘要:錢鐘書先生在其《圍城》一書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隱喻表達,其背后隱藏的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體得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而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使隱喻的翻譯、如何借助喻體翻譯傳遞背后意象成為了譯者無法避免的難點。據(jù)此,本文以珍妮·凱利及茅國權(quán)兩位譯者的合譯本為基礎(chǔ),嘗試從翻譯層面歸納該譯本所使用的隱喻翻譯策略以及對該策略對喻體意象傳遞的影響,對該譯本的優(yōu)劣之處做出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圍城》;隱喻;喻體;意象;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275-02
一、引言
隱喻是一種思維的外在表達方式,學者束定芳(2000)曾將其本質(zhì)概括為“人類將其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秶恰芬粫芍^是隱喻之集大成之作,新奇巧妙的隱喻表達俯拾皆是,字字珠璣,或嚴肅,或詼諧幽默。在喻體的外殼之下,每一個倍具中國特色的隱喻背后無不凝聚著獨特的意象。因此,將《圍城》一書中的隱喻作為單純的修辭方法進行淺層次研究,其文學價值難免貶值。
二、《圍城》中的隱喻類別分析
隱喻表達的使用無疑是《圍城》一書最鮮明的語言特色。盡管隱喻手法使用頻繁,卻類別多樣,絕不千篇一律。本文將結(jié)合具體例證,對書中的主要隱喻類別從言語類、心理活動類以及客觀描寫類進行簡單概括。
1.言語描寫類隱喻。言語類隱喻是《圍城》一書的最大特色。這類隱喻相對簡單,即借助人物語言作為隱喻的最佳載體。錢鐘書先生(1946)曾在《圍城》的序中這樣寫道:“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贝_實,這是一部能夠反映人間百態(tài)、人物形象頗為立體的佳作。小說的成功離不開對人物的刻畫,而對人物的刻畫更離不開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作者在小說中將人物言語與隱喻技巧巧妙融合,讀來令人欣喜。
2.心理描寫類隱喻。心理活動類隱喻通常與言語類隱喻相對,往往互為補充。小說人物的存在總脫離不了對其心理的描寫,因而心理活動自然亦成為隱喻表達的又一媒介。心理活動類隱喻在書中頻繁可見,例如“他說這冒昧話,準備碰個軟釘子”;“拼命回憶,只像把篩子去盛水”;“心里正在捉著迷藏”。
3.客觀描寫類隱喻。在《圍城》中作者或用擬人、或用夸張、或用譏諷的隱喻方法對外在客觀進行描寫。這樣的多樣表達方式讓環(huán)境特征得到放大,在讀者腦海中的印象也更強烈些。外在的描寫總是離不開修辭手法的使用。在該書中,外在描寫與隱喻表達法巧妙結(jié)合,在作者筆下活靈活現(xiàn),躍然于紙上。例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桃子吃完,他兩手兩臉都掛了幌子,蘇小姐看著他笑”。
三、《圍城》中的隱喻翻譯策略及意象傳遞效果分析
該章節(jié)將依據(jù)上文的三類隱喻,結(jié)合具體譯例對每一類隱喻的翻譯方法進行歸納說明,同時對該種翻譯策略下意象的傳遞效果進行簡要分析。
1.言語描寫類隱喻的翻譯。
例1.“也許你喜歡蘇小姐死魚肚那樣的白。你自己就是掃煙囪的小黑炭,不照照鏡子?!保ㄥX鐘書,2014年,P17)
譯文:“Maybe you like Miss Sus dead-fish-belly white.You yourself are as black as a chimney sweep. Just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P41)
這句話是在方鴻漸與鮑小姐在回國船上進行的一段對話,是二人之間稍顯曖昧而又帶有戲謔性的調(diào)侃之語。這句對話中巧妙地使用了兩處隱喻。
例2.“小方,你倒沒生?。颗?,我明白了!鮑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飽了不用吃飯了。”(2014年,P19)
譯文:“Little Fang,you didnt get sick?Oh,I get it! 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beast to the eye,and you got your fill just looking at her and didnt have to eat.”(P43)
與上句類似,該句仍是但有戲虐意味的話語。該劇中的隱喻對源語言讀者而言相對明顯,使用了中國的四字成語“秀色可餐”(形容女性容貌突出,好像可以當飯吃)。
例3.“你這人就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保?014年,P71)
譯文:“You like being jealous,and its over nothing.”(P143)
很顯然,這句隱喻表達使用了一個凝聚著中國語言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吃醋”。該句中的“醋”一字與英語中的“vinger”雖具有完全對等的概念意義,聯(lián)想意義卻截然不同。此處的“吃醋”并不指稱享有某種調(diào)味品的淺層意義,而是表達“嫉妒”之意。因而尊重原文的直譯法在這里不再適用。與上文中所舉譯例不同,譯文舍棄了原文中的喻體,選用了具有相同聯(lián)想意義的“jealous”一詞。雖不如源語言形象,但也能夠傳達同一神韻。
2.心理描寫類隱喻的翻譯。
例1.他說這冒昧話,準備碰個軟釘子。(2014年,P23)
譯文:Having made this rash remark,he braced himself for a polite rebuff.
同樣,該句又一次展現(xiàn)了錢鐘書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負載詞“碰釘子”通常指辦事遭到拒絕或受到斥責,同樣是個難以在英文中找到具有同等聯(lián)想意義的詞匯,因而譯文顯然采取了歸化意譯的方法?!搬斪印边@一喻體難以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有的完整意象傳遞也稍顯遜色,不過這樣的翻譯仍舊值得借鑒。
例2.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能,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2014年,P10)
譯文:This diploma,it seemed,would function the same as Adam and Eves figleaf. It could hide a persons shame and wrap up his disgrace. This tiny square of paper could cover his shallowness,ignorance,and stupidity.(P25)
例2中本體“文憑”是主人公方鴻漸為充門面而花錢買來的,以亞當、夏娃的遮羞葉為喻體使之極具諷刺性。由于該隱喻取自西方宗教,對西方讀者而言,產(chǎn)生相同的認知、同樣的聯(lián)想意義并非難事,因而即便采取直譯法,亦不會對原有完整意象的傳遞產(chǎn)生阻礙。該例中的本體、喻體以及意象在譯文中皆得以完整還原,這也是隱喻翻譯應(yīng)當達到的最高境界。
例3.心里正捉著迷藏,呂校長鞠躬請他演講,下面一陣鼓掌。(2014年,P35)
譯文:Just as his mind was playing “hide-and-seek”,Principle Lv bowed and asked him to speak. This was followed by a round of applause.(P75)
該例中的隱喻較為微妙。對主人公當時心態(tài)的刻畫難免抽象,然而經(jīng)過“捉迷藏”這一喻體的使用,主人公疑惑不堪的心態(tài)瞬間躍然紙上。若摒棄了“捉迷藏”這一喻體,主人公的復雜心態(tài)固然能夠再現(xiàn),卻儼然難以具有原文的滋味。幸運的是,在譯入語文化中恰好具備這樣的對等詞“hide-and-seek”,具有同樣的概念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因此,此處譯文采用異化直譯的方法,將原文的意象如實傳遞。
3.客觀描寫類隱喻的翻譯。
例1.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
譯文:The night,like paper soaked in oil,had become translucent. Locked in the embrace of the sun,the nights own form was indiscernible. Perhaps it had become intoxicated by the sun,which would explain why the night sky remained flushed long after the gradual fading of the rosy sunset.(2003年,P7)
該例中的隱喻與上一例同樣微妙。這是對晚霞時分夜空的一番描寫。本體“晚霞”并未直接出現(xiàn),反而給讀者留下了更寬闊的想象空間。源語言、譯入語讀者對浸油后物體變透明的原理均有著相同的認知和想象能力,因而譯文同樣采用異化直譯的方法并無不妥,原文的意象亦得以如實傳遞。
四、結(jié)語
《圍城》一書中的諸多隱喻是任一個譯者都無法避免的翻譯難點。隱喻的背后,往往是一個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該民族的文化精華。采取何種翻譯策略、如何處理本體與喻體的關(guān)系、如何實現(xiàn)源語意象的完美傳遞正是隱喻表達的翻譯實質(zhì)。從上述譯例可以看出,珍妮·凱利及茅國權(quán)兩位譯者的合譯本傾向于采用忠實于原文的直譯法,再現(xiàn)喻體,力求原文意象的如實傳遞。另一方面,文化負載詞在原文中頻繁出現(xiàn),往往與隱喻巧妙結(jié)合,導致源語言讀者與譯入語讀者無法產(chǎn)生共同的聯(lián)想意義。這無疑為隱喻的翻譯加大了些難度。對于負載詞的翻譯,該譯本退而求其次多采用意譯法。這樣的翻譯方法固然會削弱原文意象,卻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譯法。本文雖大致對該譯本的翻譯方法做了簡要歸納,實際上精確度、細致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技巧本文缺乏系統(tǒng)性探究。
參考文獻:
[1]錢鍾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蓉,蔡忠元.試論小說《圍城》中的翻譯策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1):75-80.
[4]珍妮·凱利,茅國權(quán).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