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
【摘 要】面對高中學生易混淆詩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的現(xiàn)狀,簡明闡述三者的區(qū)別,使學生能夠快速明了區(qū)分三者的不同,減少答題的錯誤,進一步提高詩歌閱讀的成績。
【關鍵詞】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觸景生情 區(qū)別 成績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1-0042-01
最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在做題時,常常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混為一談。有甚者,索性一題當中三句全寫,似乎是把這當作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其實這三個概念確實有相關聯(lián)的方面,但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也是有的。
一、借景抒情
這是極為常見的抒情方法。如柳永的《雨霖鈴》中有“楊柳岸,曉風殘月”;又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有“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這里便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這個手法關鍵在“借”字。既然是借,說明原來是有了情的,但還不夠,須得再借助景物來加深情。所以說寫景之前便有了情,情在景前。詩人已懷著濃濃的情感來寫景,自然是景中有情了。
不過,借景抒情因是情在景前,作者寫景只是為已生之情做烘托,所以選擇寫景時,可用正襯(樂景襯樂情,哀景襯哀情),也可用反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譬如《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初,楊柳如煙如霧,美得像個綠衣精靈,美好的春色令人沉醉,卻是我黯然離家之際;現(xiàn)在,霰雪紛飛,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xiāng)之時。這便是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可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顧名思義,是指把情融入景的手法。這樣說來寓情于景的確和借景抒情差別不大。也是因為這個,我們在答題時,常把寓情于景放在借景抒情之后,渾似一體了。但兩者之間也并非沒有區(qū)別。寓情于景是把情感融入到景色中,情景一體。那么,同學們應該明白了吧,借景抒情可用正襯反襯的手法,但寓情于景則只能情景交融“同喜同樂”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把借景抒情,觸景生情當作手法,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為效果。
三、觸景生情
如果說借景抒情是情在景前,那么,觸景生情就是情在景后了。這樣說來,詩中之景此時尚沒有融入詩人之情,只是觸動了詩人的心弦,仿佛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情感的閥門。記得王昌齡寫《閨怨》說:“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痹娭猩賸D原是一片歡喜,但陌頭楊柳翠色欲滴,忽地觸動了她的心,反生了一股愁郁之氣??梢娛俏从芯皶r未有情,景現(xiàn)見而情后生??梢允菢肪坝|動哀情,哀景觸動樂情; 也可以是樂景樂情,哀景哀情,不過是情由景生罷了。
其實,詩歌作品中的手法常不能像我們分析的那么純粹單一,而是兼而有之的。杜甫有詩云: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如此清麗的景色一定是令人愉悅的,可是轉而想到春去春來,仿佛去年也是如此,時光流逝,抵不過思鄉(xiāng)情濃,滿眼的喜色就有點“觸目驚心”了。此時也分不清是現(xiàn)在觸景生情,還是憶起去年的情景才借景抒情的了??梢姡胝莆者@三者的區(qū)別,進一步提高詩歌閱讀的成績,還是要同學們多做多練,積累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