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燕
摘 要:本文中說明了語言學的意義理論和其語義分析的基本框架,希望給翻譯教學中的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以認知語言學的意義作為理論基礎,經過一系列的構建理論后,我們提出新的翻譯教學模式,其與以往的傳統(tǒng)模式完全不同。在語言系統(tǒng)和認知系統(tǒng)中尋找新的關系,重視概念系統(tǒng)的教學,讓學生一方面將互通概念作為基礎,另一方面以第一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為基礎,對這兩種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產生主體認知,可以將文化符合從關注語言形式轉變?yōu)殛P注概念。視覺化與意象化可以作為幫助翻譯學者們擺脫語言形式束縛,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概念系統(tǒng);翻譯教學;視覺化
一、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蓬勃發(fā)展到如今,國內外的格局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翻譯上,翻譯者從語言學理論到描寫力、解釋力上有了很大的改變,比較客觀的主義語言學要強許多。近幾年,國內很多的語言學也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開展新的探究。將認知語言學理論與翻譯研究融合,從共性范疇出發(fā),在實踐理論上表現(xiàn)出更多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二、 意義認知建構理論與翻譯教學的認知建構觀
1.認知語言學的意義建構觀
翻譯主要是意義的理解和傳達,因此,對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和翻譯教學觀的探討必須從認知語言學的意義觀談起。意義理解是人與環(huán)境、他人之間的互動和不停協(xié)商之中產生的。認知語言學的主要代表人物Lakoff和Johnson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意義觀,他們在論述的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既反對極端強調個體性的主觀主義,主張意義建構的認知共性基礎、協(xié)商性和規(guī)約限制性,又主張主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所以,認知語言學不僅關注人的身心體驗,還關注著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社會交互性。
在認知語言學的基礎上,翻譯不再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傳遞,而是在新的語境中重新構建意義的過程。翻譯的語境分為兩種: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顧名思義,內部語境主要提供場景、認知域、理想化認知模型、腳本、框架、圖式等不同形式;外部語境則特指翻譯情景。多樣化的語境就會建構不同的譯文,所以源語文本只是提供了抽象的模式,經過不同譯者進行多樣化的實現(xiàn)。
2.翻譯教學的認知建構觀
翻譯教學中的構建分為兩種:一是教學模式中主體認知的建構,二是言語意義的建構。在翻譯教學上,以認知建構模式為基礎,如何讓學生認識到翻譯在特定情境下掌握兩種語言文化系統(tǒng)的意義協(xié)商,將是翻譯教學研究的重心。
3.視覺化翻譯技巧的教學
翻譯教學界嘗試了多種教學方式,而采用最多的教學法則是視覺化和意象化。將具體的認知范疇直接納入到翻譯教學中,利于學生利用多樣化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概念。多數(shù)情況下,未必要將概念本身告訴學生,但在教學中要采取指導思路和啟發(fā)性的手段。
三、 認知翻譯教學體系下傳統(tǒng)翻譯教學問題的對策
認知翻譯教學理論告訴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征,從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下手,總結教學的經驗,不斷改進和提高。翻譯教學材料的選擇應該符合學生的興趣,提供更多的認知語境。在教學中,認知語境的變化是十分必要的,應開展連續(xù)性的練習,并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上,絕不能忽視學生這個主體,只有了解主體認知特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 結束語
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翻譯教學的認知建構模式。在注重學生原有的經驗改造和重組的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認知手段對源語言意義進行構建,引導學生從關注核心義轉為關注語境義。借助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在教學中將其作為指導思路,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認知翻譯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認知建構,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和知識背景的學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開拓探索以及假設性的推論,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提高與糾正。
參考文獻:
[1]吳 迪,付有龍.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談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中國西部科技,2009,8(7):93-94.
[2]余秋蘭.大學英語延續(xù)性翻譯教學探析——基于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角度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5,29(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