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在中西方的語言中都有自己的語言交流表達方式和方法。本文論述了中西方的禮貌原則,并從禮貌原則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中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禮貌原則;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禮貌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語用現(xiàn)象,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禮貌是為達到目的說話人采取的一種手段,借此來保持或者提升雙方的人際關系。但是因為東西方的文化、價值觀、社會情況都不一樣,因此禮貌用語也會有差異。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因為禮貌原則的不同而產生的語用失誤也比比皆是。本文對禮貌原則角度下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作了分析研究。
二、中西方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是在英語語用學中的重要理論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的基礎上提出的。英國牛津大學語言學家格賴斯(H. P. Grice) 在50年代開始構建“合作原則”,直到1967年才公開提出這一理論。隨后1975年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發(fā)表。
格賴斯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包含以下四條準則:
(一)數(shù)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1.使所說的話正好滿足當前交談所需要的信息(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2.所說的話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二)質量原則(Maxim of Quality)
所說的話要力求真實(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1.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2.不要說缺乏證據(jù)的話(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三)聯(lián)系準則(Maxim of Relation)
要有關聯(lián)(Be relevant)。不能提供與話題無關的信息。
(四)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
要清晰(Be perspicuous)。
1.避免晦澀(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
2.避免歧義(Avoid ambiguity)
3.要簡練(Be brief)
4.要有序(Be orderly)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語言學家利奇(G. Leech)發(fā)現(xiàn)人們在交際對話中并不總是遵循合作原則。在充分調查了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后,在總結了格萊斯提出合作原則的理論和人類學家布朗(P.Brown)和語言學家列文森(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我們把它簡稱為PP。
禮貌原則一共有六條準則。
得體準則(Maxim of Tact )
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
1.盡量不讓別人吃虧(minimizing cost to other)
2.盡量多使別人得益 (maximizing benefit to other)
慷慨準則( Generosity Maxim)
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
1.盡量少使自己得益(minimizing benefit to self)
2.盡量多讓自己吃虧(maximizing cost to self)
贊美準則( Approbation Maxim )
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
1.盡量少貶低別人(minimizing dispraise of other)
2.盡量多贊美別人(maximizing praise of other)
謙遜準則( Modesty Maxim )
減少對自己的表揚。
1.盡量少贊譽自己(minimizing praise of self)
2.盡量多貶低自己(maximizing dispraise of self)
一致準則( Agreement Maxim )
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1.盡量減少自己與別人的分歧(minimizing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2.盡量增加自己與別人的共識(maximizing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同情原則(Sympathy Maxim)
1.盡量減少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反感(minimizing anti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2.盡量增加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同情(maximizing sym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在80 年代初期,中國的語言學家開始了對會話含義理論的研究。1992年英國語言學家利奇教授的學生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顧曰國先生提出了中國人語言交流中遵循的禮貌原則。
漢語語言學中的禮貌原則一共有五條準則:
貶己尊人準則(Maxim of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要“貶”,要“謙”;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lián)的事物要“抬”,要“尊”。
稱呼準則(Maxim of using address terms)
要用適當?shù)姆Q呼語主動跟對方打招呼。
文雅準則(Maxim of refinement)
要選用雅語,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
求同準則(Maxim of agreement)
即說、聽者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欲望。
德、言、行準則(Maxim of virtue, words and deeds)
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這五個原則都是由一個總原則指導:互惠原則(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換句話說就是來而無往非禮也。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一)稱贊與謙虛
在中國文化中,稱贊別人通常使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因為幾千年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之中更愿意遵循顧曰國總結的禮貌原則中的文雅準則,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比如“這件衣服特別適合你!”“你的主意不錯”等。這種表達方式讓被稱贊者感覺到很舒服,又能接受。在西方文化中,贊揚對方多比較直接主動,通常著重夸贊對方外表、穿戴、身材等人的外在方面。西方人在對方稱贊自己時通常是感謝對方,而不是進行否定。中國人如果受到了稱贊通常不是感謝而是反駁對方。反駁之后進行自我貶低,以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禮貌和謙遜的態(tài)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謙虛主要體現(xiàn)在貶低自身,否定對方給與自身的稱贊。而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貶低自己的容貌是一種不自信、沒禮貌的表現(xiàn)。西方人更希望實事求是的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講求就事論事。不會可以讓自己和對方形成差距懸殊的對比。比如:西方人當面會說“Nice tie!”如果對方是中國人,肯定會回答“No, no, I bought it many years ago.”站在雙方的角度,自己都遵循了禮貌原則,可是交流還是出現(xiàn)了誤會。西方人遵循了Leech的禮貌原則中的贊美原則,對對方的穿著進行了誠實的稱贊。但是中國人本著貶己尊人的準則對對方的贊美進行否定,用客套話貶低自己的穿著,借此來表示對對方的禮貌。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錯誤的運用禮貌原則就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導致雙方交流失敗。
(二)稱呼
中國人在稱呼對方時通常用“姓氏+頭銜”的方式以示尊敬,比如:李主任、張科長、劉主席等。地位低的服務類從業(yè)人員中國人也會稱呼“姓氏+師傅”以示尊敬。在親朋好友之間,因年齡、輩分、性別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母親的姐妹稱呼為姨姨,父親的姐妹稱呼為姑姑,父親的哥弟的愛人稱呼為嬸嬸,母親的哥弟的愛人稱呼為舅媽。同輩人之間也要因年齡的長幼稱呼為兄弟姐妹。出于對年長者的尊重,同時也體現(xiàn)說話者的禮貌和教養(yǎng),中國人一般稱呼長者為“姓氏+老”。西方人一般都是稱呼對方“Mr./Mrs. + 姓氏”,對于無論是高低貴賤的任何身份都十分得體。在西方社會中,親人朋友之間都是直接稱呼名字,晚輩可以直呼長輩姓名,以顯示其親密程度。即使用尊稱,父母的兄弟都統(tǒng)一稱呼為“uncle”,父母的姐妹都統(tǒng)稱為“untie”。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詞,西方人不會在名字后加老體現(xiàn)尊稱。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對對方使用的稱呼不當或者不符合對方的語言文化習俗,就會引起交際失誤,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三)問候
中國人在見面問候對方時通常會說“吃了嗎?”或者“您這是去哪呀?”有時還會說一些看起來交流無效的話,比如“您這是回家呀?”“您出去上班???”顯示其與對方的親密關系。雙方在告別時,中國人通常用“再會”“慢走”等話語代替太過正式和距離感的“再見”。然而西方人在見面時常常用“Hello(你好)!”“How are you doing(你好嗎)?”問候對方。去哪里,什么時間吃飯在西方社會中和收入、地位、住址一樣屬于個人隱私,還有和個人相關的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等都是不受歡迎的話題。如果用這樣的話題來問候英美人士,它們會很不理解這樣不禮貌的打招呼方式。西方人一般會討論天氣,時事新聞等公眾話題。在雙方告別時英語當中會比較簡單,通常會說“Bye bye!”“See you!”而不會像中國人那么多的客套話。比如在《紅樓夢》中,黛玉與寶玉告別時說:“留步吧,別送了,我有空再來瞧你?!狈g成英語只有一句“Good bye!”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習俗不同導致的語言差別。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使用的問候語不符合對方的語言習慣,就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導致交際失誤。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雙方因為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交際失誤,甚至雙方完全不能接受對方的言語,禮貌的話反而可能會傷害對方。所以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流中還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中西方的禮貌原則有很多共同點值得我們分析和研究,同時中西方禮貌原則在差異方面的分析似乎更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在雙方都了解文化差異和禮貌原則區(qū)別的情況下,恰當?shù)氖褂枚Y貌原則完成的全方位交際。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41-48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131-151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5]何琳玲.淺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禮貌原則[J].安徽文學,2014(10)
[6]高先麗.從語用學的禮貌原則看英語中的委婉語[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4)
[7]于華,史雅靜.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跨文化視角[J].科技信息,2010(1)
[8]吳小青.中西文化中禮貌原則的差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0)
[9]喻旭東.中西禮貌原則的異同[J].語文學刊,2015(9)
[10]周宇嵐.淺談禮貌原則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