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玄
基于MOOC的高職公共英語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
唐 玄
“慕課”是最近幾年新興的網(wǎng)絡教育模式,備受國內外專家的好評,然而也有不同的聲音指出它是以落后的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學習者的學習心理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而合作性學習作為國內主流的教學方法,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推崇異質化的小組學習,強調學習者個體差異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試圖結合兩種教學模式,建立基于MOOC的高職公共英語合作學習模式,即互動式英語“慕課”合作學習模式,以期彌補“慕課”短板,推動“慕課”的發(fā)展。
“慕課” 合作性學習 互動式英語 “慕課”合作學習模式
Stephen Downs 和George Siemens在2008年提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一詞,又稱“慕課”,即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隨著Coursera、Udacity和Udemy等用以專門發(fā)布各類課程教學視頻平臺的出現(xiàn),2012年成為了“慕課之年”。此后在線開放課程學習的注冊人數(shù)之后得以飆升,單就2014年10月在Coursera上注冊的會員就達到1000萬,涉及的課程包括來自114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839門課程,“慕課”上的每一門課程平均的注冊學習人數(shù)已達到了2萬,某些熱門課程注冊學習的人數(shù)甚至超過了23萬(Jordan,2014)。然而盡管如此火熱,課程學習的平均完成率卻只有10%,有的甚至更低,所以有一些學者對MOOC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慕課”只不過是教材的在線版本(Cuban,2013 & Harris,2013);“慕課”的教學模式僅限于教師的上半身視頻講授,缺乏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學習和交往,這樣的學習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Siemens,2013);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高地從“問題的視角”出發(fā)認為“慕課”存在六個主要問題:課程完成率不高、教學模式囿于傳統(tǒng)、難以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學習體驗缺失、學習效果難以評估、學習成果缺乏認證;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慕課”是落后的行為主義的復興,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不以學習者為中心等等。
實際MOOC的發(fā)展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被稱為“cMOOCs”,是基于朋輩和互動的學習,第二個階段是“XMOOCs”,是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包括視頻課程、評價和信息傳達三個方面,如下圖:
圖1
高職公共英語“慕課”大致有四大特點:1.絕大多數(shù)的學習者在18歲以上;2.課程設計在5-12周的總時長,其中每個教學視頻在5-10分鐘之間;3.授課視頻圍繞特定的主題;4.教學評價以在線試題評價和朋輩評價為主。課程設計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即論壇(用以師生間、生生間進行在線互動)、閱讀材料(MOOC不需要教材,往往是在線提供)、視頻(指教師參與的教學情境視頻材料)、活動(測試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其他網(wǎng)絡平臺(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其他網(wǎng)絡平臺)。
合作性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目前語言教學的主要流派之一,Holubec認為合作性學習是指能最大化學習效果的小組學習;Roger Johnson(2001)指出合作性學習是一種小組學習,每個成員對彼此的學習負責,具備差異化的成員通過各自任務的完成從而實習團隊目標的完成,從而習得知識;王坦(2001)將合作性學習定義為系統(tǒng)的教學策略,它能夠促使學習者在異質化的團隊當中通過協(xié)作去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學習者能否得到褒獎取決于團隊能否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合作性學習的理論基礎廣泛,其中最受認可的有建構主義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心理建構(mental construction)”的結果,人們根據(jù)他們的經驗去建構對自己居住環(huán)境的理解,換言之,知識的學習就是一個將新事物嵌入已經掌握的知識框架的過程,如果嵌入失敗,就意味著學習的失敗。以杜威為首的人本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應當以學習者(learner-centered)為中心,學習者只有在輕松不感到威脅的環(huán)境中才能學好,因此教師有責任為學習者建立一個以他們?yōu)橹行牡妮p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由此可見,合作性學習的核心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和強調協(xié)作的小組學習(group learning),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又有著各自的任務,只有通過協(xié)商、互助完成屬于自己的任務才能實現(xiàn)最后的學習目標。
合作性學習有五個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即積極的相互依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對面的互動(face-to-face interaction)、個人職責(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社會技能(social skills)和小組知識處理(group processing),五個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以上述五個要素為指導,在合作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通常會設計以下五種活動:思考-兩人討論-全班分享(think-pair-sharing)、拼圖、小組調查(group investigation)、學生任務劃分(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和共同學習(learning together),以及六種學習結構類型(Kagan,1994):第一,具有班級組建功能的結構方式,即通過互動能夠促進整個班級的合作關系與學習氛圍;第二,小組團隊組建;第三,掌握學習內容;第四,建立交往;第五,促進思維能力;第六,信息分享。
“慕課”的課程設計共有五個元素,包括視頻、閱讀材料、活動、討論和其他網(wǎng)絡平臺,而合作性學習法的課程設計也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即思考-討論-分享、拼圖、小組調查、任務劃分和共同學習。在筆者看來兩種模式之間的教學元素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一對多和多對一的關系,要彌補“慕課”的不足關鍵是要將合作性學習的核心原則——以學習者為中心和小組學習——融入到“慕課”當中。通過在線小組學習的方式,給學習者布置任務,選擇同一門課程在同一時段進行學習的學習者劃分到一個小組,以3至6人為宜,以視頻互動的方式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者共同完成小組的學習目標,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分工和責任,這就是筆者提出的互動式“慕課”模式(Interactive Mode of MOOCs)。如下圖:
圖2 互動式“慕課”模式
互動式“慕課”合作學習模式的發(fā)展是以“慕課”為藍本,融入主流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以期能規(guī)避掉落后的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然而該模式真正的實施仍然依托于計算機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因此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經費去建立相匹配的軟件載體和投放平臺,期待未來的發(fā)展。
[1] Cuban,L.MOOCs and Pedagog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13.
[2]Johnson,D.Johnson,R & Holubec,E.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Boston: Allyn & Bacon,1989.
[3]Kagan,S.Cooperative learning[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4.
[4]Siemens,G.MOOCs: how did we get here?[J].Society for Learning Analytics Research.Presentation,2013(11).
[5]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
本文系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2016年卓越校項目建設的研究成果。
唐玄(1986-),男,湖南寧鄉(xiāng)人,碩士,講師,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