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珺
【摘要】物理作為初中教學階段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受到學生的生活閱歷等問題的影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就使得物理教學的難度越來越大。為了適應并滿足新課程教改的實施和進行,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本文針對當代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方式并對此進行研究和討論,以期實現(xiàn)對學生的物理進行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1-02
一、前言
初中是學生剛接觸物理學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將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與所學習的內容聯(lián)合到一起,是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和過程。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初中物理也有了一些改動和變化,教師需要根據(jù)目前的發(fā)展形式,對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進行適當?shù)母倪M和創(chuàng)新,因此保證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進行。
二、初中物理的特點
初中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內容,是日后深入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涉及范圍內容之廣大到宇宙,小至粒子,這些內容無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時物理也是各種知識競賽的基礎,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對物理知識進行學習能夠加強對知識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視將生活實際內容與課本的結合,是一門實踐探究性的學科,需要學生了解教材內容的同時還需要對實驗操作等內容進行了解,全面的學習物理知識。其中主要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發(fā)展,這也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加強對內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時新課改的初中物理加強了對學生實踐的培養(yǎng)同時更偏向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教材中引入的內容更加具有開放性,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式思維的學習。同時,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課外知識,這就為學生拓展知識提供了方便。
三、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
為了有效的保證初中物理的教學正常進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對物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夠達到相應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1.加強對教學過程中實驗的應用
物理作為一個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強大的實驗基礎作為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物理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問題往往是抽象化的,這些內容不利于學生理解,因此實驗成為了一種優(yōu)秀的替代手段,在實驗的輔助下,學生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對公式的運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個層次,方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講大氣壓強一章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做這樣的一個實驗,讓學生在瓶子中裝滿水,同時在瓶口處貼一張紙,將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時水沒有流出,通過這種方式來說明了大氣壓的存在,給學生加強理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加強比較法的應用
由于物理知識本身是互相具有關聯(lián)性的,因此在對物理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進行有效的利用,通過將學過的兩種相似的內容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入學生的學習,同時比較法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長期的比較方法的運用,能夠有效的給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了學生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內容的歸納和整理,便于學習和掌握。與此同時,比較法的學習也利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類比得到相似的內容,由此及彼,學習更加靈活輕松。
其中,在講光的傳播一課中就可以將光的傳播和聲音的傳播進行合理的比較,首先歸納兩者的相同點,例如,兩者都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都可以發(fā)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時歸納兩者中的不同點,其中包括,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而聲音的傳播需要依賴于介質進行傳播,并將光速和空氣中的光速進行比較等,在這些歸納中不斷總結和分析,使得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3.加強比喻法的應用
事實上,物理是來源于生活之中的學科,初中所學習的大量物理知識都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息息相關,這些物理知識都可以快速的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此時教師在對新知識新概念進行講述的過程中就需要講課能的列舉出生活中與之相關的事物,但不去具體的解釋這些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知識就在身邊,而不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學習。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利于教學的進行。在學習后將這些例子進行比喻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
例如在學習摩擦起電一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相關的應用實例,例如電燈等繼而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電的來源是什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物理的理解,為日后自然科學的學習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對此進行研究和思考,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朱文軍,陸海鯤.《新課程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