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翔
摘 ? 要:我國的音樂發(fā)展歷經兩千多年的演變,曾構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但由于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西方音樂交流處于一種停滯狀態(tài),這也無形之中導致音樂傳播與繼承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隨著“五四運動”、“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的召喚,才得以將音樂傳承推入到嶄新的發(fā)展時期,即民國時期。本文主要從音樂教育、音樂文化、音樂期刊三個方面進行探討,論述具體的音樂傳承內容,進而促進我國音樂的發(fā)展與進步。
關鍵詞:民國是時期;音樂傳承;音樂教育;音樂文化;音樂期刊
中圖分類號:J60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117-02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后,孫中山隨即于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并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資本主義形態(tài)的政權,即中華民國。而在這一時期,我國音樂是如何傳承與發(fā)展的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概述,并系統(tǒng)分析民國時期的音樂特點,以便更好地研究我國音樂的傳承,促進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清朝時期的音樂教育遠不如其他學科,全國中小學學校、專業(yè)院校在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及軍事等領域都取得一定的教學成就,但在音樂方面卻未能得到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專門設立音樂學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統(tǒng)治者未認識到音樂存在的意義及其德育功能和社會美育作用。清朝末期,音樂課僅僅是部分學校開設的美術、工藝或體操學科中的附屬課程,其教學內容也限制于日本外聘教師所教習的歌曲。“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初期,唱樂歌幾乎成了我國音樂教育的全部內容。若要系統(tǒng)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留學可能是唯一路徑。二十世紀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及娛樂功能。音樂不僅可以維風善俗,而且也可以毀風敗俗,所以必須科學引導。如此一來,音樂學科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把笄钤~”的樂歌創(chuàng)編時代已經結束,中國人應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音樂。
辛亥革命之后,我國音樂教育步入嶄新的發(fā)展階段?!伴]關鎖國”的僵硬格局逐漸被打破,封建體制也因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而瓦解。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并積極倡導“美育”教學,先后出臺了《師范學校規(guī)則》、《小學校令》以及《中學實行規(guī)程》等,將音樂學科單獨列舉出來進行詳細闡述。音樂教育的興起與“美育”的倡導使得全國各中小學、專業(yè)院校亟需大量的師資,要求師范類音樂教育與專業(yè)類音樂教育相結合,共同迎接新的挑戰(zhàn),由單一化音樂形式轉變?yōu)槎嘣璩问健S纱丝梢?,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人才是當前音樂傳承的重要途徑。此外,民國時期的音樂社團教學和實踐為音樂教育奠定基礎,這些社團組織各種音樂技能學習,開展各類音樂演出活動和創(chuàng)作活動,收集傳統(tǒng)的音樂理論,宣傳中西方音樂書刊,進而推動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傳承我國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創(chuàng)造更為夯實的社會基礎。
二、音樂文化的傳承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西方侵略者以大炮形式開啟了落后的國門,一方面給我國帶來沉重的災難與屈辱,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看到從未見過的新鮮場景。在此背景之下,中國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受到較大的影響。事實上,西方音樂傳入到明清時期就已然存在,只不過是以平等對話和交流方式為基礎而呈現(xiàn)的。在中華民國時期,我國音樂則是伴著西方侵略者的大炮緩緩發(fā)展,西方音樂文化也由此踏上了我國的土地。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即宗教歌曲的傳入、新式樂隊的構建以及學堂樂歌的學習。
西方音樂踏入中國領土,首先表現(xiàn)在基督教以歌詠形式來宣揚教條。十九世紀后期,我國學校多由傳教士所創(chuàng)建,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國人創(chuàng)辦的學堂逐漸變多,覆蓋的城市及地區(qū)也越來越廣,教育層次從低到高,進而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樂歌的興起提供前提條件。其次體現(xiàn)在新式樂的構建。隨著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以及歌詠的傳入,風琴、管風琴、銅欽等伴奏樂器成為教堂歌詠的主要樂器,并共同組成“銅管樂隊”,其實就是類似于中國民間吹打樂器,但兩者的演繹風格不盡相同。例如,在1878年,銅管儀仗隊于上海正式成立,該樂隊由菲律賓外籍樂工所組成,羅伯特·赫特擔任私人樂隊,進而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樂隊。最后表現(xiàn)在“學堂樂歌”的學習上。在民國時期,我國社會文化領域以及新式學堂廣泛流行“學堂樂歌”形式,直至“五四”運動時期久盛不衰。伴隨著“學堂樂歌”的不斷發(fā)展,各類西方音樂形式和樂理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介紹,更多國人從音樂書籍中了解并掌握基礎音樂知識,全方位領會到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音樂期刊的傳播
在民國時期(1912-1949年),有關我國音樂期刊的數量問題存在兩種說法,即《中國音樂期刊篇目匯錄》共計139種;《21世紀中國音樂期刊篇目匯編》共計133種。1913年,《白陽》雜志最早收錄了音樂內容,該刊物是由李叔同實施主編的。根據學者陳建華的相關研究,從1910年到1920年共出版十多份報紙與期刊。筆者曾對其進行系統(tǒng)地總結和歸納,大致可分為:(1)綜合性刊物,比如《白陽》、《啟明日報》等;(2)實用性刊物,主要刊登演出評論和信息,比如《大舞臺》、《勸業(yè)場》以及《大世界》等。值得關注的是,《春柳》作為民國時期的首份較為專業(yè)的期刊,它是由李濤痕于1918年所創(chuàng)刊的,主要對戲劇文藝方面進行編輯并發(fā)行。除了戲劇以外,我國在1920年出版了第一份音樂期刊《音樂雜志》,這是由北京大學音樂研究委員會匯編而成,同時也真正意味著我國音樂期刊的誕生。但毋庸置疑的是,1910年之后文藝期刊中的“音樂欄目”逐漸呈現(xiàn)出民國時期的音樂期刊特征,其涵蓋了固定的欄目、明確的宗旨方針以及編輯發(fā)表內容等諸多方面。所以,這十年可視為我國音樂期刊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在音樂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對音樂的傳承也起到促進作用。
從音樂內容層面而言,筆者對民國時期的音樂期刊傳播和出版情況進行系統(tǒng)地比較與分析,并將這一時期的期刊主要分為傳統(tǒng)型音樂期刊、國外音樂期刊以及群眾音樂期刊三種。而這樣的分類原則是基于社會環(huán)境之下的一種歸類方式,當然也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在中華民國時期,很多知識分子承擔著“救亡圖存”的偉大使命,這也注定了音樂期刊將在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來。自十九世紀中后期以來,我國社會對兩條可行的道路進行重建,首先是改造傳統(tǒng),尋找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有用資源,倡導“古為今用”;其次是引入資本主義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剔除腐朽落后的中國文化,倡導“洋為中用”。一直到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特別是馬列主義思想傳入中國社會后,廣大人民群眾以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踏上歷史舞臺,而部分知識分子從人民日常生活及其我文娛活動中提取相關的音樂素材和資源,并且與革命宗旨、思想相融合,伴有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自由制度的傾向性,從而進一步影響民國時期中國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的音樂傳承主要通過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和音樂期刊三種方式進行,一方面可以系統(tǒng)地構建民國音樂傳承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中西方傳統(tǒng)音樂的融合,吸收國外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資源,并由我所用,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景月親.民國音樂文獻保護的良好開端——《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總目》簡評[J].人民音樂,2015(10).
[2]申媛媛.論中華民國時期音樂的文化交流[J].文學教育(中),2011(12).
[3]李強; 王敏.民國初期的國樂教育思潮與實踐[J].藝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