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及其有效性

      2016-12-16 21:08:09齊建英
      法學論壇 2016年2期
      關鍵詞:合作原則有效性

      齊建英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

      論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及其有效性

      齊建英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摘要: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是推出說話者的一般會話含義,促進對話者之間達成理解的推理。它的前提和基礎是對合作原則的遵循。正是因為合作原則在法律推理中的適用,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才作為一種法律推理方法存在。相對于關于前提和結論的演繹、歸納等推導方法,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是將推導融入對話過程的理解方法,是實現(xiàn)個案正義的必要方法。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有效性以邏輯有效性為基礎,以程序有效性為核心,以語言有效性為前提。

      關鍵詞: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法律推理;合作原則;有效性

      以往的法律推理方法,如演繹、歸納和類推,是關于前提和結論的方法,是推導的方法。一般會話含義推理的方法,立足于如何在對話和論辯過程中,通過主體間的合意,在特定的語境下建構出實現(xiàn)理解的公共知識背景,因此是將推導融入對話過程的方法,是理解的方法。一方面,前提和結論是在對話過程中,在雙方達成理解的基礎上建構的;前提到結論的推導過程是通過具體的言語行為來實現(xiàn)的。另一方面,對話的目的就在于建構前提,推出結論,達成理解,化解糾紛。如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訴求越來越強烈,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強調(diào)在參與中表達,在對話中建構,在理解中推導,為實現(xiàn)個案正義提供必要的方法支撐。

      一、一般會話含義的由來與推理

      (一)一般會話含義以合作原則為基礎

      格賴斯在1967年的logic and Conversation演講中提出了合作原則*參見Mey.J. (2009).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Elsevier. pp.151-152.:交際是理性的,合作是交際的決定性因素;話語表達自動創(chuàng)造了期待,促使聽者去接近說者的意圖,聽者應該選擇的解釋是最能符合他期待的那個;當說者將自己的意圖傳遞出去,聽者借助他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到這一意圖,交際就成功了。1989年格賴斯認為合作原則有三個特征:合作的努力、共同的目的和彼此接受的取向。合作原則是從四個會話準則中推斷出來的最好原則。四個準則即量(要說滿足交際要求的話,但又不要過量)、質(zhì)(不說自認為是假或缺乏足夠依據(jù)的話)、關聯(lián)(要說與交際主題相關的話)和方式(要避免晦澀、歧義、啰嗦和條理不清)。

      格賴斯合作原則的提出,使理論界對語言意義的研究從靜態(tài)的語形和語言結構,轉(zhuǎn)變到語言的動態(tài)運用上來,大大豐富和深化了該領域的研究,并開始向多個領域擴散?!案褓囁箷捄x理論完成了從意思到含義之間的過渡,實現(xiàn)了語用學研究的一大突破,贏得了語言學界的普遍重視和高度贊譽,激起了語言學界對話語意義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熱情”。*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第7頁。與此同時,人們批評格賴斯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想得太友好了,太理想化了,一些爭論性或沖突性等會話都是不合作的。我們大多數(shù)的日常會話都是非常隨意的,而不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合作目的。針對這些批評的聲音,格賴斯在1989年對合作原則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Mey.J. (2009).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Elsevier. pp153-155.。他提醒讀者,在自愿交談中,雙方為了實現(xiàn)信息交換,需要一定形式的合作。他進一步指出,在為了得到信息或作出決定的交流中,合作可能與高程度的含蓄、敵意和欺詐并存,與高程度的動機多樣性共存。這些下面潛藏著微不足道的共同目標。即使敵對雙方的交流,猶如在法庭上,交叉詢問也至少看上去是在遵循合作原則。格賴斯理論的關鍵之處在于,對話雙方?jīng)]有必要合作,對話者只需要配合一組規(guī)則,該規(guī)則使每個參與者為談話的進行提供足夠的信息。這類型的合作壓根就不需要仁慈,吵架也需要語言的合作才能進行。格賴斯會話分析的目的并不是提倡仁慈交流,而是證明交談的理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想到,一對談話者,每一個都在遵守一定規(guī)則操作,這時他們是共同作業(yè)者。

      會話含義是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得出的,是說話者為了遵守合作原則而對某些會話準則的違反?!霸趯嶋H生活中,人們誰也不會像遵守法律或交通規(guī)則那樣去嚴格遵守以上準則”。*陳融:《格賴斯的會話含義學說》,載《外國語》1985年第3期。格賴斯認為存在四種違反合作原則與準則的情況:悄悄違反的說謊;公開明確違反;面臨準則沖突時,遵守一些違反另一些;因另有用意而違反準則。“會話含義是依賴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只有假定說話人是遵守準則的,至少是遵守合作總原則的,是在為實現(xiàn)會話目標而努力的,才會有推導會話含義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用第一種、第二種方式違反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人是沒有會話含義的。這不是說他的話沒有言外之意,說謊的人也希望別人相信他所說的話,但這不是格賴斯所謂的‘會話含義’?!?姜望琪:《當代語用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版,第 63頁。那么格賴斯的“會話含義”包括后兩種情況,即在表面上看似違反了合作準則,但實際上卻是為了交際的需要,為了遵守合作原則,為了將自己表達的意義區(qū)別于句子本身所顯現(xiàn)出來的意思。在格賴斯的劃分中,會話含義包括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都需要依賴語境,只不過,“一般會話含義是一種標準的可以預測的會話含義,它的產(chǎn)生無需特定語境;特殊會話含義則是一種在相對程度上依賴具體特定的語境的會話含義。”*張韌弦:《形式語用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頁。也就是說,一般會話含義是在正常情況下,普通人都能想到,不需要特殊的語境條件就能推出的含義。相對于特殊會話含義,一般會話含義有穩(wěn)定、可預測的特征。

      格賴斯從會話準則和合作原則出發(fā)對一般會話含義進行推導。他的推導過程是這樣的:如果說者違反了某一準則,但他同時又是合作的;只有假定他在試圖表達字面意義之外的某個會話含義,才能對這一行為進行合理解釋;并且無法從他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中發(fā)現(xiàn)他反對聽者這樣去推斷的信號,因此,他試圖要表達的弦外之音即是該話語的會話含義。

      如兩個同學在一起對話(A):

      甲:小王的老家是哪兒的呀?

      乙:南方的某個城市吧。

      在這一組對話中,甲顯然希望乙能夠確切地告知小王的老家,但乙只是給出了一個較為模糊的回答。乙實際上為了遵守質(zhì)的準則,而違反了量的準則。雙方是合作的,乙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在這里,乙的一般會話含義就是:乙也不能確切地知道小王的老家,了解到的只是這些信息。但如果在這里加上一個特殊場景,甲乙二人剛發(fā)生過矛盾,甲是為了借此話題緩和氣氛,那么乙的意思可能表示我心里還余氣未消,不愿意跟你多說話。這就是乙的特殊會話含義。

      (二)一般會話含義推理

      盡管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架起了一座從邏輯通向自然語言的橋梁,但他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框架,未能對含義的推理進行形式化和精細化處理。列文森在對格賴斯的會話準則重建的基礎上,認為會話原則有三個,即Q/I/M三原則。Q原則要求說者提供滿足當前交際所需的足夠充分但不過量的信息,要求聽者相信說者已經(jīng)說出了他所能提供的最充分的信息。I原則要求說者在滿足Q的前提下,盡量少說,要求聽者只要不悖于說者的意圖,盡量擴展聽者提供的信息。M原則要求說者在常規(guī)情況下不要使用有標記的表達,要求聽者從有標記的表達推出非常規(guī)的含義。*Levinson,S.C.(1987).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ournal of Linguistics.23. pp.401-402.

      列文森強調(diào)一般會話含義具有缺省性和可取消性的特征,他指出,“級差會話隱涵是一種缺省推理,其計算是相對自動的,不依賴具體語境?!?Levinson,S.C.(2000).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the MITPress. p45.列文森主張以缺省邏輯作為會話隱涵推理的基礎,他認為:“歸納邏輯不能作為隱涵理論的基礎,而回溯邏輯雖然更具吸引力,但也存在困難,因為試圖為隱涵假設建構一個回溯系統(tǒng)需要對推理規(guī)則進行精確的衡量,甚至要衡量個體事實。”*Levinson,S.C.(2000).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the MITPress. p46.在對話A中,乙的一般會話含義是被省略掉的,也正是因為它是被省略的、未明示的,才需要推導。一般會話含義根據(jù)語境確定,會因為語境的增加而取消,具有可取消性。如果遇到了甲乙二人剛發(fā)生矛盾的特殊語境,一般會話含義就被取消,特殊會話含義產(chǎn)生。

      二、一般會話含義推理在法律推理中的適用

      (一)一般會話含義推理在法律推理中適用的理論基礎

      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是一般會話含義產(chǎn)生的基礎和前提。合作原則能否在司法審判過程中適用,是考察一般會話含義推理在法律推理中適用的關鍵所在。法庭話語一向被認為是“唇槍舌戰(zhàn)”的地方,這里的話語關乎權利義務,甚至生死刑罰,因此是“戰(zhàn)爭般”的話語。合作原則能在法庭話語中起作用嗎?如果合作原則能夠在法庭話語中適用,這種適用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廖美珍通過對大量的實證調(diào)查資料分析,認為在法庭中的合作成立與否是主體自己選擇的結果,“經(jīng)典的會話合作原則嚴格地說是從啟動話語的一方的期望(expectation)來說的,或者是從話語分析學家的角度出發(fā)的,或者說是從規(guī)范制訂者的角度出發(fā)的,沒有把對方考慮在內(nèi),準確地說,沒有考慮對方的目的和意圖?!?廖美珍:《問答:法庭話語互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80頁。他認為在法庭話語中合作原則只是部分適用,因為每個參與者都希望對方能夠遵循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但由于法庭話語的目的和利益的明確性,合作原則需要在目的原則的支配下進行分析。廖美珍認為在目的沖突的法庭對話中,合作原則是不適用的;在目的中性的法庭對話中,合作原則是否適用要視情況而定;在目的一致的法庭對話中,合作原則才是適用的。

      如果依據(jù)格賴斯最早對合作原則的表述,即“合作等于積極的配合”,廖美珍的分析和結論無疑是非常中肯的。但依據(jù)格賴斯在1989年對批評者的回應中,將合作者稱為共同作業(yè)者(co/operators)的角度看,法庭話語中,無論是目的沖突的或是目的一致的法庭對話,交際雙方都是在共同遵守著法庭的秩序和法定程序,是按照法庭程序進行的“共同作業(yè)者”,至少表現(xiàn)得是在遵循合作原則,只不過,目的關系不同,合作的程度不一樣。廖美珍在談到目的原則的時候指出,“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話語行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說,任何理性(正常)人的理性(正常)行為都帶有目的的保證——交際目的和通過交際表達和追求的目的。”*廖美珍:《目的原則與法庭互動》,載《外語學刊》2004年第5期。他認為,目的是話語行為的成因和驅(qū)動力,影響著話語形式的選擇,目的關系既可以在交際前確定,也可以在交際中建立。交際雙方的目的和目的關系決定了他們是否遵守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遵守合作原則。格賴斯在合作原則中認為,只要是理性的人,都是合作的。他在書中談到,進行會話分析的目的并不是提倡仁慈交流,而是證明交談的理性。因此他在著作中很少說談話者正在合作,而是認為合作能夠提升交流的理性,通過遵循一定規(guī)則來使表達產(chǎn)生意義。格賴斯認為目的和意圖在交際中是非常重要的,他首先提出的推理的交際模式,就是要推出交際者(主要指說者)的目的意圖。在格賴斯理論的內(nèi)在理路中,每個交際者都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目的,理性的人就會選擇合作。因此說,廖美珍的思想與格賴斯的理論是不矛盾的,只不過,廖美珍借助法庭話語這個機構話語將格賴斯的目的意圖更加明晰化、系統(tǒng)化了。在法庭話語中,合作原則是適用的,只不過適用的程度受到目的的影響和制約。

      法律糾紛雙方之所以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而不是自力或神力來解決問題,本身就表明他們愿意遵守法律中理性的言說方式和言說規(guī)則。法律推理本身就是話語主體為了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而進行的對話和言說。在一定意義上說,相對于日常對話,法律推理語言更加符合合作原則的要求,并且有著明確的利益指向性和制度化特征。*參見齊建英:《論語用學視域中的法律推理》,載《政法論叢》2012年第6期。在審判過程中,由于目的和主張的對立,控辯雙方看起來是對立的。而控方內(nèi)部或辯方內(nèi)部又是相互合作與配合的。在這個過程中,法律推理話語有著非常具體的言說目的;法律推理的話題明確而特定;法律推理的各方都要遵守法定程序,比起日常話語的目的分散性、話題多變性、程序隨意性,有理想的一面,因此,會話的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能夠在法律推理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一般會話含義推理能夠作為法律推理的方法而存在。

      (二)一般會話含義推理在法律推理中適用的實踐樣態(tài)

      法庭話語的語言具有鮮明的事務語體特征,“事務語體的事物要求、應用要求、效率要求特別嚴格,它用來進行交際的目的、任務、對象都是具體而明確的,它必須顯示出特定的權威和約束力,因而固定性、簡明性、嚴肅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征?!?王德春、陳晨:《現(xiàn)代修辭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頁。因此,需要特殊語境的特殊會話含義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低,而一般會話含義成為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重點。法律推理的語言,既可以是直接言詞,也可以是書面材料,也可以是錄音錄像等影像資料?!霸诂F(xiàn)代社會之前,社會規(guī)范總體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存在,而現(xiàn)代社會監(jiān)控錄像作為一種圖像的方式正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規(guī)范作用,它通過一種將人納入圖像的方式對人的行為進行著規(guī)訓?!?段德寧、施為性:《從語言到圖像》,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鑒于這些語言特征,合作原則適用在法律推理中會有一些具體要求上的變化。在法律推理話語中,質(zhì)的準則直接關系一個人自己的論證的主張是否能夠得到支持,證據(jù)是否得到采納。量的準則、關聯(lián)準則和方式準則也發(fā)揮重要作用,違背這些準則,也會在庭審中被提醒甚至反對。

      第一,量的準則方面,要求法律推理話語應繁簡適中。說少了,說者的主張和要求得不到有力的支撐;說多了,影響效率,浪費法律資源。如在某庭審的質(zhì)證階段,辯護人指出:“我最后一次強調(diào),控方提交的證據(jù)目錄,是蓋了紅色的公章和騎縫章的。這是一個證據(jù)體系,是不能缺少的??墒悄悻F(xiàn)在缺少八份,雖然提交了兩份,后面還有六份是缺少的?!鶕?jù)舉證責任,如果你不提交,我認為你的證據(jù)體系是不成立的?!痹谶@一法律語篇中,辯護人指出控方因證據(jù)缺失而違反了量的準則,不能成立證據(jù)體系。在這里量的準則成為論證說者觀點的依據(jù)。

      第二,質(zhì)的準則方面,要求法律推理話語中的“質(zhì)”不僅要求不說自認為是假或缺乏證據(jù)的話,而且要看話語對言說目的的支持力度,因此說,質(zhì)的準則實際上成為說服力準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樣真實的言說中,更能支持結論的言說有更強的說服力。如在一樁因為小朋友之間不小心推搡的過程中,損壞了游戲機而要求賠償一案中,被告律師稱,被告是不小心,無意識的,而且都是未成年人,沒有賠償能力,所以不應該賠償。這里的兩個理由:一是被告沒有侵權故意,二是被告是未成年人,無賠償能力,都不能有力地支持推理結論,不應該賠償。但據(jù)我們所知,沒有侵權故意并不等于不要承擔侵權后果,未成年人雖然沒有賠償能力,但其監(jiān)護人應該代為賠償。被告律師的這一推理言說違背了質(zhì)的準則,沒有說服力,因此不能得到原告及法官的認可。后來,辯護律師指出:原被告在游戲打鬧中造成財產(chǎn)損失,雙方均有過錯,被告推倒原告是游戲機毀損的主要原因,因此,應承擔70%的主要責任,由于原被告雙方都是未成年人,所以作為法定代理人的家長賠償。這一語用行為中,“雙方均有過錯”和“被告推倒原告是財產(chǎn)損失的主要原因”,能夠支持“被告應承擔70%的主要責任”這一結論?!氨桓媸俏闯赡耆恕钡睦碛芍С至恕凹议L賠償”的推理結論。相比較而言,這一言說就更符合質(zhì)的準則,具有更強說服力。

      第三,關聯(lián)準則方面,要求語言要與兩方面相關:一是推理的話題,即法律推理所針對的具體案件;二是言說者的觀點和主張。例如:

      公訴人:公司法規(guī)定,法人能否把單位資金存入個人賬戶?

      辯護人:我反對。

      審判長:可以。

      辯護人:這個問題與本案無關。

      這一段法庭會話中,公訴人的問題與本案無關,違背了關聯(lián)準則,辯方律師以此提出的反對成立。

      第四,方式準則方面,要求運用語言要明確具體,避免晦澀冗贅,要條理清楚,避免模棱兩可和邏輯錯誤。正如大法官霍爾默斯所說“如果要向世人發(fā)一個警告,這個警告要用世人能懂的語言來表達才是公正的。”*轉(zhuǎn)引自廖美珍:《語用學和法學——合作原則在立法交際中的應用》,載葛洪義主編:《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五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頁。如:

      公訴人:……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注冊合格期間擔任辯護人,這就有一個前提,2008年李莊擔任辯護人也是合法的……

      辯護人:公訴人的說法邏輯不通。大家都知道,律師執(zhí)業(yè)證是由司法局一年一檢的。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考核合格,并不表示2008年考核時檢過了。請問公訴方有這個證據(jù)么?

      在這一法庭對話中,由于公訴人在推理過程中,犯下了邏輯錯誤,遭到辯方的反對。

      再如在邢某訴中國網(wǎng)通北京分公司電信合同糾紛一案的舉證、質(zhì)證階段:

      原告:證據(jù)1,客戶服務合同,證明上面有相關被告對我們的服務,通過10060等服務熱線提供業(yè)務受理等服務規(guī)定。(略)

      審判員:被告聽清楚了嗎?發(fā)表一下意見。

      被告:沒有蓋章,不是有效合同,與本案無關。

      原告:這里面的服務條款是被告提出的,是要更改業(yè)務所必須簽訂的。

      被告:庭后核實是否是我公司的合同,但與本案無關,因為必須要簽字蓋章才有效。

      原告:該合同上有相關的服務條款,更改業(yè)務的用戶都要簽訂一份這樣的合同。

      審判員:原告,你想證明的是更改的內(nèi)容還是與原告之間有相關的合同約定,明確你的證明目的,是當時簽訂的合同還是更改業(yè)務時簽訂的合同。

      原告多次提到客戶服務合同的問題,但始終沒能明確自己提出這個合同到底想證明什么,目的和觀點不明確,不具體,法律推理就不能繼續(xù)往下進行,目的也不可能實現(xiàn)。

      三、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有效性

      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作為法律推理內(nèi)在理解方法的一種,它的有效性以邏輯有效性為基礎,以程序有效性為核心,以語言有效性為前提。

      (一)邏輯有效性

      有效性是評價法律推理的重要標準。長期以來,學界關于法律推理有效性的論述重點集中于形式有效性和實質(zhì)有效性上。形式有效性強調(diào)從形式邏輯視角評價法律推理的形式是否有效,而不關乎具體的前提和結論的內(nèi)容。實質(zhì)有效性強調(diào)從法律推理的前提和結論的合理性、正當性、可接受性角度評價法律推理。但如果只強調(diào)法律推理的形式有效性要求,“雖然可以得到明確、惟一的法律判決,但這一判決卻可能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從而背離法律的原有目標,使法律成為奴役人類的暴君?!毕喾?,如果一味地強調(diào)實質(zhì)有效性的要求,“人們對法律判決的明確性、一致性、必然性要求就要落空,它所追求的公正、合理的價值目標也不可能實現(xiàn),反而卻有極大可能陷入法律虛無主義的泥淖,使法律成為某些人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工具?!?張傳新:《論法律推理的有效性》,載《法律方法》2003年第2期。于是,學界逐漸將形式有效性和實質(zhì)有效性結合起來對法律推理進行評價。形式有效性層面也已經(jīng)突破在原有的保真的層面理解法律推理,而是要注重法律推理的邏輯上的一致性,從前提到結論的邏輯順序等內(nèi)容。“一個法律推理只有在形式有效、事實(小前提)有效和規(guī)范(大前提)有效的情況下,才具有完全的有效性?!?徐志東:《論法律推理的有效性》,載《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年第2期。這已成為法律推理有效性的共識性觀點。

      正如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與法律推理中的演繹推理、類比推理等的區(qū)別一樣,形式有效性和實質(zhì)有效性的理解,是從法律推理的抽象的外在層面,對法律推理的具體語言過程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法律推理有效性的理解。而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是從法律推理的內(nèi)在語言層面,促進各方主體理解的方法。如何保障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是對說話者一般會話含義的確切理解,得出的一般會話含義能成為下一步交流的公共知識背景,就要深入到具體的語言交際層面,從規(guī)范語言交流的角度來提煉其有效性,并對其進行評價。如果說強調(diào)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內(nèi)在語言層面,更多地與實質(zhì)有效性相關,將推理前提和結論的合理可接受性標準進行了具體化,那么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邏輯而任意發(fā)揮。法律推理過程中從前提到結論可以作一定的“轉(zhuǎn)換”、“跨越”、“跳躍”,但作為一種推理形式, 它必須具備起碼的邏輯有效性特征??ǘ嘧粽J為:“邏輯的一致性并不因為它不是一個至善而不再是一個善,除非有某種充足的理由,我并不通過介紹不一致性、不相關性及人工例外來損壞法律結構的均衡。沒有這種理由,我就必定是邏輯的……”*[美]B·N·Cardozo,The Nature of Judicial Process,E·A·Kent ed.Law and Philosophy: Readings in Legal Philosophy,Prentice-Hall Inc 1970,p400.邏輯有效性是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有效性中最基礎的層面,是實現(xiàn)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

      (二)程序有效性

      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是構建公共背景的一種方式。公共背景(common ground)是主體間進行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缺乏公共背景是誤解和歧義產(chǎn)生的原因。*參見齊建英:《論法律語用預設推理的建構性及“預設陷阱”》,載《政法論叢》2015年第2期。通過一般會話含義推理得出的會話含義將成為公共背景的一部分,參與后面的話語交流。一般會話含義既是在遵守合作原則,又是在違背會話準則,這一遵循一違背就具有了策略性的成分。由于在法庭的會話中,法官、公訴人和代理人由于自身在專業(yè)上的優(yōu)勢而處于主導地位,被告(人)和證人要想既不違背法庭要求,而產(chǎn)生態(tài)度問題,又想在回答和交流中避開對自己的不利的言辭,或者提出自己的某些方面的要求,利用會話含義推理不失為一個話語技巧。而另一方面,法官、公訴人或代理人有可能利用自己在專業(yè)上的優(yōu)勢而利用這一推理過程,使被告(人)和證人陷入不利?!白裱敺沙绦蚴撬痉ǖ牡谝粭l法則”*王洪:《司法的不法與司法的不正義——違反正當法律程序》(上),載《政法論叢》2014年第5期。,在法律推理語言交流中,各方是否實現(xiàn)了真正的參與,結果的形成是不是各方溝通的一個共識,都需要程序來保障,“所以,程序是商談最重要的構成性要素,離開了程序,理由的出示就是無效的,共識的達成也是無根據(jù)的”。*雷磊:《法律程序為什么重要?——反思現(xiàn)代社會中程序與法治的關系》,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2期。

      主體間性程序規(guī)則是對程序主體性理論的超越和揚棄,它不僅強調(diào)程序主體的主體地位,而且突出主體之間的互動。主體間性規(guī)則包括程序主體的共在性、程序主體的平等性、程序主體的互動性、結果的共識性,*參見齊建英:《論被追訴人權利保障的主體間性向度》,載《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其中,共在性是基礎和前提,平等性是保障,互動性是關鍵,共識性是目的。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程序有效性需要通過主體間性的程序規(guī)則來規(guī)范和評判。一般會話含義推理程序的參與者都是推理的主體,根據(jù)自己掌握的情況和自己的理解進行推理,同時又受到其它各方的影響。只有每個程序參與者都作為主體出現(xiàn)在法律推理中,整個推理的過程才是真正共同討論的過程,才能真正增進了解、相互影響,共同來解決糾紛、尋求正義。在一般會話含義推理中,各個主體的主體地位具體體現(xiàn)在平等的發(fā)言權上。法律推理是一種典型的言語行為,語言直接關系著權利義務,甚至是生死刑罰,因此這里的平等性直接體現(xiàn)在發(fā)言機會的平等上。針對法律推理中提到的問題,無論是證據(jù)還是主張,推理主體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質(zhì)疑,進行反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證據(jù)和主張。推理主體之間的互動體現(xiàn)著主體的共在性,表征著主體的平等性,保證著結論的共識性。在一般會話含義推理中,一般會話含義的取消不只是,或者主要不是句子本身的不協(xié)調(diào)或者各個含義之間的投射造成的,而是交際各方根據(jù)自己的交際目的,對對方的會話隱涵采取的態(tài)度造成的。會話含義是程序主體以主體的身份平等地對話、溝通、互動的基礎上達成的一致意見。只有參與者認為結論是自己積極參與促進的結果,才會去自覺地遵從。只有最終能達成一個共識性的結論含義,才能將此含義作為公共知識背景融入到下一步的推理會話中,成為約束各方的一個真實語境,“它反映了這樣一種政治道德原則:每個公民,假如要受到解決分歧之制度化程序的約束,都應當能夠?qū)⒊绦蛞暈闄嗤恼攣碓?,后者為爭議雙方創(chuàng)設了獨立于內(nèi)容的政治道德義務”。*轉(zhuǎn)引自雷磊:《法律程序為什么重要?——反思現(xiàn)代社會中程序與法治的關系》,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2期。

      如在下面的庭審對話中:

      公訴人:被告人陳XX,現(xiàn)在公訴人訊問你幾個問題,希望你能如實回答。

      (這里公訴人要求被告人遵循質(zhì)的準則,即“如實回答”。)

      被告人:好的。

      公訴人:你案發(fā)的當天晚上,你那天究竟喝了多少酒?

      被告人:我喝了(停頓),起初喝了幾杯,我到后面我也不是太清楚。

      在這一法律語篇中,被告人對“你那天究竟喝了多少酒”的回答違背了格賴斯的量的準則,沒有提供交際所需的信息,但鑒于前面的關于公訴人的要求來看,被告人又是配合的。而對于列文森的三原則來說,因為沒有提供交際所需的信息,實際上是對Q原則中第一準則的違反。因此,被告人的回答得出的一般會話含義是一個集合,是一個由“起初喝了幾杯,我到后面我也不是太清楚”所能推出和想到的所有命題的集合,或許包括后來喝得太多,或許是因為忘記了等等。只有哪個命題適應當前的語境,并且能夠被其他交際參與者認可,才能真正成為本次談話中的實際含義。當然,公訴人理解到她的這一會話含義的命題集合,于是接著發(fā)問:

      公訴人:就是你自己喝了多少酒,你自己已經(jīng)沒有意識了?

      被告人:不是,因為我酒量本來就不好。因為在此之前,我工作壓力很大嘛。

      公訴人:你直接回答公訴人的問題(音量提高)你總共喝了多少酒,那天晚上?

      被告人:我喝了幾杯,我記不清了。

      公訴人:但是從1月24日凌晨4:06從你那里抽取的血樣來看,你的酒精含量還達到1.7毫克每毫升。如果按你今天所說的,你只喝了幾杯酒,你的血液里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酒精含量?

      被告人:我不知道,我記不清。

      公訴人:而且陳XX,我要告訴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跟酒量好壞是沒有關系的,是跟你所攝入的酒精總量有關系。今天希望你也不用回避這個問題。

      被告人:我沒有回避,因為我真的記不清楚了。

      為了提高合作的程度,很多時候法官或公訴人都會在法庭調(diào)查開始之前,說出如“希望你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希望你能如實回答”等話語,而且在定罪量刑時,“認罪態(tài)度較好”也會成為一個律師用于為被告人辯護的理由之一。在這一段庭審對話中,面對公訴人“請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和“今天希望你也不用回避這個問題”的要求,被告人一直報以一種配合的合作的態(tài)度。但針對公訴人的多次詢問,被告人一會兒說自己酒量不好,一會兒說自己工作壓力大,一會兒又說自己記不清了,總之是在繞開話題,一次次地違反關聯(lián)準則。她也說到了很多問題,卻又始終不能給出明確的答復,未能提供滿足交際需要的信息量。公訴人試探性地推出“是不是酒喝多了,意識不清了”或者是“回避這個問題”,都被被告人否定了,因為這兩個隱涵都是對被告人不利的內(nèi)容,被告人不愿意這些命題內(nèi)容成為自己的含義,與此同時,又不愿意做出更多的明示。這一個一般會話含義推理過程中,公訴人和被告人雙方都以推理主體的身份出現(xiàn),各自按照自己的目的組織語言,平等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彼此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了幾次對話,但最終由于沒能形成雙方的共識而未能得出“我喝了(停頓),起初喝了幾杯,我到后面我也不是太清楚”這句話的確切的一般法律會話含義,公訴人就無法得出他想要的被告人的言詞證據(jù)。

      (三)語言有效性

      從法律推理內(nèi)在過程來看,對話不僅是推理的形式和樣態(tài),而且是推理過程本身。*參見齊建英:《論假設性法律推理》,載《中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對話需要由語言來呈現(xiàn),法律推理本身就是一種言語行為。葛洪義指出,“法律方法的核心是法律思維,而法律思維的核心則是法律語言”。*葛洪義:《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中的語言問題》,載《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二輯)》2003年版,第4頁。法律推理不僅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前提到結論的邏輯順序,而且追求通過主體之間的話輪轉(zhuǎn)換,對涉及的命題進行論辯和說服。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本身就是對語言含義的推理,語言有效性是推理有效性的前提。哈貝馬斯認為以理解與合作為目的的交往行動不同于目的論行動、規(guī)范行動和戲劇行動,對語言的要求是全面的,即應該符合以下三個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確實性,分別對應語言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參見[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化》,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 第134-141頁。根據(jù)哈貝馬斯,只有對話者的語言既真實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符合基本社會規(guī)范,并且是出于自身的真誠表達,才能在彼此之間達成理解,促成合作。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是以交往理性為基礎的交往行動,它的目的就在于促進相互理解,實現(xiàn)定紛止爭。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語言只有遵守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的前提要求,才是有效的,整個推理才能得以進行。

      如在2011年“3·2特大火災案”的庭審對話中:

      公訴人:我問你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火燒起來的那一天是不是2011年3月2號?

      被告人:是。

      公訴人:你點了幾次火?

      被告人:以,以,以前,燒了,都沒,沒有那樣。

      公訴人:不是,我的意思就是說當天就是3月2號這一天嗎,你在你田里燒了幾堆火?

      被告人:燒了兩堆火。

      公訴人的第二個問題的語言表述不符合正確性的要求,沒有進行必要的限縮,既可以理解成“你當天點了幾次火?”,也可以理解成“你一共點了幾次火?”,因此該句話的語言是無效的。被告人雖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后一種理解)進行了回答,但由于偏離了公訴人問此問題的初衷,根本無法得出雙方認可的會話含義,才有了公訴人的第三個問題的提出。

      概言之,建立在合作原則基礎上的一般會話含義推理,是將法律推理前提和結論的構建、從前提到結論的推導融入到對話過程的理解方法,是實現(xiàn)個案正義的必要方法。對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的有效性評估,應以邏輯有效性為基礎,以語言有效性為前提,以程序有效性為核心。

      [責任編輯:魏治勛]

      收稿日期:2016-0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法律論證邏輯研究——面向“法治中國”建設的整合性和應用性研究》(15AZX01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項目《個案正義視角中的法律推理研究》(2015M572112)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齊建英(1980-),女,河南葉縣人,法學博士,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州大學法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003(2016)02-0130-08

      Subject: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 and Its Validity

      Author & unit:QI Jianying

      (Marxism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 is the activity to get the speaker's implication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Its premise is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rul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land that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applies because of its clear goal, concrete demonstration, and legal procedure. As a result, 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 exists as a concrete legal reason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derivation method, 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 is the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idity of 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 based on the logical validity, is on the premise of language validity, and program validity as its core.

      Key words:The general leg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reasoning;legal reasoning;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validity

      猜你喜歡
      合作原則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業(yè)內(nèi)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xiàn)
      提高家庭作業(yè)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如何提高高中數(shù)學作業(yè)有效性
      英語網(wǎng)絡流行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分析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9:46:16
      會話含義在廣告語中的體現(xiàn)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9:02:22
      合作原則下的《老友記》語言幽默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08:36
      從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分析網(wǎng)紅papi醬的語言風格
      從話語分析理論看《暮色》中男主角參與的對話
      從合作原則看言語幽默
      滦平县| 仁化县| 通山县| 瓦房店市| 运城市| 枝江市| 屏山县| 高邑县| 伊金霍洛旗| 龙里县| 久治县| 庆安县| 蓬莱市| 蒲江县| 彭阳县| 嘉善县| 鄂托克前旗| 抚宁县| 彭水| 哈巴河县| 湖州市| 黄大仙区| 鄱阳县| 来安县| 金山区| 云阳县| 廊坊市| 凯里市| 依安县| 晋宁县| 合川市| 兴隆县| 永登县| 临沂市| 荔波县| 丘北县| 新竹市| 乐都县| 黑山县| 宜丰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