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靜
【摘要】本文從人本主義的新型師生關系入手,在闡述其核心原則即“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的基礎上,探討了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承擔的多重任務,指出英語教師作為“重要他人”角色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新型師生關系 ?英語教師 ?課堂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70-02
“人本主義”的新型師生關系,追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在社會關系上的民主平等性,教育關系上的合作相長性,心理關系上的和諧相容性。英語是一門使用非母語進行知識傳授的學科,其學科特點要求英語教師扮演更多的課堂角色以適應新型師生關系。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師生關系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了一種重視研究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jīng)驗與價值的心理學思潮和革新運動,即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中羅杰斯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研究背景下,他進一步改稱為“以學生為中心”,即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核心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前提是建立信任感,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上,就是平等。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教師從絕對權威轉變?yōu)閷W生的促進者、鼓勵者、合作者,以班級普通一員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英語課堂中,語言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語言本身也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使得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區(qū)別開來。這也意味著英語教師承擔著更多的課堂任務。
二、英語教師的課堂任務
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是多重的,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入與示范,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并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恼Z言輸出輔助。
1.語言示范
在我國,英語作為除漢語以外的第二語言,目前被使用的頻率和范圍仍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學生無法沉浸在目的語即英語的環(huán)境中。于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目的語便成了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理解教師語言的基礎上不自覺地捕捉教師語言的超音段特征即聲調、語調、重音、韻律等,對教師語言進行模仿,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尤其是發(fā)音的準確性和口語的流暢性。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20世紀70年代以來,“教育環(huán)境論”一直是國際教育理論界的熱點課題之一,探討教學環(huán)境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和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作用,而教學環(huán)境由兩個部分組成:物理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相比于校舍建筑、教學工具等物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得到了更多關注。心理環(huán)境又稱社會環(huán)境或精神環(huán)境,是一種隱形的特殊環(huán)境,雖然只能間接感受和駕馭,但卻無所不在,是課堂教學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之一。如人際環(huán)境,包括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教學氣氛,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態(tài)度情緒和課堂秩序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需要積極的心理環(huán)境,因此教師有責任促使積極心理環(huán)境得以生成。在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優(yōu)化學生的組合方式,比如,在一般的小組討論中采取同質組合,而在解決稍有難度的問題時,采用異質組合,明確分工,使小組成為一個有領導、有主線的小集體。那么融洽、互助的同伴關系得以形成,凝聚的集體氣氛得到加強,有利于學生以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參與課堂活動,勇于表達自我,給思維火花的碰撞創(chuàng)造了可能。
3.輸出輔助
英語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通常以問答形式展開,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善于挖掘師生對話中蘊藏的機會,為學生做有意義和高質量的語言輸出提供輔助和引導。“協(xié)商”(negotiation)是教師為學生提供輸出輔助的有效方式之一,包括意義協(xié)商和形式協(xié)商。通過理解核查(如Do you understand?)、請求澄清(如Could you repeat please?)、自我澄清或釋義(如She got lost on her way home from school. She was walking home from school and she got lost.) 以及確認核查(如Do you mean that?)等方式,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組織和輸出的機會,使學生聚焦于意義,加深學生對于英語作為一門工具語言的理解。對于學生英語輸出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教師則可利用形式協(xié)商給予提示。例如:
S He speaks so quick.
T Excuse me, he speaks so ?
S Quickly?
學生在第一次語言輸出時犯了一個語法錯誤,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剛剛的話語,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錯誤,顯然這種方式成功了,學生立刻改正了之前的失誤。通過對語言輸出的重新加工,學生聚焦于語言的形式,自動重構和完善語言,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感度,也有利于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
三、英語教師是課堂中的“重要他人”
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承擔的多重任務與他們所扮演的多元角色是對應的,而這樣的多元角色就是“重要他人”,課堂教學過程即“重要他人”角色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佐藤學(2003)將教學實踐活動概括為客體、他者、自身三個要素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與三個要素之間的對話建立關系,其中教師“同客體世界狀況的對話”是個體認知的過程,“同課堂內外中他者的對話”是一種社會過程,“同自身的對話”是個體的內省過程。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除了完成自身與三個要素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到他們各自與客體(語言環(huán)境和知識)、他者(教師和同伴)和自身的對話中。
在新型師生關系背景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而標準、優(yōu)美的語言示范既可以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得天獨厚的有利平臺,也可以是課堂學習中有機的軟環(huán)境。教師呈現(xiàn)知識或學習任務,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或嘗試完成任務,教師檢驗知識吸收或任務完成情況,給出策略指導和必要輔助,學生進行修正和反饋,在反復改進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任務至臻完善。這是日常教學的一般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正是在這種模式中充當著語言示范者、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者和輸出輔助者,以“重要他人”的角色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促進語言學習。
參考文獻:
[1]徐錦芬,2015,外語課堂研究:回顧與展望[J].當代外語研究,(9).
[2]佐藤學.2003,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