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巧 葛淑琦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痤瘡驗案1則
周 巧 葛淑琦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痤瘡;驗案;針刺;刺血
[1]高希言.針灸學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
[2]朱長庚.免疫-神經-內分泌網絡[J].解剖學報,1993,18(2):216.
2016-10-12)
患者,男,22歲,于2016年2月8日就診。主訴:顏面部出現痤瘡1年,加重1周。病史: 2015年春季始發(fā)痤瘡,顏面部較多,背部偶見,癢痛不適,時有感染。曾外涂氟輕松軟膏、片仔癀珍珠膏等均無明顯效果。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出現失眠、精神不振、容易疲憊等癥狀。經介紹來我院就診,尋求針灸治療??滔掳Y:面部皮膚油膩發(fā)亮,前額、面頰部有密集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小者如粟粒,大者如黃豆,黑白頭粉刺,破出時有白粉汁,疼痛,伴口干,咽干,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脈滑。中醫(yī)診斷:痤瘡(濕熱蘊結型)。治則: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操作:①針刺。取穴陽白、顴髎、大椎、合谷、曲池、內庭、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上述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選用直徑0.34 mm×70 mm毫針直刺10~50 mm,瀉法,留針40 min。②刺血。針刺后,選取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肝俞、膈俞、腎俞、三焦俞、大腸俞,每次使用其中2~3穴,以上諸穴輪流選取。先在所用腧穴周圍擠按,使血液瘀積,繼則常規(guī)消毒,然后以三棱針快速點刺,使自然出血,待血色轉淡后,再以閃火法拔罐,結束后以消毒干棉球揩凈。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3 d。采用上述方法治療1個療程后,面部油膩有所減少,粉刺已基本萎縮,無新生者。2個療程后,原疹已全部消退,面部光潤,臨床治愈。半年后隨訪,再無痤瘡出現。
按語:本病屬于中醫(yī)“粉刺”范疇,病在肌膚,責之于肺脾,其病因主要有風、寒、熱、濕、瘀等,證有虛實之分,以實熱為主[1]。姚止庵《素問經注節(jié)解》指出:“煩勞氣耗,體多出汗,汗則玄府開而邪易入,自宜靜密謹防。如或露體當風,或當風熟睡,風乘虛入,化而為熱,外又感寒,磅礴膚腠,必生皶子?!闭J為“皶”的俗名就是“粉刺”,痤痱之類皮膚病的發(fā)生正是出汗后毛孔打開,腠理疏松,濕邪侵襲肌膚所致;或是陽郁日久不能解散,又復受風邪,慢慢則發(fā)展為痤。本病好發(fā)于顏面部,面鼻屬肺,肺開竅于皮毛,與大腸相表里,且顏面部又為肺、胃、大腸經所行之處,故多認為痤瘡是由肺胃蘊熱,上熏于顏面,血熱日久瘀滯所致,因此以局部和手陽明經腧穴為主。取陽白、顴髎疏通局部經氣,使肌膚疏泄功能得以調暢;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清熱化濕;大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陽明經多氣多血,其經脈上走于面,《玉龍歌》有“頭面縱有諸樣癥,一針合谷效通神”,故取合谷、曲池、內庭清泄陽明邪熱。《內經》提出“血實者決之”“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的刺血原則,結合拔罐使用,有利于局部炎癥的消散。通過拔罐時血液的排出和局部的溫熱作用,可以及時排出有害物質,明顯減輕甚至治愈患者的痤瘡。研究發(fā)現其機制可能與降低雄性激素,提高雌二醇,改善內分泌紊亂,提高免疫力,增加面部皮膚血液循環(huán),減少局部油脂分泌,或者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后,加快皮損區(qū)細胞更替時間,促進細胞新陳代謝[2]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