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仙
摘 要: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驗能力。要想在科學課上做好實驗教學,教師就應在實驗前精心準備實驗器材;實驗初制訂好實驗方案;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多看、善做、勤記、樂說;實驗結束后要認真做好總結反思工作。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自制教具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通過親自參加實驗活動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所在?!睂嶒灲虒W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驗能力,所以,科學課的教學必須重視實驗。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高效地組織科學實驗教學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實驗前:精心準備實驗器材
要上好一堂科學實驗課,有結構的實驗器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像我們這種鄉(xiāng)鎮(zhèn)學校經常存在數(shù)量或品種上的不足,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彌補:
1.充分利用廢舊器材,變廢為寶
比如“馬德堡半球”實驗,現(xiàn)行科學教材中沒有安排,我就在研究《空氣的性質》這一課中介紹大氣壓力時穿插了這個實驗,讓這樣的舊器材發(fā)揮出應有的功能,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自制教具,補充器材的不足
如在研究《食物的消化》時,我在教學中制作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模擬器:用一漏斗來模擬口腔,用透明塑料管模擬食道,漏斗頸部緊塞在透明塑料管內,將厚塑料膜裁剪成兩片“胃”的外形,再用燭火沿胃的輪廓邊封口,這樣就做成了一個外形與胃相似、可以模擬蠕動的“胃”。最后將長筒襪剪成兩半,這樣的口徑大小比較合適,再縫合模擬小腸、大腸,用乒乓球模擬食物在腸道中的行走。
二、實驗初: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1.制訂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科學實驗一定要有計劃、有目標。假設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開端,也是學生對探究問題的感知階段。教師不應對學生的猜想給予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假設不能使隨意的,而是應有根據的假設。實驗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制訂實驗方案,比如,在研究“水蒸發(fā)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填空題,讓學生去交流、完善,形成實驗方案。
問題:水蒸發(fā)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與蒸發(fā)面積有關。面積越______,蒸發(fā)越______;面積越______,蒸發(fā)越______;其中,保持不變的條件是_______,需要改變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
2.實驗過程要精心設計
實驗教學首先要讓學生目的明確,知道在此次實驗中要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學生才能有興趣,操作才能有針對性,再按教師精心設計的步驟方法一步步地操作實驗,避免顧此失彼,隨意性操作。
三、實驗中:要多看、善做、勤記、樂說
1.多看
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巖石礦物標本時,我準備了各種巖石礦物的標本,學生通過“看”,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巖石礦物具有不同的外貌特征,這是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其效果與老師直接告訴答案是不可比擬的。
2.善做
例如,《擺》一課中探究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由于涉及的因素較多,有擺錘的輕重、擺角的大小、擺線的長短等。到底哪些因素對擺的運動快慢有影響,要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探究出結論,難度不小。因此,制定好實驗方案后,我先演示其中一個因素,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接著讓他們自己選一個感興趣的因素去探究,最后交流匯總,得出結論。很顯然,每組的學生雖然只完成了一個假設的探究,但從實驗的設計到操作再到結論,都是由他們自己通過探究、交流以后得到的。
3.勤記
小學生雖然大都喜歡做實驗,但是不少學生只是對操作感興趣,而對實驗不作詳細觀察。因此,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并做好記錄是實驗教學課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樂說
實驗離不開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形成爭鳴。
四、實驗后,認真做好總結反思工作
每次實驗研究之后,都應該重視實驗的結論。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客觀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況,使他們懂得經驗的積累是學習必須經歷的過程,同樣也是實驗研究的一種收獲。
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還必須做好對課堂情況的反思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反思,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實驗、深化實驗、完善實驗。教師通過自身反思,可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不斷提高對實驗課堂的駕馭能力,為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驗能力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淺談在科學課中如何有效地開展探究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9):54-55.
[2]焦東林.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設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6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