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飛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大專題,強練習,詳講解”的傳統(tǒng)二輪復習模式已難以適應新高考的變化要求,有效提升二輪復習效率迫在眉睫。以微專題為載體的二輪復習完美契合新高考“小切口”命題特點,且在實施過程中師生能夠針對學情考情共建多種形式的微專題,切實提高二輪復習效率。
關鍵詞:微專題;二輪復習;新高考
絕大多數(shù)學校在一番緊鑼密鼓后,在初步完成一輪復習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參加了2016年10月的第一次選考。之后,新高考二輪復習如何有效開展這一問題擺在每個高三備課組面前,需要集中智慧,提升二輪復習效率。
傳統(tǒng)的高三地理二輪復習,往往注重大專題、強練習、詳講解。這種傳統(tǒng)復習方式,讓師生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表現(xiàn)為:教師——這塊知識講了多少遍,不會的還是不會;學生——一聽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錯。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二輪復習強調機械重復,導致部分掌握很好的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沒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但是,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復習方式難以與新高考命題設計的口徑實現(xiàn)有效對接,導致復習效率低下。筆者分析了近三次浙江省地理新高考真題,發(fā)現(xiàn)新高考命題側重于主干知識的考查,農業(yè)區(qū)位、氣候特征比較、資源跨區(qū)域調配等均為高頻考點,試題設問中通過限定詞(自然的、有利的、不利的、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冬季氣溫等)將設問的切口縮小,分值低。
與之前的高考比較,新高考的考試時間大幅提前(撇開前一年的10月不說,僅從6月提前至4月就提前了近兩個月),二輪復習時間緊,如何提高二輪復習效率需要每位地理教師深入研究。筆者認為,以微專題為載體進行二輪復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一、微專題與微專題的選擇
近些年,微課、翻轉課堂、慕課(MOOC)等一些新的概念不斷進入中學課堂。借用微課的概念,筆者認為微專題就是針對某一知識、主題或某一項地理學習能力,具有相對完整知識結構的微型專題資源(包括導學案、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
二輪復習的總目標是,夯實基礎、把握主干和提升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重視重點基礎知識的復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期達到“查漏補缺”;抓住主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舍得放棄,核心知識以微專題主導教學,以小見大,起“輻射作用”;學生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區(qū)域定位,審題能力;圖表解讀,分析能力;快速解題,用正確的解題方法解題的能力;規(guī)范答題,答案組織能力)。基于二輪復習的學習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微專題。
(一)以核心知識為線索的微專題
筆者整理了近三次浙江省地理新高考命題考點的分值(見表1)。
由表1可知,最近三次浙江省地理新高考考點主要集中在地球運動、天氣與氣候、地形地質、農業(yè)、工業(yè)、資源、環(huán)境等大專題。因此,在微專題的選取方面,理應借鑒核心主干考點,將大專題分解成微專題(見表2)。
(二)解題方法指導的微專題
高考不僅考查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側重于對地理能力的考查。因此,可以選取適量的解題方法指導類的微專題,例如:綜合題設問動詞的解讀專題,點線面狀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的描述專題,選擇題常見答題技巧專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能力培養(yǎng)專題,地理過程描述專題等等。
(三)解決學生疑惑的微專題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概念混淆。因此,可以羅列幾組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為專題復習,如:光照和熱量、環(huán)境問題和自然災害、水系特征和水文特性、熱島效應與溫室效應、熱力環(huán)流與大氣環(huán)流、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高、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等微專題。
二、微專題的實施策略——以降水專題為例
(一)溫故知新 構建大專題思維導圖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構建降水專題的知識體系(如圖1),以此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二)師生合作 共建微專題
在天氣與氣候這個大專題中,氣溫專題、降水專題是兩大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第一輪復習中學生的反饋信息,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地選擇微專題進行鞏固。根據(jù)考試要求,降水這個專題的重點是成因分析,所以可以進一步細分新的微專題(表3)。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對降水專題中學生比較薄弱的知識點,深入挖掘,進一步劃分出更微小的專題。例如,筆者所在備課組一位教師針對班級學生對索馬里沿岸多霧的季節(jié)與原因描述這個知識點掌握不到位,在縣教研活動中開設了“水汽凝結”微專題示范課,及時解決學生困惑。
(三)立足考情 有的放矢選取微專題
微專題的劃分可以比較粗略,也可以繼續(xù)延伸細化。但是每節(jié)課微專題的選擇,應當依據(jù)學情考情,依據(jù)作業(yè)的反饋,對癥下藥,選取適合學情的微專題。同時,微專題的選取還應以考試大綱和學科指導意見為藍本。
三、關于微專題的兩點思考
(一)微專題的構建必須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
高考除了考查地理學科核心知識的掌握之外,對于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地理高考評價目標在《考試說明》中表示為“能力要求”,其決定了高考命題的方向和方法。1999年,在地理高考開始恢復之際,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原有的“能力要求”作了修訂。以2012年地理高考目標和能力要求為例,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描述為:地理事實的識記、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應用、地理圖像的判讀、區(qū)域特征的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地理規(guī)律的總結、地理事物的概括、地理資料的分析、地理現(xiàn)象的描述。因此,在微專題的選擇方面,可以單獨設計幾個關于地理能力培養(yǎng)的微專題。此外,針對新高考問題設置特點,尤其要突出學生的審題能力、材料運用能力及答案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微專題拓展必須聚焦高考熱點
關注社會新聞,關注高頻考點。微專題的設計,盡可能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例如糧食安全問題、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此外,微專題材料信息盡可能與時俱進,可以把社會新聞作為鮮活素材,納入微專題的設計之中。以2016年為例,地理視角下的杭州G20、習近平描繪“青海形象”、里約綠色奧運等,都可以融入微專題的設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