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超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更是一門德育與智育聯(lián)系密切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語文課堂是天然的育人之地,將德育滲透與中學語文新課程理念相結合,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人文性;德育滲透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針,之所以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為德育起著靈魂和統(tǒng)帥的作用。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也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庇谩暗隆眮斫y(tǒng)帥“才”,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fā)揮,以“才”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于社會。故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墙逃母灸康摹?/p>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更是一門德育與智育聯(lián)系密切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語文學科在德育滲透方面較其他學科具有特殊優(yōu)勢。因為語文教材多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文質兼美的作品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它們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浸潤和陶冶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它們長期貫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p>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p>
語文教師除了靜心教書,更要“潛心育人”——做精神家園的守望者,把語文的觸角伸向學生的靈魂深處,把德育滲透到每堂語文課中去。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熏陶和靈魂的洗禮,從而凈化他們的心靈,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誠然,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具體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眼。
一、講授新課時,在導入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課堂上,得體的導入或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對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應該讓學生知道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慶歷新政失敗后,貶居鄧州時所作,表現(xiàn)出作者雖身居江湖,卻仍心憂國事的高尚情懷。
二、在介紹作者生平時進行德育滲透
古人云:“文章憎命達?!薄拔耐蹙卸荨吨芤住?;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許多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到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進而砥礪自己奮發(fā)有為。例如,魯迅先生為了喚醒國民,棄醫(yī)從文,在風雨如晦的年代,以筆為刀,和反動派進行著不屈的斗爭;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然而她身殘志堅,發(fā)憤圖強,篤學不輟,終于成為了偉大的作家。
三、反復吟誦名言名句,在誦讀中進行德育滲透
名言名句都具有恢弘的氣象與優(yōu)雅的情懷,它們不僅文筆雋永、用詞精練,而且意境深邃,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折射出德育的光輝。
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緊緊抓住課文中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名言名句,并對其進行反復吟誦,慢慢地發(fā)掘出作者的真摯情感。比如在第五冊中學語文《詩詞五首》中,通過反復吟誦“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等名句,充分感悟和體驗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李賀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情思;陸游僵臥孤村仍夢赴邊關、馳騁沙場的愛國赤誠。
這樣,學生在對經(jīng)典名句的反復誦讀中,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了他們的心靈,積淀了他們的文化底蘊,陶冶了他們的道德情操。
四、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魯迅說:“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進步的思想與崇高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只有心中充滿陽光,才能寫出有“骨力”、有“溫度”的好文章。
當然,在作文題目的選擇和構思立意方面也要足夠慎重,盡量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xiàn)實性較強的話題來表達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這樣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又能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總之,語文課堂是天然的育人之地。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將新課程理念與德育滲透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探求生命真諦,提升人生境界,踐行傳統(tǒng)美德,傳承民族精神,學會求真,學做真人,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人文關懷和道德馨香。
參考文獻:
[1]林潮波.建設小組文化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J].新課程(中旬),2014(2):18.
[2]張琳麗.當下普通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及教育對策[J].教師,2017(3):5.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