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凱,楊 蕤
(北方民族大學 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歷史研究
略論“官家”稱謂與宋代皇權(quán)觀念世俗化
孫軍凱,楊 蕤
(北方民族大學 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帝王稱謂往往是其權(quán)威性以及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以“官家”稱呼皇帝的現(xiàn)象則屢見不鮮。這里從“官家”稱謂的流變、“官家”稱謂在宋代的流行、“官家”稱謂出現(xiàn)的原因及意義3個方面,考察“官家”稱謂與宋代皇權(quán)觀念之間的關(guān)系?!肮偌摇弊鳛榛实鄯Q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顯示出宋代皇權(quán)觀念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是君權(quán)神授的“天子觀”和注重功業(yè)的“皇帝觀”,而是呈現(xiàn)出世俗化的傾向。
宋代;官家;皇權(quán)觀;世俗化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一般都是“天子”或“皇帝”,意味著他們的權(quán)力來源于上天,并用以證明他們統(tǒng)治九州萬方億兆生靈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然而在宋代“官家”這一帝王稱謂頗為流行,皇帝稱謂的這種微妙變化,似乎在傳達著皇權(quán)觀念在人們心目中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等信息。“官家”這一稱謂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店家”“商家”“酒家”等世俗化稱謂,而不再是象征“君權(quán)神授”“皇權(quán)至上”等官方專用稱謂。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實也正說明了宋代皇權(quán)觀念的世俗化傾向。對“官家”稱謂的研究,學界已有論文問世,分別是《釋“官家”》[1]150和《“官家”與宋代皇權(quán)的理性定位》[2],前者對宋代“官家”稱謂作出了必要的解釋,后者則通過探討“官家”稱謂,進而提出要對宋代皇權(quán)進行理性認識的觀點。然而稍顯不足的是,他們均未對“官家”稱謂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關(guān)于宋代皇權(quán),學界已多有討論,情況大致可分兩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宋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得到空前加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宋代皇權(quán)在下降。關(guān)于宋代的皇權(quán)觀念,學界一般認為是在下降,代表作有王瑞來的《論宋代皇權(quán)》[3]、程民生的《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quán)的限制》[4]等。這里不是想否定宋代皇權(quán)觀念下降的觀點,而是想在進一步梳理“官家”稱謂的同時,探討宋代皇權(quán)觀念的世俗化傾向問題。
在傳統(tǒng)中國,帝王的稱謂是他們樹立威信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和手段,而“官家”這一稱謂顯然缺乏一種威懾力。帝王們?yōu)榱藦娬{(diào)他們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往往以“君權(quán)神授”和“皇權(quán)至上”等觀念來使臣民信服。統(tǒng)治者將這種觀念表述為“天子”或“皇帝”等稱謂,其用意可想而知,就是為了確立皇權(quán)觀念在臣民心目中的地位。
起初,“官家”稱謂一般都是指朝廷或官府?!肚皾h紀》載:“荀悅曰:古者什一而稅,以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民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然豪強富人占田逾制,輸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家之惠優(yōu)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盵5]孝文皇帝紀下卷第八,114這里的“官家”稱謂顯然是指政府。
《三國志》卷15《張既傳》載:“太祖聞行前意,故但誅約子孫在京師者。乃手書與行曰: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吾前后與之書,無所不說,如此何可復(fù)忍!卿父諫議,自平安也。雖然,牢獄之中,非養(yǎng)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yǎng)老也?!盵6]卷15張既傳,476這里的“官家”亦是指政府機構(gòu)之類。同書卷30《烏丸鮮卑傳》載:“其國中有所為及官家使筑城郭(廓),諸年少勇健者,皆鑿脊皮,以大繩貫之,又以丈許木鍤之,通日嚾(歡)呼作力,不以為痛,既以勸作,且以為健?!盵6]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852
《晉書》卷28《五行志》載有東晉安帝義熙初年民間的一首童謠。童謠曰:“官家養(yǎng)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薄捌鋾r官養(yǎng)盧龍,寵以金紫,奉以名州,養(yǎng)之極也。而龍不能懷我好音,舉兵內(nèi)伐,遂成仇敵也?!薄疤J生不止自成積”,“及盧龍之敗,斬伐其黨,猶如草木以成積也。”[7]志第十八·五行中,849根據(jù)這一則材料顯示,“官家”稱謂已在民間有所流傳。但從后文的解釋來看,“官家”不是指代皇帝,而是指代朝廷,跟上文中所提到的政府含義較為相近。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喜罷郡》中有“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8]1947的詩句,在《秋居書懷》中有“丈室可容身,斗儲可充腹,況無治道術(shù),坐受官家祿”[8]476的詩句。這兩首詩中都含有“官家”的稱謂,且意思相近,都是指代朝廷。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官家”這一稱謂自古就有,但并非一開始就是指代皇帝的稱謂,大多是指代政府或者與政府機構(gòu)相關(guān)的稱謂。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官家”指代的內(nèi)容也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有時候指對官吏、尊貴者或者有權(quán)勢的人的尊稱。據(jù)《太平御覽》卷396東晉裴啟《語林》記載:“(桓溫)征符犍還,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劉越石(琨)妓女,一見溫入,涓然而泣。溫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劉司空?!瘻卮髳??!盵9]卷396裴啟語林,311—312此處“官家”顯然是指桓溫。甚至有時候“官家”稱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比如舊時吳地的婦女結(jié)婚之后稱自己的公婆為“官家”。據(jù)宋人王楙《野客叢書》記載,“稱翁姑為官家?!盵10]卷12“稱翁姑為官家”條,177總之,“官家”的內(nèi)涵并非單一,它有多種的指代內(nèi)容??偟恼f來,朝廷、官府、官吏、皇帝及公婆等都是其指代內(nèi)容。根據(jù)語境的不同可以指代不同的內(nèi)容,而指代皇帝也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
就我們所見資料,“官家”稱謂皇帝始見于《晉書》卷106《石季龍載紀》。文云:“河間公宣、樂安公韜有寵于季龍,邃疾之如仇。季龍荒耽內(nèi)游,威刑失度,邃以事為可呈呈之,季龍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瘯r有所不聞,復(fù)怒曰:‘何以不呈?’誚責杖捶,月至再三。邃甚恨,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顏等伏不敢對?!盵7]卷106載記第六石季龍上,2766該材料中的石季龍就是后趙武帝石虎,邃就是石虎的天王皇太子石邃,而這里的“官家”就是指后趙武帝石虎,這是正史所見第一次將“官家”指代皇帝。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三年也引用此文,并且胡三省注之曰:“稱天子為官家,始見于此。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蛟唬何宓酃偬煜拢跫姨煜?,故兼稱之?!盵11]3011但“官家”作為皇帝的特殊稱謂并沒有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傳播。有學者認為,趙宋以前歷代帝王并不稱“官家”[1]150。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稍有不足,檢索史料發(fā)現(xiàn),官家稱謂皇帝的情況在趙宋以前確有其事,只不過沒有宋代那么流行罷了。
《宋書》卷96《鮮卑吐谷渾傳》記載了慕容鮮卑乙那樓和吐谷渾的對話?!皹窍舶菰唬骸幙珊??!斞浴幙珊?,宋言爾官家也?!笨珊纯珊梗潜狈讲菰文敛孔宓氖最I(lǐng),劉宋人將其解釋為“官家”[12]卷96鮮卑吐谷渾傳,2369。可見此時在宋人觀念中“官家”與首領(lǐng)等同。那么,這也可以理解為在劉宋人眼中皇帝就是“官家”。
《南齊書》卷25《張敬兒傳》載:“太祖崩,敬兒于家竊泣曰:‘官家大老天子,可惜!太子年少,向我所不及也?!盵13]卷25張敬兒傳,473這里的“官家”是指齊高帝。
《梁書》卷44《建平王傳》載:“初,侯景圍京城,高祖素歸心釋教,每發(fā)誓愿,恒云:‘若有眾生應(yīng)受諸苦,悉衍身代當。’時大球年甫七歲,聞而驚謂母曰:‘官家尚爾,兒安敢辭?’”[14]卷44建平王傳,618這里的“官家”則是建平王大球?qū)α何涞凼捬艿姆Q呼。
《魏書》卷25《北海王傳》載,北魏宣武帝元恪去拜見高太妃,臨走的時候,高太妃拜送說“愿官家千萬歲壽,歲歲一至妾母子舍也”[15]卷25北海王傳,562,這里的“官家”顯然是指代皇帝。又 《賀訥傳》:“訥見太祖,驚喜拜曰: ‘官家復(fù)國之后當念老臣?!盵15]卷83賀訥傳,1812
到唐末五代,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也有出現(xiàn),尤其是到五代時期,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情況較前代更要多一些。《舊唐書》卷20《昭宗本紀》載,韓建與知樞密使劉季述矯詔發(fā)兵剪滅諸王:“諸王懼,披發(fā)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兒命!’”[16]卷20昭宗本紀,762《舊五代史》卷44《明宗紀》載,后唐明宗大病一場,剛有好轉(zhuǎn),對知漏的宮女說“今夜漏幾何?”對曰:“四更?!币蜃嘣唬骸肮偌沂∈路??”帝曰:“省”……六宮皆至,慶躍而奏曰:“官家今日實還魂也?!盵17]卷44明宗紀,609《郭崇韜傳》載,后唐莊宗尋找高樓避暑納涼,宦官卻說:“……今官家納涼無可御者。”[17]卷57郭崇韜傳,767《李從敏傳》載:“末帝謂從璋、從敏曰:‘爾等何物,處雄藩大鎮(zhèn)!’二人大懼,賴曹太后見之,叱曰:‘官家醉,爾輩速出去!’方得解。”[17]卷123李從敏傳,1619《新五代史》卷53《慕容彥超傳》載,周兵來攻,慕容彥超請隱帝觀戰(zhàn):“官家宮中無事,明日可出觀臣戰(zhàn)?!盵18]卷53慕容延超傳,608以上材料足以說明,“官家”稱謂皇帝的情況并非是宋代的專利,宋以前的朝代也有出現(xiàn)。
檢索宋代史料,不難發(fā)現(xiàn)有宋一代稱呼皇帝為“官家”是頗為流行的,而且“官家”幾乎成為宋代對皇帝的專有稱謂。元代以降,“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少見于正史之中,就是在民間也流傳較少,而且多出現(xiàn)在元曲或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中。究其原因,則很可能是蒙元入侵打斷了宋代以來的中國人正常的日常生活,而到了明清時期皇權(quán)觀念重新恢復(fù)其至高無上的地位,重塑其權(quán)威性。致使“官家”稱謂君王的狀況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
大體說來,“官家”稱謂的流變情況大致可劃分3個階段。其一,在宋代以前,“官家”稱謂的內(nèi)涵比較豐富且多在正史中出現(xiàn),大致包含有朝廷、官府、官吏、皇帝以及公婆等意義,但不作為官方用語和主要稱謂,且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其二,宋代時期,“官家”稱謂含義較為單一,一般在宋代史料中出現(xiàn)時只是指當代皇帝,且使用頻率高于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幾乎成為宋代皇帝的官方稱謂。但也有指代朝廷意象的情況,比如王安石《河北民》有“家家養(yǎng)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19]378中的”官家“意象就應(yīng)當指代朝廷。其三,入元以后到后來明清各代,“官家”稱謂則較少出現(xiàn)在正史中,人們也多對此稱謂棄之不用;就是使用,也多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不作主要稱謂出現(xiàn)在官方或者民間用語中。
入宋以后,“官家”指當代皇帝普遍流行,甚至一度成為宋代在世皇帝的專有稱謂。那么,宋人為什么熱衷于稱當代皇帝為“官家”,而宋代皇帝又為什么樂于接受“官家”這一稱謂呢?從歷史來看,趙宋王朝承接后周,是繼五代之后建立的第六個王朝。而早在五代時期就已經(jīng)有皇帝接受“官家”稱謂。因此,趙宋王朝的帝王們也就順理成章地將這一稱謂繼承過來。
從“官家”自身含義來看,宋人給出了巧妙的解釋。文瑩在《湘山野錄》中載:“李侍讀仲容魁梧善飲,兩禁號為李萬回。真廟(宗)飲量近臣無者,遇敵飲,則召公。公居常寡談,頗無記論。酒至酣,則應(yīng)答如流。一夕,真宗命巨觥俾滿飲,欲劇觀其量,引數(shù)入聲。大醉,起,固辭曰:告官家撤巨器,上乘醉問之: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遂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盵20]45由此觀之,宋真宗十分滿意李仲容對“官家”稱謂的解釋。據(jù)學者研究,諸如這樣的記載還有很多①類似的記載還見于王君玉《國老談苑》卷2、田況《儒林會議》卷上、孔平仲《談苑》卷4。所涉人物不盡相同,釋義基本一致。但在考訂官家的源起時,卻是眾說紛紜。《湘山野錄》上溯到曹魏時的《萬機論》;高承《事物紀原》卷1引劉向《說苑》,追尋到秦嬴政;洪邁《容齋四筆》卷2據(jù)蓋寬饒奏封事所引《韓氏易傳》,推得更遠,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院蠓Q天子為官家,蓋出于此?!眳⒁娧θ鹫住夺尅肮偌摇薄贰段氖贰返?8輯,中華書局,1983年,第150頁。又見于王育濟《“官家”與宋代皇權(quán)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為例》《文史哲》2006年第5期,第77頁。。
有宋一代,用“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上至皇帝、后宮以及文臣武將,下至鄉(xiāng)間百姓都將皇帝稱呼為“官家”,足以證明“官家”在宋代的流行。以下試舉幾例說明之。
太祖皇帝當著眾人的面即有稱呼皇帝和自己為“官家”的現(xiàn)象。據(jù)《聞見近錄》載,“太祖即位,方鎮(zhèn)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zhèn),授以弓箭,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zhèn)曰: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盵2]76此處“官家”顯然是指皇帝,而“我”則指太祖??梢娞嬖诒娙嗣媲皩ⅰ盎实邸迸c“官家”對應(yīng)起來。
后宮皇后與公主同稱宋太祖為“官家”。起初,永慶公主要嫁給魏仁浦之子魏咸信,由于穿戴過于華麗,被太祖發(fā)覺。謂公主曰:“汝當以此與(予)我,自今勿復(fù)為此飾。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幾何?上曰:不然,主家服此,宮闈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展(輾)轉(zhuǎn)販易,傷生浸廣,實汝之由。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yè)之端。主慚謝。主因侍坐,與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豈不能用黃金裝肩輿,乘以出入?!盵21]卷13,286
宋朝臣子稱呼當代皇帝為“官家”。據(jù)《宋史》卷448記載:“李震,汴人也。靖康初,金人迫京師,震時為小校,率所部三百人出戰(zhàn),殺人馬七百余,已而被執(zhí)。金人曰:‘南朝皇帝安在?’震曰:‘我官家非爾所當問?!鹑伺?,絣諸庭柱,臠割之,膚肉垂盡,腹有余氣,猶罵不絕口。”[22]卷448,13218李震作為一名下級軍官依然稱皇帝為“官家”。又,“(太祖)大宴,雨驟至,上不悅。少頃,雨不止,形于言色,以至叱怒左右。趙(普)近前奏曰:‘外面百姓正望雨,官家大宴何妨!只是損得些少陳設(shè),濕得些少樂人衣裳,但令樂人雨中做雜劇。此時雨難得,百姓得雨快活之際,正好吃酒娛樂?!鄙洗笙?,宣樂人就雨中奏樂演雜劇。這是開國元勛宰相趙普在君臣宴飲時當太祖之面稱其為“官家”①轉(zhuǎn)引自王育濟《“官家”與宋代皇權(quán)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為例》《文史哲》2006年5期,第75頁。據(jù)王育濟研究,《宋朝事實類苑》卷15引《丁晉公談錄》與此略同。又,此事亦見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4“開寶六年八月甲辰條”,但其文字為:“一日,大宴,雨驟至,上不悅。雨良久不止,上怒形于辭色,左右皆震恐,普因進言:外間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損,不過沾濕供帳樂衣耳。此時雨難得,百姓得雨各歡喜,作樂適其時,乞令樂官就雨中奏技。上大悅,終宴。普臨機制變,能回上意類此。”顯然經(jīng)過了李燾的加工,時代感反而不如《丁謂公談錄》等宋人野史筆記的記載。。
外國使臣遞送的國書稱皇帝為“官家”。宋仁宗皇祐二年占城國使來朝通貢,奉表云:“進上皇帝:天下 〔州〕府國土不如大朝國土,無有國土得似大朝官家國土,自來官家州府不曾有失脫,帝王自來坐大朝管得天下州府,帝王所有行遣公事依王法所行,每年常放赦罪人,帝王似釋迦牟尼佛一般,諸道州縣府每年發(fā)進奉大朝官家。盈卜孝順,小心官家,為逐年交州來探占城國,纔成,又來劫奪。至是,占城國逐年要來進奉,收拾不辦,今年略有些小儀信,進上帝王,愿官家萬歲。乞止約交州不要來奪占城州府。交州屬官家所管,自我占城國亦系大朝官家所管,交州遶括占城,如同遶括大朝一般,如斷得交州一年不來,我便大段年年來進。今進上蕃唐表二道?!盵23]7853將“官家”稱謂運用于兩國的外交辭令,可見“官家”已經(jīng)成為宋代的官方稱謂,足以證明此稱謂的流行。
民間亦有稱呼皇帝為“官家”的情況出現(xiàn)。據(jù)宋人曾布在《曾公遺錄》卷7中記載,“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因飲酒戲謔,自稱官家,為乳母所告。其母亦有與之酬答之語。上以其年小,不足深罪,遂令開封府推治”。有學者只關(guān)注此事的后果,從而得出“官家已成為皇帝之專稱,絕對不許他人稱之”的結(jié)論②轉(zhuǎn)引自薛瑞兆《釋“官家”》《文史》第18輯,中華書局,1983年,第150頁。據(jù)薛瑞兆分析,小兒戲言,不足深罪,猶交開封府治罪,可見“官家”已成為皇帝之專稱,絕對不許他人稱之。。我們試著分析這件事的原因則發(fā)現(xiàn),一個6歲大的孩子做游戲時自稱“官家”,顯然這個孩子應(yīng)該知道“官家”指代皇帝,只是出自童言無忌才自稱“官家”。試想一個6歲的孩子都知道“官家”的含義,乳母告發(fā),其實也正說明乳母知道“官家”意味著什么。因此,可以說“官家”稱謂指代皇帝的事實,已然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南宋外交使臣孟珙(一說趙珙)奉命出使燕京,與蒙古議事。回來后,將自己的見聞撰成《蒙韃備錄》。在《蒙韃備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韃人在本國時,金虜大定間,燕京及契丹地有謠言云: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雹坜D(zhuǎn)引自顧宏義《天平:十三世紀宋蒙(元)和戰(zhàn)實錄》,上海書店,2002年,第8頁。又見于《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清人曹元忠撰《蒙韃備錄校注》,載有“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睋?jù)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七年刻箋經(jīng)室叢書本影印,第525頁。可見“官家”稱謂流行之廣,不僅在宋王朝流傳,而且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控制的地區(qū)也有流傳。
由以上例子可知,無論皇帝及后宮皇后、公主的皇族階層,還是上至宰相下至小校的官僚階層,甚至鄉(xiāng)間的婦女和兒童等社會底層以及宋代社會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控制地區(qū),都明白“官家”稱謂的含義和指代內(nèi)容。足見“官家”稱謂傳播之廣。諸如這樣的例子,在宋代史籍中不勝枚舉,此處就不再細細羅列了。但只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官家”稱謂皇帝在宋代確實很流行并且得到廣泛傳播,或者說“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宋代社會,不僅為以皇帝為核心的專制統(tǒng)治者們所接受,而且也被鄉(xiāng)野民間的基層社會所接受,這是歷朝歷代所未有的現(xiàn)象。那么,問題也來了,究竟是何原因使宋代的帝王們一度不再熱衷于象征君權(quán)神授的“天子”稱謂和“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象征巨大功業(yè)的“皇帝”稱號,而是使用“官家”這個寓意和威懾力均不能與“皇帝”和“天子”相比擬的稱謂,又是什么原因使整個社會對“官家”稱謂普遍接受。
“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流行于趙宋一代,甚至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盛行,然而這種現(xiàn)象在趙宋一代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盛行于整個宋代社會,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宋代皇權(quán)出現(xiàn)世俗化傾向,并且這種現(xiàn)象是皇權(quán)觀念世俗化的一種表現(xiàn)。而皇權(quán)觀念要完成世俗化則必須從“君權(quán)神授”等神權(quán)觀念中解放出來,進入到平民社會當中,最終完成其世俗化過程。
首先,皇權(quán)觀念的降低是皇權(quán)觀念世俗化的必要前提。唐末五代的血雨腥風使得各藩鎮(zhèn)政權(quán)像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自立為王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皇帝更換之頻繁,像走馬燈一樣讓人應(yīng)接不暇。據(jù)學者統(tǒng)計分析,“從公元907年到960年,即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在這短短的五十三年之中,中原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3]。鑒于這種社會狀況,安重榮則驚天一呼:“天子,馬壯兵強者當為之,寧有種耶!”[17]卷98安重榮傳,1302可說是直接對以往各朝代宣揚和標榜的“君權(quán)神授”的天子觀念給予重重的一擊。其實,趙宋即是承繼五代亂局的第六個政權(quán)。雖然北宋立國之初,迅速采取“杯酒釋兵權(quán)”和“重文抑武”等政策節(jié)制武將權(quán)力,并立下祖宗家法,以避免重蹈五代覆轍。但皇權(quán)觀念下降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形成,并植根于幾乎整個宋代社會,成為人們的共同認知。正如王瑞來所說:“唐末五代動亂的現(xiàn)實,竟形成了如此這般的皇權(quán)觀念,在這里,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君權(quán)神授’的影子了。而宋王朝只不過是繼五代之后的第六個政權(quán)。它的建立,同五代十國的其它(他)政權(quán)一樣,是靠篡奪建立的。因此,去宋不遠的五代強權(quán)政治的歷史與現(xiàn)實,給宋代的君主與士大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quán)觀念?!盵3]從此,皇權(quán)觀念不再像前代一樣高高在上,而是逐漸走下神壇,為其向世俗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次,宋代的平民社會則給從高高在上掉落下來的皇權(quán)觀念一個世俗化契機。宋代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幾乎是當前學界的共同認知。正是因為經(jīng)濟的繁榮,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化和職業(yè)化,平民社會也發(fā)展起來,相應(yīng)地也就會出現(xiàn)平民化或者說世俗化的稱謂。宋代社會除了出現(xiàn)“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之外,也出現(xiàn)了與其相類似的稱呼。例如,當時稱醫(yī)者為“醫(yī)家”,宦官為“內(nèi)家”,僧侶為“禪家”,詩人為“詩家”,酒保為“酒家”,田舍翁為“農(nóng)家”,等等①。細細琢磨這些“家”的含義,其實就是“干什么的人”的意思,表示的是一種世俗化或者職業(yè)化的稱謂。例如“醫(yī)家”的含義就是行醫(yī)的人,“詩家”的意思就是作詩的人或者會作詩的人。那么,以此類推,“官家”的含義就是做官的人。而不是宋人所解釋的“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換句話說,宋人的解釋很有可能是對“官家”稱謂皇帝的奉迎和附會之語。今按,“官家”的含義是做官的人。據(jù)王育濟研究,“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最為流行的稱謂是‘天子’和‘皇帝’。‘天子’這一稱謂較早,如《尚書·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赝踬y(tǒng)一六國后,又合‘三皇五帝之尊’為‘始皇帝’。此后,‘皇帝’與‘天子’一詞并行,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獨有的尊號”。[2]而“官家”稱謂與以往各朝代對帝王的“皇帝”和“天子”等神化觀念稱謂的含義相比要顯得世俗得多。因此,平民社會的發(fā)展為以“官家”為代表的世俗化稱謂的發(fā)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chǔ),使神圣的皇權(quán)觀念在平民社會中逐漸有了世俗化傾向。
最后,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和錄取人數(shù)的增多,為統(tǒng)治階層輸送了大量的出身平民的世俗化人才。據(jù)學者研究,“兩宋通過科舉共取士115 427人,平均每年361人。若除武舉、宗室應(yīng)舉之外,亦有110 411人,平均每年345人;若再除特奏名之外,正奏名者仍有60 059人,平均每年188人。這些都大大超過了唐及元、明、清的取士人數(shù)”[24]。這一團體登上歷史舞臺導(dǎo)致整個統(tǒng)治者階層的皇權(quán)觀念也有了世俗化傾向,使“官家”稱謂在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北宋科舉制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既沒有隋唐初創(chuàng)科舉時的弊病,也沒有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僵化。而北宋擴大科舉取士,是在趙宋一代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作為。此處暫不提它對趙宋一代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發(fā)展的意義,只觀察它對宋代統(tǒng)治階層所產(chǎn)生的影響。盡管宋代有恩蔭等其他的政策,但科舉取士仍然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隨著北宋建立之初的功臣勛貴退出歷史舞臺,隨之登上歷史舞臺的正是這些通過科舉流動到上層社會的平民階層,而擴大科舉取士政策的出臺,客觀上擴大了統(tǒng)治階層中的平民占有比例,使統(tǒng)治階層也出現(xiàn)了平民化傾向,“官家”稱謂也就在統(tǒng)治階層中傳播開來。
大體而言,五代亂局以后,皇權(quán)觀念下降。入宋以來,商品經(jīng)濟繁榮,平民社會發(fā)展,再加上擴大科舉取士政策的實施,使平民階層與統(tǒng)治階層得到很好地流通,為“官家”稱謂在整個宋代社會的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皇帝稱謂的世俗化也使皇權(quán)觀念呈現(xiàn)出世俗化傾向。
綜上所述,“官家”并非只是指代皇帝,同時還指代朝廷、官府、官吏以及公婆等多種含義。而“官家”稱謂皇帝的現(xiàn)象在宋代廣泛流行,從本質(zhì)上看,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通過對“官家”稱謂的考察,以及探討其在宋代的流行以及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宋代作為承接五代亂局之后建立的一個新王朝,皇權(quán)觀念確實有所降低;而商品經(jīng)濟得到長足發(fā)展,致使平民社會發(fā)展,世俗化稱謂普遍出現(xiàn);再加上北宋擴大科舉取士,增加錄取人數(shù),擴大了統(tǒng)治階層的平民比例,使“官家”稱謂在整個宋代社會得到廣泛傳播。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業(yè)的“皇帝”和象征君權(quán)神授的“天子”等稱謂相標榜,而是喜聞樂見于與“酒家”“農(nóng)家”“醫(yī)家”等相類似的世俗化稱謂——官家。由此可見,皇權(quán)觀念發(fā)展到宋代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而皇帝世俗化稱謂的出現(xiàn)似乎傳達著這樣一種信息,即皇權(quán)觀念的世俗化。
[1]薛瑞兆.釋“官家”[M]//文史第 18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150.
[2]王育濟.“官家”與宋代皇權(quán)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為例[M].文史哲,2006(5):75—81.
[3]王瑞來.論宋代皇權(quán)[J].歷史研究,1989(1):144—160.
[4]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quán)的限制[M].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56—64.
[5]荀悅,袁宏.前漢紀[M].張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114.
[6]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
[7]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9]李昉,等.太平御覽(第四冊)[M].夏劍欽,王巽齋,等,校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311—312.
[10]王楙.野客叢書[M].鄭明,王義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7.
[11]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3011.
[1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69.
[13]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473.
[1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618.
[1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762.
[17]薛居正,等.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8]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608.
[19]王安石.王荊公詩注補箋[M].李壁,注;李之亮,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378.
[20]文瑩.湘山野錄[M].鄭世剛,楊立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45.
[21]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286.
[22]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218.
[23]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7853.
[24]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5):105—123.
K244
A
1674-3652(2017)06-0050-06
2017—08—23
孫軍凱,男,河南通許人,主要從事宋史研究;楊蕤,男,陜西橫山人,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宋代西北史地研究。
丹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