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利
摘要: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更嚴謹、更純粹、更精微,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既然詩歌有這樣的美質,我們只有更努力地去探索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是,僅僅停留在對一首詩歌的解讀,或是按部就班地對某冊教材上的詩歌進行解讀的話,是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我覺得必須將現(xiàn)有教材的現(xiàn)代詩歌重新整合,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法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孔子認為培養(yǎng)人才“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指出詩歌有“興觀群怨”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學詩,無以言”,并親自刪定《詩》作為經(jīng)典教材,同時采用說教告知、答疑釋惑、評人論事、雅言示讀等方法來進行詩歌教學。日本當代美學家今道友信在《東方的美學》中提出:“孔子已經(jīng)預感到詩的形象和象征性的語言的升騰的力量,預感到這種語言的飛翔的能力,已經(jīng)感到只有使用這種語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現(xiàn)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準……”“詩藝術……可以突破倫理學的限界把精神引向更高的地方?!弊钥鬃邮?,中國教育就重視詩歌育人層面的作用,將詩歌擺在教育體系的首位。
一、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重理性分析,輕感悟探究
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重理性分析而輕感性品味、重知識傳授而輕情感培養(yǎng),字字解釋,句句分析,以致膾炙人口的詩歌佳作,經(jīng)教師的條分縷析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參與鑒賞的權利被剝奪了,本應讓學生由衷喜愛的古典詩歌失去了它應有的魅力。教師把教參、資料中的主題思想、結構特點、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方法、語言特色等詳細地講給學生,條分縷析,面面俱到。這樣,教師留給學生理解感悟的空間極小,更談不上探究。古典詩歌以其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教師的詳解往往使學生的自我體驗消解,使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的“機器”。
2.重功利目的,輕審美探究
受高考壓力的影響,一些教師片面地追求分數(shù),把古典詩歌課上成了練習課,訓練課。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只注重教給學生應試技巧、詩歌評論的術語,忽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他們在課堂上大搞習題演練,把高考考綱“落實”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習題中,把逐年的高考題拿到課堂上作一個詳細的分析和對照,交給學生做各類題的方法,以求應對高考時能做到“游刃有余”。課本中那些古典詩歌內藏的、需要挖掘的“美”被忽略了,因為這與高考并無多大關聯(lián);課本內容只是作為出題的資料,而不是審美、探究的對象。久而久之,不僅會削弱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而且對其能力的培養(yǎng)有害無益。
3.教學觀念陳舊,不敢越過“雷池”
每一首古詩(或詞)都像一件玲瓏的藝術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美,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具體的教學中,雖然有一些語文教師也嘗試著讓學生參與古典詩歌鑒賞活動,但力度和范圍非常有限,往往流于形式,基本的框架還是在教參范圍內,結論也必須由教師控制,學生的一些頗有見地的看法最終被排除在外。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笨梢?,語文教學包括古典詩歌教學應著力引導學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學習,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加強高中語文詩歌教學
1.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越豐富,視野就越開闊,發(fā)現(xiàn)與接收新概念、新思想的機會就越多。這一研究結果同樣也可以運用到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即:學生掌握的現(xiàn)代詩歌的知識越豐富,對于現(xiàn)代詩歌的理解就會越深刻,其對現(xiàn)代詩歌的感悟就越獨到和精辟。這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贊賞的可能便會增大,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便會有極大地提高。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的邊角時間,適當?shù)財U大學生的現(xiàn)代詩歌閱讀量,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興趣。
2.教師泛讀與學生自讀相結合,激發(fā)學生朗誦的興趣
在進行詩歌學習之前或者學完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泛讀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審美意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進行身臨其境的想象。例如,筆者在講解舒婷的現(xiàn)代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十分注重引導學生朗讀,要讓學生讀出緩慢而又沉痛的語調,以此體會我們祖國數(shù)百年來的貧困和疾苦。
3.詩歌補白與改寫,在創(chuàng)造與審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幾乎是每首詩歌都會有的現(xiàn)象。每一個意象的背后都隱藏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這造成了讀者對詩歌理解的不確定性以及差異性,這樣會給讀者留下更多的審美空間和回味無窮的效果。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單一地理解詩歌是對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扼殺。為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的讀與寫的能力結合起來,教師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不破壞詩歌原有意境和詩意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對古詩中的補白內容進行再次改寫。筆者引導學生學習《長亭送別》時,積極引導學生對原詩進行改寫。其中就有學生寫道:“愿清風滿載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幾日,比肩而坐,攜手言歡劃夕陽。十里長亭送別,歷歷在目,盼君滿載思念而歸?!边@是學生在充分領會詩歌意象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而創(chuàng)造出的佳句。實踐證明,學生對詩歌的補白與改寫是充滿興趣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創(chuàng)作,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賞析和寫作表達能力。
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途徑與方式有多種多樣,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改進,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去探索相關的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更好地吸收詩歌中的優(yōu)秀文化,傳承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