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燦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成都610059)
中國古典文學“中和優(yōu)化”翻譯策略研究
鄒燦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成都610059)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劇,促使世界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不斷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全球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也加速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對外傳播,對翻譯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在對具有豐富歷史底蘊和文化負載的中國古典文學進行英譯時,單純使用直譯或意譯,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都很難實現(xiàn)既保留源語的文化特點又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翻譯目標。為此,文章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即在跨文化視閾下,翻譯中國古典文學時,譯者應針對語言和文化差異,綜合考慮源語和譯語的語言和文化特征、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內(nèi)涵和目標受眾對源語及其所內(nèi)含文化的理解水平、接受程度等因素,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或策略組合對譯語進行相對異化。在保持譯文適度異化的基礎(chǔ)之上,在原作和譯作之間找到一個融合點,通過譯者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加以優(yōu)化,突破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在形與神、信與美的對立中尋求和諧優(yōu)化,使源語與目的語、作者與讀者相互和諧順應,既使譯文準確、順暢、生動,符合古典文學的表達方式,又能讓讀者領(lǐng)會源語所蘊含的語言之美和文化內(nèi)涵,通過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達到傳播中國古典文化之目的。
跨文化視閾;中國古典文學;中和優(yōu)化;翻譯策略;歸化;異化
所謂“跨文化”是指在全球化中,社會流動性增加和種族混雜造成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是改變傳統(tǒng)和現(xiàn)存的文化,是創(chuàng)造新文化;是跨越了不同國家與民族界線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國家及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通過越過體系以經(jīng)歷文化歸屬性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從學理上講,所謂跨文化是指在交往中參與者不只是依賴自己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而是同時也經(jīng)歷和了解對方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所有關(guān)系[1]。
《辭?!穼⒎g定義為“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2]”。筆者認為,此定義中的“意義”不能僅指該語言的文字意義,還應包含其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義。無獨有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克非將翻譯理解為“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3]。即翻譯最基本的作用在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交流。季羨林先生在為《中國翻譯詞典》所注的序中明確指出:“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數(shù)大大小小是頗多的。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爸灰Z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華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內(nèi),還是在眾多的國家或民族間,翻譯都是必要的。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就難以前進”[4]。很多從事翻譯研究的中外學者都提出,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更是相應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轉(zhuǎn)換,所有翻譯活動都是跨文化的活動(cross-cultural event),都具有跨文化性質(zhì)。從本質(zhì)上看,翻譯是跨文化的信息傳播,如文學翻譯是美學信息的跨文化傳播,科技翻譯是科技信息的跨文化傳播,應用文體的翻譯是實用信息的跨文化傳播等等[5]。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大,作為有著五千年優(yōu)秀歷史的文化大國,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軍事、體育等各方面都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將人類共享的優(yōu)秀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加以傳播則成為擴大中國影響,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舉措。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重要表現(xiàn)形式的詩詞有些什么主要特征,在跨文化視閾下如何理解中國古典文學文本的翻譯原則、標準,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進行有效的語言形式轉(zhuǎn)換和文化信息傳播等問題一直是進行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活動時面臨的主要難題。
因此,本文擬在跨文化視閾下,以中國古典文字部分翻譯作品為例,通過分析其在詞匯、句子及篇章等層面的翻譯,探索出更加適合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
中國古典文學泛指自先秦到清末的所有中國文學作品,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受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巨大,表現(xiàn)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它以漢民族的文學為主,兼容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與文學,充分體現(xiàn)了古典文學的豐厚歷史和博大精深,顯示了以中國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典文學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巨大的張力。
按文學史的習慣,中國古典文學可以大致劃分為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和明清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包含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中國古典文學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在悠遠的歷史歲月中積淀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語言特色、意識形態(tài)、文化體系和思維方式,從思想和內(nèi)容上具有政治性、補史性、地域性、哲理性、教育性、情感性、道德性、宗教性、美學性等特點。基于跨文化的翻譯視角,本文擬就以下幾個特點加以重點討論。
(一)補史性
詩人的作品大多會再現(xiàn)自己親身履歷的重要事件或某些情感歷程,人們往往把文學當作其詠物、抒懷、言志的工具和手段。被稱為“詩仙”的唐朝大詩人李白一生放蕩不羈,從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里可以讀出他年少時的心高氣傲,中年時的自信進取、恃才傲物以及后期政治失意的惆悵和苦悶。同樣,“詩圣”杜甫在其作品中清楚再現(xiàn)了他所處時代的戰(zhàn)亂和人民的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因此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在翻譯具有此類特征的文學作品時,譯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有必要補譯作品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或作者的寫作背景。
(二)教育性
中國的文字的教化傳統(tǒng)要求文學作品具有歌頌光明正義,批評黑暗腐朽,揚善懲惡等作用,作品在表達鮮明的思想傾向的同時,還應該蘊含有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功能。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關(guān)懷,一直致力于利用文學作品實施人文教育,勸導生活方式,勸誡不良人生,倡導倫理道德,強化愛國意識。比如唐代詩人王維于重陽節(jié)創(chuàng)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對兄弟的懷念。又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林則徐以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膽肝兩昆侖的譚嗣同等足以帶給后人極強的認同感和諸多感悟。
(三)情感性
中國古典文學具有極強的情感特征,文人們喜歡從性情或性靈入手,在作品中表現(xiàn)其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竭力追求文學的美感和抒情性。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學作品往往于渾厚堅實中寓有一氣呵成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曹操《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便是詩人哀民生之須臾的感慨。而杜甫的《登高》卻是字字哀愁,句句血淚,將其后半生遭遇的國衰,友亡等家愁國恨凝聚成萬里悲秋,鑄成悲壯蒼涼的意境:
風急天高猿嘯衰,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四)美學性
中國古典文學的諸多文體,詩、詞、曲、賦、散文、戲曲、小說等都各具節(jié)奏、旋律、意境、趣味等而表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而這種美感通過簡練獨到的語言表述出來,將讀者帶入文中的意境之中,仿佛置身于彼時彼刻,成為事件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紅樓夢》以古樸典雅、明快靈動的語言生動描繪了一幅大觀園由盛及衰的圖畫;語言樸實、簡潔的《水滸傳》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兄弟情義和對統(tǒng)治者的反叛精神;畫面宏大、人物眾多的《三國演義》將讀者帶回遙遠的波瀾壯闊、斗智斗勇的歷史戰(zhàn)場;而幽默詼諧、想象奇特的《西游記》則展示出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彰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執(zhí)著精神。
對于翻譯原則,國內(nèi)外翻譯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成果頗豐。20世紀末,Venuti率先提出了翻譯的歸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異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6],并由此引發(fā)了曠日持久且還可能繼續(xù)下去的關(guān)于翻譯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的大討論。在此討論過程中,Vermeer和Nord又提出了翻譯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主張根據(jù)翻譯的三個準則(目的法則,語內(nèi)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從翻譯的具體目的出發(fā)確定采用的翻譯策略,即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充分性[7]。國內(nèi)學界的眾多學者也對此提出了不少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見解。一百多年前嚴復就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并在中國翻譯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谄浜椭C之美文藝思想的特質(zhì),傅雷以“形似與神似”的和諧統(tǒng)一作為其翻譯觀的核心思想,“要求傳神達意,銖兩悉稱,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湊堆砌所能濟事”[8]。針對別人對“神似”說翻譯論的誤解,傅雷解釋道:“我并不是說原文的句法絕對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內(nèi)我們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而風格的傳達,除了句法以外,就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傳達”[9]。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在《文學翻譯與中國文化夢》一文中明確指出:“文學翻譯的第一標準是求真,第二求善,第三求美。求真是低標準,求善是中標準,求美是高標準。西方譯論要求對等,只停留在求真階段,還在必然王國進行斗爭;中國譯論早已超過求真,已經(jīng)進入自由王國求善求美了[10]。這些討論與各種翻譯理論的提出大大地促進了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翻譯研究。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典文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作家和無以計數(shù)的優(yōu)秀作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學現(xiàn)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中國古典文學在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描寫等方面具有極其鮮明的政治、補史、地域、哲理、教育、情感、道德、宗教、志異和美感等特征,為其翻譯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由于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與英語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在中國古典文學英譯時,既需要照顧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又要考慮到西方人的語言表達習慣,盡量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即盡量做到傳神達意,或者說是傳神地達意。翻譯標準是意會和領(lǐng)悟的,并非像尺子那樣準確測量。但在中國古典文學英譯時,還是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準確性
在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實踐中,必須將準確性作為古典文學翻譯的首要原則。對印歐語而言,漢語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抗譯性。而古典文學中的語言文字簡潔干練卻又意境深遠,和現(xiàn)代漢語在意思和用法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要提高目標受眾的信息接收準確度,首先就要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度,否則讀者會不知所云。
(二)藝術(shù)性
語言藝術(shù)屬于藝術(shù)美范疇,與普通的源語文本不同,中國古典文學中諸如詩、詞、歌、賦等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俯拾皆是。涉及語言藝術(shù)的翻譯活動,是一個語言審美的過程。譯者是原文的審美主體,讀者是譯文的審美主體。譯者需努力保留源語的藝術(shù)風格,建構(gòu)與作者相近的審美意象[11]。茅盾曾將文學翻譯理解為:“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shù)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12]。羅新璋也指出:“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創(chuàng)造藝術(shù)價值和相等的美學價值”[13]。盡量保持原文的寫作形式,以詩譯詩,以詞譯詞,使受眾在獲取文本信息的同時,能體會到不同源語展示的其特有的藝術(shù)性,從而避免單一的信息傳遞。
(三)文化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尤其突出。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的譯者不難發(fā)現(xiàn),源文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會不可避免地影響甚至阻礙信息的傳播和交流,產(chǎn)生翻譯中的文化隔閡。因此,譯者必須通過文化認同、文化闡釋、文化承載和文化改寫來完成中國古典文學的異域再現(xiàn),以達到通過翻譯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翻譯活動具有語言交際、文化傳播、跨學科、跨文化等多重屬性。Nord提出,翻譯事實上是一種多層面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歐洲特別是英國的一些學者相繼發(fā)表了一些研究階段系統(tǒng)和重新審視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和專注,這標志著文化學的興起。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以色列學者佐哈爾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多元系統(tǒng)論,該學派突破了語言學派專注于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比、轉(zhuǎn)換,而是把翻譯和社會、歷史、文化聯(lián)系起來,認為“文學作品是社會、文化、文學和歷史整體框架的組成部分”,“單個文本的孤立研究被置于文化和文學多系統(tǒng)中”[14]。基于翻譯活動的跨學科跨文化等特點和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fā)展,上世紀末以蘇珊·巴斯奈特(Bassnett)為代表的翻譯文化學派提出了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turn),將翻譯和翻譯研究的視角從純語言形式層面拓展到了研究文化層面各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她認為翻譯絕不是一個純語言行為,它深深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語境之中[15]。
翻譯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不是靜態(tài)地、被動地傳遞原文的語言形式,而是積極地、主動地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依據(jù)不同的文化語境對語言符號進行再解釋、再創(chuàng)造的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的提出將翻譯的研究重點從單純的語言轉(zhuǎn)向了文化,從源語文本轉(zhuǎn)向了翻譯文本,從作者轉(zhuǎn)向了譯者,同時將翻譯實踐從 “語言傳遞”(linguistic transfer)轉(zhuǎn)向到了“文化傳遞”(cultural transfer),將翻譯看成是交際行為而非單一的文字替換或轉(zhuǎn)碼過程,使譯者不再局限于源語的文本結(jié)構(gòu),注重文本背后隱藏的文化因素及其與外部世界的緊密聯(lián)系,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僅局限于語言層面的桎梏,為跨文化的翻譯研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從而較全面而豐富地推動了翻譯學的發(fā)展。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結(jié)合起來,在深入探索語言使用與語言轉(zhuǎn)換機制各層面的因素基礎(chǔ)上,使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獲得新生[16]。
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及對跨文化翻譯的意義和影響不容忽視。在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在宏觀上將翻譯看成是不同文化間的轉(zhuǎn)換,而且這個轉(zhuǎn)換過程除需包括最表象的語言文本本身的形式和意義,還應包括源文本所反映的特等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因素,如,歷史、地理、經(jīng)濟、文化習俗、社會規(guī)約等,這就跨越了傳統(tǒng)翻譯中僅僅以信息和語義為主體的翻譯范疇。因此,翻譯活動在語言形式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上,應站在更加廣闊的跨文化的視閾來研究語言和翻譯及文化和翻譯的關(guān)系,語言和以語言為載體的翻譯活動既要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不同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差異,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
基于實際翻譯過程中對跨文化視閾下的翻譯原則、標準、策略的理解和實踐,以及中國古典文學這一特殊的源文文本,筆者嘗試性地提出“中和優(yōu)化(balanced optimization)”的翻譯策略,以期盡量使中國古典文學翻譯在語言形式和文化信息傳遞等方面達到與原文的近似和對等,達到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獲取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的目的。
(一)“中和優(yōu)化”翻譯策略提出的背景
翻譯本質(zhì)上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不僅是不同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更是不同社會文化的轉(zhuǎn)換過程。那么在翻譯活動中,如何跨越文化的障礙,在目的語中忠實再現(xiàn)源語文化內(nèi)涵,同時源語文化因素又能夠順利地被讀者理解領(lǐng)悟,并使源語文化得以交流傳播,就成了翻譯界長久以來的難題。譯者總會面臨著翻譯是傾向于源語文化還是傾向于目的語文化的抉擇,在這個問題上,到目前為止翻譯界一直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及翻譯策略,即歸化和異化翻譯。在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Venuti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這兩個概念之前,傳統(tǒng)的翻譯策略習慣用直譯和意譯來表達。歸化和異化是在直譯和意譯的概念上發(fā)展延伸起來的,但在翻譯的側(cè)重點上又異于直譯和意譯。直譯和意譯主要關(guān)注如何在語言層面上處理形式和意義,而歸化和異化則突破了語言因素的局限性,將視野擴展到了語言、文化和美學等要素上面[17]。隨著全球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單純的直譯、意譯和歸化、異化的討論及運用已逐漸失去現(xiàn)實意義,因為任何一種翻譯策略的單一使用都很難達到既保留源語文化特點又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目標。
1.歸化
歸化以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特征、美學標準、道德價值觀及社會文化特征選擇翻譯文本,源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處理以目的語為歸宿,以目標受眾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時對源語文本內(nèi)容進行有目的的刪減或改寫,從而使譯語在內(nèi)容形式上歸化于目的語,增加對原文的理解度,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下。寧可犧牲源語的忠實性,也要保持目的語的連貫性。作為歸化翻譯的代表人物,Nida一直主張譯者應以最自然的表達,使讀者在其目的語文化中找到最貼切的理解。在中西方近一百年的翻譯實踐中,歸化策略都扮演著支配角色。
2.異化
異化翻譯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源語的語言形式及其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的轉(zhuǎn)換應以源語為歸宿,以作者為中心,突出源語的異域文化特點和作者寫作思想及風格,翻譯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異。Venuti認為西方的歸化翻譯理論是建立在以民族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價值觀基礎(chǔ)上,為了抵御本族中心主義和文化自戀對異域文化的削弱作用,就必須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文化本身是一個開放體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納和包容能力,同時,文化又具有很強的滲透力。翻譯的主要功能就是向讀者介紹和傳播異國文化信息,讀者應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豐富想象力來接受、理解不同的文化特點,并借鑒學習進而豐富目的語語言表達形式與文化內(nèi)涵。
歸化還是異化歸根到底還是翻譯策略的問題,而恰當?shù)姆g策略就是要調(diào)和歸化和異化的矛盾,兼具二者之長,通過選擇使譯文在接近讀者和接近作者之間找一個“融合點”。這個“融合點”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源文本和譯本的實際情況,時而向作者傾斜,時而向讀者傾斜。但無論向哪方傾斜,都應該遵循一條原則:即歸化時盡量不失去原文的味道,異化時也盡量不妨礙譯文的通順易懂。如果譯者在面對各種文本時都單一地采用一種策略,這將違背翻譯的目的,降低譯文質(zhì)量,誤導甚至失去讀者,也不能很好地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基于此,筆者結(jié)合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嘗試著提出了“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
(二)“中和優(yōu)化”翻譯策略的內(nèi)涵
在翻譯實踐中,所有譯者力求達到的目標都是譯文既要再現(xiàn)源語語言特點和文化信息,又要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自然流暢。但是如果單純依賴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是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的,正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曠日持久的歸化與異化的爭論中,隨著翻譯實踐經(jīng)驗的豐富和社會語言學等相關(guān)學科的發(fā)展,翻譯理論界終于意識到歸化與異化翻譯并非始終對立和排斥,而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兩者各有其長處與不足,又都有自己存在和應用的價值。
在單一的歸化異化都無法完全實現(xiàn)翻譯目標的前提下,筆者參照翻譯文化派的思想,通過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文本的翻譯實踐,提出了既考慮源語的語言與文化,也考慮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在翻譯中采取“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
中國著名的四書五經(jīng)之一《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和”即為和諧、協(xié)調(diào),不偏不倚符合原則。將之作為一種翻譯策略,則可理解為在翻譯時,不能局限于采用單一的直譯或意譯,歸化或異化,而應考慮源語和譯語的語言和文化特征、原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內(nèi)涵和目標受眾的理解力及接受程度等因素,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或策略組合對譯語進行異化。好的翻譯是在保持譯文適度異化的基礎(chǔ)之上,通過譯者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加以優(yōu)化,使源語與目的語、作者與讀者相互和諧順應。譯文優(yōu)化過程就是突破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在形與神、信與美的對立中尋求和諧優(yōu)化的過程。
比如,對漢語中耳熟能詳?shù)乃渍Z“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楊憲益先生將之直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18]。諸葛亮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按照此譯文,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西方讀者而言,勢必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無法明確對諸葛亮的身份認同,這必然會阻礙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但倘若在翻譯中既考慮到保留中國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又兼顧到西方讀者的理解及接受能力,把該俗語翻譯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 of mind in China.”就能夠既使讀者理解和欣賞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又有效地將源語語言和文化移植到目的語語言和文化中,豐富目的語文化,促進跨文化的交流。
“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主張在考慮源文本的時代背景,文化內(nèi)涵,語言特點,寫作手法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等因素下,充分理解源文所傳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并不單一而固執(zhí)地使用某一種翻譯方法,而是從源語和目的語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綜合運用多種翻譯策略,從而達到既保留源文信息和風格,又“優(yōu)化”譯作,保持翻譯適度異化的目的。
(一)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的難點
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古代豐富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反映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涉及的共時和歷時文化頗豐,包括民俗文化、語言文字文化、文學藝術(shù)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等。在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有義務將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通過翻譯傳遞給世界,共享輝煌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
兩種語言間的翻譯已非易事,更何況古典文學翻譯。語言文字、藝術(shù)手法、文化內(nèi)涵是橫亙在中國古典文學翻譯中突出的三大障礙。就語言材料而言,大多古典文學使用的都是古代漢語,即便是淺近的古代漢語,也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差異。對譯者而言,正確理解古漢語就成為譯前準備工作中至關(guān)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寫作時紛繁復雜的藝術(shù)手法是翻譯中的另一大障礙。以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為例,曹雪芹采用了對稱結(jié)構(gòu),即前文伏筆、后文交代。人物姓名、語言、詩詞等都和情節(jié)緊密相關(guān)。其筆下人物的姓名、言談舉止的方式、詩詞歌賦甚至飲食的偏好等都與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是我國古典小說中藝術(shù)手法最為復雜的文學作品,為翻譯帶來極大困難,幾乎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較之以上兩個方面,最難于在翻譯中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極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筆者仍然以《紅樓夢》一書為例。該書涉及了中國清朝及其以前的歷史文化,既包括清朝本身存在的滿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還體現(xiàn)了大量的諸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些文化背后又折射出中國悠遠的哲學思想。在理解該書時需要將書中的文字描寫與其暗含的文化結(jié)合起來,譯出字里行間以外的含義。因此,在進行古典文學翻譯時,譯者必然會不可避免面對上述的幾大障礙。如何很好地弱化甚至排除這些障礙取決于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下面,筆者將從詞匯,句子和篇章等三個方面分別舉例來探討“中和優(yōu)化”翻譯策略在中國古典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二)“中和優(yōu)化”在中國古典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文學從語言方面來看,具有開放性、多義性、模糊性、含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19],結(jié)構(gòu)獨特,風格復雜。翻譯是盡量在對等的基礎(chǔ)上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所謂“對等”,主要涉及到詞匯、句子結(jié)構(gòu)、整體篇章和表達方式等層面。
1.詞匯層面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富含極具中國文化內(nèi)蘊的文化負載詞匯,有些詞匯與目的語具有相對應的物質(zhì)概念或基本意義,但不少表達卻是中國文化的獨特體現(xiàn)。因此在對此進行翻譯時最好避免采用可能使西方讀者誤解和難以接受的直譯的方式,而采用意譯的方式,既能傳遞其文化語用意義,又可避免產(chǎn)生文化沖突。
例如《紅樓夢》第九回中有“這學中……‘一龍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一語[20]。楊憲益、戴乃迭將之譯為:“……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each one different.’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21].”那么中西方在認知語境中對“龍”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是否是相似的呢?
“龍”作為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征意象之一,帶有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具有“至上至尊”的語用褒義。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有很多與“龍”有關(guān)的表達法,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龍的傳人等。但在西方國家,“龍”卻含有“兇殘、邪惡”的語用意義。例句中的“龍”是賈家尊貴門第和才德之人的標志,將其直譯為“dragon”卻使西方讀者誤認為賈家人多勢眾,恃強凌弱。同時,在西方文化中,龍蛇并無天淵之別之意,所以直譯為“snake”和“dragon”難以傳遞出原文擬展示的信息意圖和象征意義。筆者本著 “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嘗試著將此句譯為 “……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 ‘A noble man begets nine offspring,each one different.’ 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mixed up with achievers.”在此譯文中,筆者將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而易引起誤解的“龍”、“蛇”意譯,明確其指代意義,既表達出了源語的意圖,又使目的語讀者一目了然。
再以《紅樓夢》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為例。Hawkes將其翻譯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雖然與英語中的概念意義相似,但顯然該譯文忽略了原小說中人物劉姥姥所具有的佛教徒色彩,而想當然地賦予其基督教色彩,讓讀者誤以為基督教亦是中國的主流宗教,阻礙了西方對中國文化和宗教的了解。而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在翻譯此句時對譯文進行了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將其譯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21]”。該譯文既借用英語習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又忠于原文,體現(xiàn)源語的文化特點,使得源語與目的語有機結(jié)合、作者與讀者和諧順應,從而達到了譯文“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效果。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以詩體形式書寫的敘事散文,描繪了一個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理想社會。在這篇共計254個字的散文中,一個出現(xiàn)了三次“外人”一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將這三個“外人”分別翻譯為:“ordinary people”,“out-side world”,“outsiders”。后面兩個“外人”是桃花源中人對外面世界的認知,所以這兩個譯法是準確的。第一個“外人”是從武陵漁人的角度對桃花源里人們的看法。他們自秦朝開始與世隔絕500余年,其衣著不可能與五百年后的晉人服飾相同,因此漁人對他們的衣著感到奇怪,認為是異域人或異族人[22]。海陶瑋將之譯為“ordinary people”,并未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因為在漁人的眼中,桃花源里的人們顯然不是和他一樣的普通人。根據(jù)其語義和語境,本著“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筆者將之譯為“exotic people”,能較準確地表達出該語境中桃花源中人的奇異之感。
2.句子層面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形式多樣,詩、詞、歌、賦、散文不一而足。每種形式在意境和寫作手法上都有其獨具的特點,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僅局限于意思的傳遞,還要關(guān)注其藝術(shù)形式,盡量還原其特有的藝術(shù)手法。
李白《長干行》的前三句中:“妾發(fā)初履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對其中的第二句,龐德將其譯為: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ums[23].
詩中的“騎竹馬”是指小孩兒將竹竿放在胯下當馬騎;床指井口的圍欄。由此詩演化而來的兩個成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常用來描摹幼年男女間天真無邪的純真情誼,極富深厚的文化蘊意。然而龐德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將“竹馬”誤譯成了“竹蹺”,將“床”誤譯為“凳子”。同時“騎竹馬來”并非簡單隨意的“來”(came by),根據(jù)小男孩兒的性格特點,應該是“跑來”(ran to me)。龐德的譯文和原詩擬表達的意思有一定的出入,也隱形流失掉詩中所表現(xiàn)的文化意向。
筆者運用“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兼顧到詩的原意和意境及受眾對中國文化缺失等因素,將這兩句詩譯為:
You ran to me with a bamboo stick under your crotch as a toy horse,
You walked around the well mouth with blue plums playing in your hand.
在此譯文中,筆者明確將“竹馬”作為一種玩具翻譯出來,讓受眾了解其是中國小孩兒的一種玩耍工具。如果只是簡單地譯成“bamboo stilts”和“playing horse”,目的語讀者會完全不知所云,后面的一句也是同樣的道理。根據(jù)詩歌的句法特點,筆者運用相同的英語語法結(jié)構(gòu)(under your crotch和with blue plums),既從語言層面較好地體現(xiàn)了原文的特點,又將此詩中表現(xiàn)的少兒男女間的天真和單純傳達了出來。
李白的另一首詩《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云》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前不久。詩人滿懷政治抱負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兩年后卻因謠言被迫離開朝廷。幾年后李白客居宣州不久,其故友李云至此,李白陪他同登謝朓樓。這是一首餞別抒情詩,但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fā)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和對光明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既滿懷豪情逸興,又難掩郁悶不甘。詩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極其強烈,回復跌宕,如奔騰的江河波瀾迭起,雖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對其中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龐德將其譯為:
Drawing sword,cut into water,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quench sorrow,sorrow again sorrow[24].
中國的近體詩(唐代及以后的詩,唐代以前的詩為古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對絕句和律詩而言,還講究對仗工整,即上下兩句的平仄相反,句型相同或相似,句法結(jié)構(gòu)一致。如主謂結(jié)構(gòu)對主謂結(jié)構(gòu),偏正結(jié)構(gòu)對偏正結(jié)構(gòu),述補結(jié)構(gòu)對述補結(jié)構(gòu)等。即使句式結(jié)構(gòu)不同,但要求字面相對,且詞語的詞性一致。從對仗和押韻的角度出發(fā),這兩句詩采用的是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的押韻方式,對仗極其工整,句法結(jié)構(gòu)一致。就該句譯文的整體而言,龐德大致譯出了其主體意思和蘊含的部分文化意境,但卻無法讓目的語受眾充分了解中國詩歌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出來的美感。就中國古詩具有的對仗工整和句末押韻的特點而言,不論是在兩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還是詞匯的詞性等方面,龐德都未能在此兩句英語譯文中很好地體現(xiàn),幾乎完全失去了該詩作為詩歌的特色,也就難以向受眾充分傳遞我國古詩的韻味。在充分理解原詩意境的基礎(chǔ)之上,本著傳遞中國文化的目的,同時考慮到受眾的理解水平,筆者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歸化異化等翻譯策略進行“中和優(yōu)化”,盡量保持原詩的對仗和押韻等特點,嘗試著將這兩句名詩譯為:
Cutting sword into water,water rolls and rolls.
Drinking wine from sorrow,sorrow builds and builds.
在筆者的譯文中,分詞結(jié)構(gòu)cutting sword對應drinking wine,介詞into對應from,water rolls and rolls對應sorrow builds and builds,句型工整整齊,語法結(jié)構(gòu)一致,每句的最后部分用重復的手法強調(diào)出詩人的“水更流”和“愁更愁”的憂郁和悲憤。就此句而言,個人認為筆者的譯文在傳神達意和保留詩歌體裁方面比龐德的略勝一籌。
3.篇章層面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語篇形式特點鮮明,將豐富的中國文化融入頻繁運用的意象、典故、雙關(guān)之中?!皾h語言文字之艱深,古典詩詞蘊含只之深廣……嚴格的格律,高深的典故,巧妙的雙關(guān),獨特的詩風等”[25]是橫亙在譯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在翻譯時如果忽略了這些因素,讀者便很難進入原作中的意境。以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七絕詩作《清明》為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著名翻譯家黃新渠教授將全詩譯為:
As the Qingming Festival comes around,
Thick and fast,the rain is falling down.
On the way to the graveyard to pay homage.
I visit my deceased with a broken heart.
Where may I find a wineshop to kill my sorrow?
A cowboy the way to Apricot Flowers Village shows[26].
該詩著重刻畫了清明時節(jié)在綿綿春雨中祭祀的行人神態(tài),場景色彩清淡,突出祭祀者的凄亂心境及詩人擺脫凄冷的迫切心境。從黃新渠的譯文來看,譯者主要以讀者的語言為主體,嚴格遵循英語的句法特點,采用了歸化的策略和直譯的方法,以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給受眾。然而筆者認為,此譯文雖然完整再現(xiàn)了詩人當時祭祀先人的情景,但卻忽略了整首詩的篇章特點,未能譯出該詩凄苦的意境和韻律,同時還有信息缺失的現(xiàn)象(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行人”是指去祭祀先人的路人,但黃新渠的譯文完全忽略了“行人”,仿佛去祭祀的路上只有作者一人)。下面再看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和戴乃迭先生的譯本: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27].
在這個譯文中,首先,譯者在第一句中并未明確譯出出此詩描寫的時節(jié),而一個概括性的“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清明這一特殊時段。第二句中的“行人”并非普通的“travelers”,而應該特指去掃墓的人們,因此譯成“travelers”使詩中的特指變成了泛指。在第三和第四句中譯者用增譯的手法將人物轉(zhuǎn)移到了“I”身上,“我問牧童哪里可以找到小酒館”,讓人覺得很突兀,也未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作者在清明時節(jié)的悲傷和擬借酒澆愁的心情。因此整首詩的譯文在意思、意境和韻律等方面都表現(xiàn)得差強人意。
筆者在既保留原文意境和韻味又易于受眾接受的原則下,中和優(yōu)化了歸化和異化等翻譯策略,嘗試著將此詩改譯為:
A drizzling rain falls endles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go along in dismay.
Where is a tavern to bury the sad hours?
A cowboy points afar to apricot flowers.
此譯文開篇直奔主題,明確指出場景發(fā)生的時間是“Mourning Day”,路上“欲斷魂”的行人顯然是心懷悲傷去祭祀先人的“mourners”,同時這兩句的最后兩個單詞“Day”和“dismay”押韻。中國人素有借酒澆愁的習慣,因此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的發(fā)問者并不一定是詩人,也可能是“行人”,所以英譯時不必譯出是“誰”“借問”。此句譯文的“to bury the sad hours”是為了契合原詩的意境,直抒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的胸臆,筆者補譯出喝酒的目的是為了消愁。同樣,第三句和第四句的“hours”和“flowers”也實現(xiàn)了詩歌的對仗和押韻。
再以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原詩如下: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是王維17歲時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的一首著名的思鄉(xiāng)詩,抒發(fā)了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恰逢佳節(jié)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開篇一個“獨”字就將詩人客居異鄉(xiāng)的孤獨寂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第二句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直截了當?shù)貙懗隽诉h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對親人最直白深沉的思念。后面兩句詩人從親人的角度出發(fā),想象大家相聚時發(fā)現(xiàn)獨缺自己,從而感受家人對作者的思念。
陳君樸先生將全詩譯為: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A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on each holiday,
I think of my kinsmen with a double care.
I know when my brothers wear medicine bags,
At the heights,they would find one to spare[28].
唐一鶴將該詩譯為:
Reminiscent of My Brothers in Puzhou to the east of Huashan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Being a stranger alone in a strange land,
I miss my dear ones on every happy festival with a heavy mind.
I know from afar the heights where my brothers have ascended,
With dogwoods on their heads but without me accompanied[29].
在翻譯此詩之前,首先應該了解詩名中的“山東”是否就是指現(xiàn)在的山東。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位于華山之東,而非現(xiàn)在山東省所在地,因此陳君樸譯文中(以下簡稱“陳譯”)的詩名翻譯就純屬誤譯了。唐一鶴譯文(以下簡稱“唐譯”)對“山東”的位置倒是把握較準確,但為明確地理位置而采用如此長的介詞結(jié)構(gòu)作為詩名翻譯出來便有待商榷了。原句中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翻倍”或“兩倍”思念,而是指相較平時而言,在節(jié)日時“特別”或“尤其”思念親人,陳譯的“double care”顯得太過生硬,仿佛思念不多不少,剛好兩倍,唐譯用了一個模糊概念“heavy mind”,在意思上反而更接近原文?!斑b知兄弟登高處”中的“遙”是一個重要信息,再次強調(diào)作者客居異鄉(xiāng),遠離親人。但陳譯對此卻完全忽略,導致重要信息的缺失。唐譯對此的處理要好得多,譯出了“from afar”的距離感?!安遘镙恰笔枪湃嗽谥仃柟?jié)的重要習俗,寓意消災避難,會把茱萸直接插在發(fā)髻上,或者將茱萸的莖、葉或果實裝在布囊里系在手臂上。陳譯將之譯為“medicine bags”不免讓人啼笑皆非。
整體而言,陳君樸更多使用了直譯的方法,但卻犧牲了全詩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愁。唐一鶴將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結(jié)合使用,對原詩意境的把握就要好得多,但其詩名的翻譯卻是一大敗筆。
筆者根據(jù)原詩表達的意境及其所包涵的重陽節(jié)文化,運用“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盡量保持原詩的表現(xiàn)手法,注重韻律,不使用標準的英語語法結(jié)構(gòu),嘗試著將此詩譯為: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A lonely stranger straying around,
Sore homesick on every festival in mind.
Knowing afar brothers on a mount-top cheering,
Wearing dogwood on heads without my accompanying.
在此譯文中,筆者仍然注重詩歌的韻律和對仗,一二句用“around”和“mind”押韻,第三四句則用兩個分詞“cheering”和“accompanying”保持對仗工整,既譯出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和親人對詩人客居他鄉(xiāng)的遺憾,又保留了中國詩歌的寫作手法。既不完全直譯,也不單一意譯,盡量在原作者和目標受眾之間尋求一個結(jié)合點,從而實現(xiàn)作者和讀者的對話。
古典文學的不可譯性是語言中的客觀存在,只有很好地掌握了某語言才能領(lǐng)悟和欣賞該語言的表達方式和傳遞的文化信息。在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是時代的大趨勢,與之相適應的是各民族文化高度開放,相互滲透。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科學恰當?shù)姆g策略能夠進一步地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播、交流與融合,將可譯的成分大大增加。一個好的譯者不僅需要精通源語和目的語,熟練掌握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和技能,還需要熟悉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做到中西貫通,這樣才能在實際翻譯活動中避免嚴復所謂的“譯猶未譯”,譯文生硬晦澀現(xiàn)象,避免文化誤導甚至沖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真,源語與目的語、作者與讀者的相互和諧順應。
傳統(tǒng)的歸化與異化翻譯各有利弊,歸化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抹滅了源語的文化特征,不利于傳播異域文化;異化翻譯又忽視了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違反目的語語法和文化規(guī)約。筆者認為,歸化還是異化翻譯并非對立和一成不變,彼此的取舍始終是個變量,存在著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應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fā),針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異同,不同的文本類型,不同的翻譯目的、作者意圖和目的語讀者對源語及其文化的了解程度及理解水平,采用“中和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使源語和目的語相得益彰,不僅使譯文更準確、順暢、生動,又能讓讀者理解原文的語用意義并領(lǐng)略到原文所蘊含的文化涵義,避免翻譯過程中文化特色的缺失,達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1]王晶茹,劉麗娜.商務溝通中口譯人員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學周刊,2017(1):217-219.
[2]辭海語詞分冊(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
[3]王克非.關(guān)于翻譯本質(zhì)的認識[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4):47-50.
[4]肖志清,謝少華.季羨林的翻譯觀探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2-107.
[5]宋連香.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51-353.
[6]Venuti,L.Rethinking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2.
[7]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 Atlanta,GA,1991.
[8]傅雷.傅雷文集(文藝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9]郭建中.漢英/英漢翻譯:理念與方法(下)[J].上海翻譯,2006(1):18-24.
[10]許淵沖.文學翻譯與中國文化夢[J].中國外語,2014(9):11-18.
[11]江華,戴煒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的美學思考[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14.
[12]茅盾.為發(fā)展文學翻譯事業(yè)和提高翻譯質(zhì)量而奮斗[G]//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13]羅新璋.“似”與“等”[J].世界文學,1990(2):285-295.
[14]葛曉晶.淺談翻譯學文化轉(zhuǎn)向的衍化[J].外國語文,2012(7):102-104.
[15]Bassnett,S.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16]張燦燦,張立麗.翻譯學中的文化轉(zhuǎn)向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07-108.
[17]顧建敏.互文視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譯[J].河南社會科學,2011(6):203-204.
[18]彭仁忠.論異化翻譯策略與跨文化傳播[J].外語學刊,2008(4):122-124.
[19]郭建中.創(chuàng)造性翻譯與創(chuàng)造性對等[J].中國翻譯,2014(4):10-15.
[20]曹雪芹,高顎.紅樓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1]楊憲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M].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2]馬歌東.《桃花源記》“外人”誤讀辯正[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76-81.
[23]李莉.目的論視閾下龐德翻譯觀探討---以《長干行》英譯本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1(6):82-84.
[24]段麗.有機雜合,和諧共生——全球化背景下古詩英譯的生態(tài)翻譯取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5-128.
[25]李長忠.中國古典詩詞及其英譯語篇特征對比[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6):53-56.
[26]黃新渠.譯海浪花——黃新渠譯文譯詩選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27]吳單丹.從解構(gòu)《清明》看譯者對意圖的理解及影響因素[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3-115.
[28]陳君樸.漢英對照唐詩絕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29]唐一鶴.英譯唐詩300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校:陳于后
A Translation Strategy of“Balanced Optimiz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Zou C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fuels the wid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economy,military and cultur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iversally accelerates the overseas public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 cry for translation is accordingly demanding.In the process of C-E translation of these great works containing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the author finds that it is extremely har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oth retaining the source culture and matching the target expression simply by means of either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Hence,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balanced optimization creatively.That is,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considering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th source and target texts,the writing purpose and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author,diverse audiences and readers’understanding of source language as well as its culture,translators should try to employ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r strategy profile to foreignize the translation and hunt for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texts as well.The art recreation of the translator can optimiz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onfine of the source text linguistically to seek harmonious optimiz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connotation,faithfulness and elegance of the target text.The strategy of balanced optimization is expecte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target readers to help them comprehend the linguistic beau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spread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globally.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balanced optim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I046;H315.9
A
1672-8580(2017)03-0085-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ZW106);四川省翻譯協(xié)會重點項目(201501)
鄒燦,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444538927@qq.com)
DOl:10.11965/xbew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