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美學理論是由以姚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德國康斯坦丁學派在 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文學理論,認為文學史實質上是讀者的接受史。文學翻譯具有特殊性,創(chuàng)造性與藝術性。接受美學理論與文學翻譯的本質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接受美學理論為文學翻譯帶來了新視角,肯定了譯者和譯文讀者在文學翻譯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擺脫了以原語文本為中心的靜態(tài)研究,有著革命性的啟示。
關鍵詞:接受美學;文學翻譯;讀者
作者簡介:王征,(1991-),男,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級俄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01
鄭海凌在著作《文學翻譯學》中對文學翻譯下了定義:“文學翻譯是藝術化的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的審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種文學語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風格,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盵1]文學翻譯首先與其他的諸如科技、法律、新聞翻譯一樣,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但是文學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首先就在于文學語言的特殊性,文學語言是藝術化的語言,其次,文學翻譯的手段同樣不同于其他翻譯,首先文學翻譯要把讀者的反應作為衡量翻譯效果的依據,再次,文學翻譯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形式,譯者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最后,譯者需要把握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需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實質,再用恰當?shù)恼Z言將其表現(xiàn)出來。
(一)文學翻譯對讀者“期待視野”的關照
接受美學空前提升讀者的地位,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而是更注重文本的社會效果和讀者參與理解文本的過程。接受美學 “關注讀者的參與”啟示我們,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應該成為文學翻譯研究的重點。只有符合讀者“期待視野”本文, 才能吸引讀者, 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當譯者在翻譯時,要研究讀者的“ 期待視野”,如何選擇翻譯文本、采用怎樣的翻譯策略、運用怎樣的翻譯語言, 都要以讀者的“期待視野”為中心,對讀者進行關照,以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根據接受美學理論可知,讀者的“期待視野”中還存在“創(chuàng)新期待”,這就要求譯者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的同時還應適當?shù)卮蚱谱x者的原有期待,原有閱讀習慣,讓讀者在這個類似于探索的閱讀過程中不斷更新補充自身的“期待視野”。
(二)文學翻譯對文本“召喚結構”的創(chuàng)造
翻譯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tài)連續(xù)過程,而譯者則是在翻譯過程中雙重身份的扮演者。譯者不僅僅是譯文的作者,還是原文本的讀者。在閱讀理解原文時,必然會遇到“文本召喚結構”。所以譯者需要調動自我的儲備知識、先入觀念、審美體驗以及對文本的期待,并以此為根據來填補原文的空白,連接空缺,建立新視野并推想原文作品的社會意義及美學價值,因此譯者在文本的接受和闡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原作的意義一方面由原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 一方面有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但是譯文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是至關重要的,因此, 譯者在填補空白的同時, 還要充分重視“留白”的意味,以便讀者充分理解原作的精神。
(三)文學翻譯對作品“審美經驗”的傳遞
文學翻譯自古以來就追求美,譯者在對原作字斟句酌的翻譯與研究過程中,必然會收到原作所傳遞的“審美經驗”,譯者需要挖掘,探索,再現(xiàn)原作的美,將所接收到的“審美經驗”傳遞給讀者,讓其充分體會到原作品的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根據自己對于原作的剖析,把原作所表現(xiàn)出的美轉移到譯文中,但是譯者發(fā)揮主體性的前提是不損害原文的意義。根據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Jauss H.R.)的觀點,“審美經驗”的第一個范疇就是“創(chuàng)造”,是對于美的生產方面,在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是有限度的,譯者自始至終都要受到原作的牽絆,絕對不可以肆意刪減,隨意揣測,這樣會大大降低原作的美感。“審美經驗”的第二個范疇是“美覺”,是對于美的接受方面,這就要求譯者把握原作的語言風格,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譯者需要的是再現(xiàn)這種風格,而不是用自己的風格來掩蓋原作的風格?!皩徝澜涷灐钡牡谌齻€范疇是“凈化”,是與作品之間的交流方面,這就需要譯者把握原作的感情色彩。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要受到原作作者的牽絆,譯者需要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創(chuàng)作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把作者投入到原作中的感情挖掘出來移植到譯文中,把原作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來,讓譯文讀者與原作進行對話交流,體味到原作作者所要傳達的深刻含義,從而自身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
參考文獻:
[1]鄭海凌.文學翻譯學[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