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平+段仙濤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屬于基礎教育,其知識也具有"多而簡單"的特點,只有借助外在的某種聯系,才能將這些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體系,才算是真正奠定數學學習基礎。而且,將數學應用于生活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是數學思維和理念的重要體現,在教學中也是必然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理論聯系實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15-02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出發(fā)。"《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與"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緊密相關。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生動有趣的,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以小學數學回歸生活為出發(fā)點,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1.巧用問題教學法,導入生活氣息
小學數學課的開始,老師通常會按照教材的順序,從基礎開始教學。這樣雖然是公認的教學順序,但是不具有創(chuàng)新性,更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決定了采用問題教學方法,能大大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喚起解決問題的熱情,從而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在問題中加入生活元素,學生感覺更加熟悉,好奇心更加強烈,更有利于后續(xù)的學習。如學習簡單的加減法計算時,老師可以提出問題"今天早上,老師騎車來的時候,發(fā)現總共30個停車位,還剩下7個空的,那誰知道今天有多少位老師是騎車過來的?"這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熟悉,又能幫助他們建立一定的場景,鋪墊加減法的學習。用此問題為例子或者是引子,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想象相同的場景,提出相似的問題等。
2.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
2.1 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法則。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對于數量關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教師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們舉行了一次一分鐘縫紐扣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縫紐扣的活動,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的含義了。在學生學完例題后,再將書中的例題作為練習題讓學生解答,降低了難度,學生對數學概念有了更準確的掌握。
2.2 從貼近學生實際水平的現實出發(fā),一步一步地引出概念。如,對于"面積單位"的教學,先出示大小差別比較明顯的兩個三角形,讓學生在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中懂得"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來"。再出示兩個等寬不等長的、面積差不多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懂得"面積大小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然后再出示不等長也不等寬、面積差不多的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進行大小比較,使學生深思后懂得"可以畫方格,再通過比較方格數的多少來比較大小"。最后出示兩個方格數相等,但面積明顯不等的圖形,引導學生討論:方格數相等,為什么面積不等?從這個現實問題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須有統一標準"的結論,這時引出面積單位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組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積單位產生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3.植入生活化教學用語,使數學課堂更幽默
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學生脫去稚嫩和懵懂,對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語言理解能力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提升和豐富,因此,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用語,例如兒歌、諺語以及生活用品的俗稱等進行教學,會使教學效果得到出乎意料的成功,在教學實例中展示語言教學的魅力。如在學習《位置與方位》單元的教學內容時,第一課時就是讓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引入新課,學生順勢而下,努力思考是不是真的如歌中所唱呢?接下來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到校園中去親自體驗東南西北方位,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真正掌握方位的意義。最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使學生在紙上將不同方位的建筑物畫下來并且標注好方向,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的標準的方位圖。學生在教師的兒歌引導下,通過自身實踐學到的知識要比教師指著課本學到的知識更加記憶深刻,這也就是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
4.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斷探索學習的應用,從而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1 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生活中更是處處有數學。學了三角形穩(wěn)定性,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學了圓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盆底、鍋蓋等圓心在哪里等等。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2 加強操作,培養(yǎng)能力。要把小學數學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就要加強實踐操作和引導。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求學生測量并計算操場邊的垂柳樹的樹高。垂柳樹很高,多數學生搖頭表示想不出測量的辦法。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樹去量。這雖是個辦法,可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老師可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地豎立在操場上。這時陽光燦爛,學生們也發(fā)現竹竿的影子,并測量得竹竿影子長1米。老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從竹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這時學生爭先恐后說:"樹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老師及時補充:"應該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測量出樹的影長,算出樹高。接著又說:"你們能用比例的知識寫出一個求樹高的公式嗎?"學生們自然明白了: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能力。
5.巧用生活筆記,記錄數學學習
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數學智慧,是在小學數學中可能沒有提到或是直接涉及的,而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好機會。老師要鼓勵學生多去觀察生活,自我建立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聯系。并將發(fā)現的生活中的數學積極地記錄下來,無論是和媽媽逛超市,看媽媽結賬時的計算;還是在看動畫片時,無意中發(fā)現的比較大??;又或者是在公園散步時,看到的小孩子游戲時人數的變化。只要有一顆善于觀察的心,數學就存在于生活處處。而老師在這方面需要做好帶頭作用,也去積累這些數學現象,并且可以在課堂中展示一二。這些數學現象對老師來說,能夠啟發(fā)教學方法,有更加新鮮而又有趣的教學情境。
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fā)的。教育源于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兒童主動學習的心理基礎。生活化教學是將數學作為一種生活智慧,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養(yǎng)成多觀察、多思考、勤記錄、多反思的學習習慣,將數學理念真正落實到生活的細節(jié)之處,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國良,探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化[J].黑河教育,2015(2)
[2] 董志,試談怎樣使小學數學課堂回歸生活[J].教育,2016(28)
[3] 史悅悅,讓數學回歸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