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文學教育熱”。文學教育遂也成為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但是,受課程評價體系、教師教育理念的影響,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對當下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探討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對策,為普通高中文學教育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普通高中 文學教育 現(xiàn)狀 對策
文學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是促進其生命成長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學教育要體現(xiàn)人文性,就是把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作為課程目標的一種價值取向?,F(xiàn)階段,由于受到課程標準、教師水平、學校與高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不盡人意。鑒于此,本文對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探究實現(xiàn)高中文學教育目標優(yōu)化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內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文學教育的目標,致力于通過文學教育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構建其精神境界,從而把文學教育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通過文學教育的功能,充分發(fā)揮以提升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和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這就要求文學教育應該具有獨立的、特殊的教學理念、目標和內容,具有個性特色的實施原則和教學方法,以完成文學教育擔負的艱巨任務。
二、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分析
受制于現(xiàn)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校普遍重視數(shù)理化,不太重視語文課等文化課程,原本應該用于學習語文課的時間過多地被數(shù)理化擠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通高級中學中的教師對文學教育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片面的認為只要應試教育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學教育;也有教師認為在高中,尤其是現(xiàn)階段,由于各種因素,文學教育只是假大空的理論,教學的重點不參與考試,總體分數(shù)上不去,就很難保住自己的飯碗。眾所周知,應試教育壓力太大,使得文學教育短期內不能收到顯著的效果,是制約文學教育發(fā)展的瓶頸。文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素質、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形成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這就決定了文學教育是長效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特點使文學教育在功利性較強的應試教育中往往被忽視甚至否定。
并且,由于語文教學長期受到技術性訓練的影響,導致很多文學作品并沒有被當成文學作品去教,存在著把文學作品當成實用文體教授的現(xiàn)象,甚至在教學中僅把文學作品作為傳授語言學習知識和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和范例。這就使得文學作品在無形中成了語言訓練的依靠,導致文學教育的功能被人為異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文學的本質特征和意義。
三、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的對策
針對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的眾多問題,普通高中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該遵循文學鑒賞的原本特性,加強文學閱讀教學與鑒賞能力,充分發(fā)揮文學教育的功能。
(一)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需要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人生閱歷,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時刻參與發(fā)現(xiàn)作品意義的創(chuàng)造和內涵的挖掘。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應破除權威評價和教師評價的迷信崇拜,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突出學生在分析、理解和評價作品中的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要讓學生在自主、自覺的情感體驗中,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并主動地創(chuàng)作和填補作品中的“空白點”和“未定點”,達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擴大學生審美視野,形成健康個性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加強文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內涵
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心理的引導,注重學生主觀程度上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和生活理想的調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和玩味作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學生面對文學作品,以及文學作品展現(xiàn)的情節(jié)、任務和思想情感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而引導學生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形成的結論反復玩味思索。這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就可能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解讀又恰恰是符合文學特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文學教育獨特任務的完成。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這些鑒賞主體的差異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品本身通常有諸多的“不定點”和“意義空白”,具有開放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形成強大的召喚結構,這是更具決定性的因素,這樣學生就能從多個角度和視角來發(fā)現(xiàn)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意蘊。
(三)發(fā)揮文學教育的功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為了充分發(fā)揮文學教育的功能,在教學時就必須考慮文學“情感性強”的特性,必須充分顧及到文學的審美特征。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能結合自身的經驗和體驗,學生在主動鉆研文本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體驗文學的語言,對作品的豐富內涵和藝術表現(xiàn)力形成自我的體驗和思考。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教學要力求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并認識自己,豐富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認知和體驗,充分發(fā)揮文學的育人功能。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感受力,使每個學生讀出他自己的情感體驗,即學生閱讀的時候需要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匯兌文學作品,豐富作品的意蘊,這也是借鑒于美學的主要觀點。
文學教育是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統(tǒng)一。為了充分發(fā)揮文學教育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中應該重視文學教育,遵循文學鑒賞的特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文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內涵,發(fā)揮文學教育的功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參考文獻
[1] 張勁怡.高中語文教師文學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6(6):107-111.
[2] 鄭澤萍,林夢潔.普通高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基于廣東省廣州市6所高中的調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4(12);24-27.
[3] 吳靜芳,王靜義.普通高中文學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9(12):31-33.
作者簡介
宋超(1986-),男,湖北咸豐人,本科,湖北咸豐縣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材與任務驅動性作文之間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