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時刻強調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以傳授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的方式,提出生活化、趣味性教學,尤其是在數學學科中,因為它是一門需要學生具有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學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采用生活化教學,用生活來豐富教材,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主要從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如何做到生活化教學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方面展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趣味性研究
目前許多專家和學者對于數學教學集中在國內外對比,而對于某一個視角下的教學活動研究較少,因此,本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目前小學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美工課,學生普遍反映數學學習比其他課程要費力些,其原因是數學本質上是一門需要抽象邏輯思維的課程,它分為代數和幾何兩大模塊,需要學生具有縝密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高。另外,據調查某些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比較落后,仍舊是采用傳統(tǒng)的單一授課方式,學生被動接受課本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同時一些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較差,沒有完備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例如,缺少多媒體的使用、實驗器械等。由此導致農村和城市學生學習成績差異較大,其實數學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使用到數學計算,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二、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正如數學一樣,它的價值就在于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目前國家對于數學教學的改革特別注重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并且能夠深刻理解最終達到靈活運用的效果。
(一)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備課環(huán)節(jié),不僅要備教材,還要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深入挖掘教材中關于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分階段教學,盡可能地聯(lián)系實際,例如,在課本中出現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圖片,教師展開聯(lián)想,搜集資料,給學生講有關華羅庚學習數學的小故事,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應當用生活來豐富教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加生活案例來引入課程學習,例如,在學習簡單算式應用題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如果你有10元去超市購物,買了一袋薯片3元,一袋瓜子2.5元,一盒口香糖1.5元,那么還剩多少元?這樣的事例就能很好地將生活與課本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和諧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比绻粋€學生特別喜歡一個老師的講課風格,那么,他的學習興趣必定特別濃厚,學習成績也不會特別差,因為在學生心里會認為只要我學習成績好,老師也會喜歡我,進而會產生良性循環(huá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表達方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個性千差萬別,對于比較活躍的學生,教師應當采用較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對于比較文靜膽小的學生,教師應當積極地引導,采用鼓勵的方式委婉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應當課后進行輔導,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用期待的目光讓他們樹立自信心。
(四)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讓學生加工處理現有的經驗,形成自己的價值財富。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例如,在教學“數字認識”時,教師可以播放《五指歌》視頻動畫,學生完全被那些可愛的手指吸引了,據調查在使用多媒體和未使用多媒體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班級學習成績普遍比非使用多媒體要高,由此可見,多媒體的使用也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三、對未來數學教學的展望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為教師要貫徹落實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養(yǎng)成運用觀察的態(tài)度去思考問題,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瑞芬,朱成杰.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
[3]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學生發(fā)展[M].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楊昌林(1992—),貴州省德江縣人,就職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建廠完全小學。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