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玲
摘要:名著閱讀教學,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提倡師生在名著的同步閱讀中共同成長,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名著閱讀;激發(fā)興趣;形成習慣;教之以法;獨特的感受;同步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1]規(guī)定初中三年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近幾年,名著閱讀已被列入考試范圍,這反映出了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然而當前初中生的名著閱讀意識不強,不少學生沉迷于網絡、電視,閱讀習慣并未形成。如何把名著閱讀落到實處呢?筆者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
一、營造氣氛,激發(fā)興趣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課堂、課外興趣啟發(fā)。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介紹名人經歷,格言警句,中外典故,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在班級的宣傳櫥窗,開設“名著推薦”欄目。班級設立圖書角,形成“名著共享”的讀書觀念。
2、開設閱讀課,營造輕松愉悅的氣氛。教師推薦和學生自選閱讀名著。通過自由閱讀課讓學生按個人的興趣,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盡情地“悅”讀。我們也可以把學生帶到閱覽室,營造輕松愉悅的情調閱讀。
3、抓住媒體契機,進行興趣轉移。學生多認為名著的語言往往難于理解,讀起來費力,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之前,利用學生喜歡影視媒體的特點,關注影視節(jié)目,既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又提高閱讀的興趣。
二、合理安排,形成習慣
新課標考綱中規(guī)定閱讀名著12部,閱讀量大,時間緊,老師更應幫助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完初中必讀的12部名著,并逐漸的形成習慣。
1、老師要對新課標推薦的閱讀書目做到心中有數,分年級落實好。
2、布置適當的閱讀量,合理安排好閱讀的密度和時間。寒暑假盡量多安排一些。
3、加強督促檢查,促使習慣的形成。我主要通過定期開展故事會和定期檢查讀書筆記進行。每星期,檢查學生讀書筆記兩次;每學期,舉辦一次優(yōu)秀讀書筆記展評活動。
這樣學生通過有計劃的閱讀名著,知識儲存量大大增加,鑒賞能力不斷增強,良好閱讀習慣也從中漸漸形成。
三、教之以法,內外結合
學習,要“授之以漁”。閱讀,同樣如此。名著一般比較長,怎樣使他們花了時間有更大的成效,這就需要老師作閱讀指導。
1、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讀書的方法有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賞析法、摘錄法、作批語、做讀書筆記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一種或幾種方法結合。
2、以課文為訓練材料,在老師的指導下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學習課文《智取生辰綱》時,先指導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引導他們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寫什么、怎樣寫,還要學會概括人物性格與人物相關的情節(jié)等。堂上介紹方法后,課后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再進一步閱讀小說中與楊志相關的其他內容,學會全面評價楊志,有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并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yǎng)。
3、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原著。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常把名著處理成“壓縮餅干”讓學生囫圇吞棗,這樣既會容易讓學生消化不良,又違背新課標精神。只有把閱讀的主動權交還學生,學生才會有獨特的感受和個性體驗,才談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四、同步閱讀,共同成長
由于學生閱讀理解水平不同,對原著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時,如果沒有教師的有效指導,就可能會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質量。而要做好指導或者說要指導得更到位,教師重溫名著,與學生同步閱讀就不可缺少。
再說,語文教師自身的閱讀會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閱讀,只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做到課堂充實,找到與學生進行溝通的話題。
因此,語文教師要上好名著閱讀課,應當把閱讀原著作為應當備的第一課,只有備好這一課,我們的名著課堂才有可能閃現(xiàn)文學光彩。
五、結語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引領學生熱愛閱讀,熱愛讀名著,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教師懂得用適當的方法引領學生閱讀名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榮維東. 寫作課程范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