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平
摘 要: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更是學生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計劃的課外閱讀指導對于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啟迪思維,增強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指導;教學策略
新課標強調良好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要貫徹閱讀教學的始終。給學生讀書的自由,讓他們翱翔于書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享受閱讀帶來的審美愉悅,為將來的人生征途打上“精神的底子”。
一、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閱讀,不必強行規(guī)定閱讀任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來選擇,要讓學生感到閱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使得閱讀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
其次,教師要拋棄“和學習無關的書是雜書”的觀念,把學生的目光從課本里引出來,引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就沒有閱讀水平的理性飛躍。教師要多向學生推薦一些貼近生活、短小精焊的美文,讓學生在閑暇時閱讀并從中得到熏陶。
第三,在教師的推薦之下逐步過渡到學生推薦,師生共同推薦,追求一種“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至樂境界,使得讀書成為學生在課余生活中最難割舍的一個項目。
總之,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大需要,一種享受。
二、引導學生閱讀自然社會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閱讀決不局限于教材書本。閱讀山、閱讀海、閱讀花、閱讀春、閱讀秋、閱讀清晨、閱讀黃昏;也可閱讀政治、閱讀經(jīng)濟、閱讀文化、閱讀親情、閱讀友情,甚至可以閱讀一棵樹、閱讀一只鳥、閱讀一個人……自然、社會、人生才是最廣博、最豐厚的文本。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在學生心靈體驗與生活實踐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構建與提升。
總之,教師要千方百計廣開渠道,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閱讀自然、社會、人生,讓親身的感受和體驗成為學生閱讀的雙翼,在實踐中積累情感、豐富人生,拓展成長的維度,增長人生的智慧,構建生命的價值體系。
三、讓瑯瑯的書聲伴隨著學生的閱讀實踐
于漪老師曾說“讓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朗讀是語文課堂的一個表征。朗讀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的過程。通過朗讀,學生就能漸漸地形成語感,逐步學會把握語句的邏輯停頓和情感,并在朗讀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平日許多零星散亂的生活體驗,并不自覺,但在放聲的朗讀中往往會被文本的言語所喚醒,凝聚起來,進而燃燒起來,把人帶入一個全新的精神境界。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讀書的方法、竅門,是靠自己讀出來的,要讓學生多讀,在讀書中得益,會其智,融其情?!?/p>
四、引導學生以課本為基點進行輻射性閱讀
課內閱讀,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有老師的指導,學生有章可循;而課外閱讀范圍廣,如果缺乏指導,學生雖然有讀書的熱情,但無章可循,隨意性強,就很難受到好的效果。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固然重要,而教師有計劃的課外閱讀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課本為基點進行輻射性閱讀,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更好地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的思維向課外延伸,能力和視野向課外發(fā)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課本為基點的輻射性閱讀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以某篇名作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輻射,其目的是為了較系統(tǒng)地了解該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
(二)以某篇作品為基點。向同一題材的作品輻射。其目的是使同學們明確,同一題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文章。
(三)以某作家作品為基點。向介紹這位作家的傳記或評述性文字輻射。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義的基礎上,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四)以某一作品為基點。向同一文體的其他篇章輻射,其目的是領會同體裁文章的異同。
(五)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作品輻射,其目的是通過對全貌的了解來加深對局部的深刻理解。這種輻射性閱讀可以在閱讀基點之前、其間,也可在其后。
(六)向網(wǎng)絡閱讀輻射。其目的是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拓展閱讀面,使閱讀豐富多彩。
五、以閱讀激勵學生作文
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是否有求知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chuàng)造,是超越。閱讀的目的是積累、模仿、創(chuàng)作。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精神涵養(yǎng),也不斷地引導、激勵學生感受生活,寫出佳作。學生平時準備了“采蜜本”、隨筆本,摘抄精美文句,敘寫讀書心得,他們逐漸有意識地從他人的文章中吸取營養(yǎng),積累寫作素材,再也會為素材而犯愁,從而養(yǎng)成了積累的良好習慣。
有了閱讀才有聯(lián)想、有探究。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探索、領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與思考,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而寫出深刻又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遍喿x不但成了學生的一大人生享受,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涵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寫作興趣。從“讀”中悟到“寫”的方法,自己領悟到的才會深刻。特別是如何把其運用到實踐中,是別人無法代勞的。在不斷的閱讀、分析、摹仿的過程中,學生最終將形成自己獨立的寫作技能?!白x”因“寫”而深化,“寫”因“讀”而豐富,“讀”與“寫”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為學生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