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對中介語的研究可幫助教師針對學生的中介語現(xiàn)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縮短它與目的語之間的距離。偏誤分析是中介語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偏誤主要作用在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書寫上。文章通過筆者在對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偏誤分析的作用與局限。
關鍵詞:對外漢語 二語習得 中介語 偏誤分析
一、中介語理論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產生的一個過渡性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它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會在無干擾、無偏誤的情況下直接從母語到達目的語,中介語就是逐步接近目的語的發(fā)展階段。因此一般認為它是學習者把母語語言規(guī)則轉移到第二語言的語言規(guī)則、運用母語語言規(guī)則簡化第二語言的語言規(guī)則的產物。對中介語的研究可幫助教師針對學生的中介語現(xiàn)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縮短它與目的語之間的距離。
中介語是學習外語過程中既不可避免、又是必要的語言現(xiàn)象。簡單歸納它的成因:1.母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系統(tǒng)之間的轉換不熟練。很常見的就是在語序上,如筆者教過的一位留學生曾說,“我不喜歡吃飯在學校的食堂?!币驗樵谟⒄Z的表述中為“I dont like to eat in the school canteen.”但是正確的漢語語序應該是“我不喜歡在學校食堂吃飯。”2.詞匯積累的匱乏和選用不當。如“早的時候,有父母生了三個男人?!边@里的“早的時候”學生應該是想表達“從前”或者“以前”;而“三個男人”則明顯應該是“三個兒子”。這就可能是學生頭腦中的語言網絡太小或者散亂無序,有的詞的表達要通過母語詞語再聯(lián)想激活。當然,也可能是學習者對詞語的積累不夠,選擇的余地不夠,就只能找一個最為接近要表達的意思的詞語來用。3.思維定式,不同語言由于概念的差異,表達在思維內容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我的嘴飽了”因為在英語中“嘴里滿滿的”是“full mouth”,直譯過來就成了“嘴飽了”,這就是學習者套用了母語的概念來思維,從而造出了讓人發(fā)笑的句子。
中介語理論的引進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某些觀念。比如當留學生犯錯的時候,教師不用每錯必糾,這樣反而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沉默期,促進交際的成功。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中介語系統(tǒng)發(fā)展情況來進行全面、合理的教學設計,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詞語,編織語義網絡;加大記憶詞組的力度;在語言實踐中增強漢語語感;大膽使用中介語,不因噎廢食。其實外國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xiàn)中介語現(xiàn)象是必然的,有時候這也許是學習者采用的一種學習策略,甚至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偏誤的產生及原因
對外漢語領域對中介語現(xiàn)象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外國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的偏誤統(tǒng)計和分析上,從大量的偏誤現(xiàn)象中尋找和抽繹中介語的類型和規(guī)律,以找出克服或者糾正偏誤的方法。中介語理論促進了偏誤分析的發(fā)展和完善,并逐漸成為了偏誤分析理論的基礎。而偏誤分析本身也成為了中介語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該理論首先要把偏誤和失誤做了區(qū)分,偏誤是指學習者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語語法規(guī)則后出現(xiàn)的系統(tǒng)性錯誤,常常會使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母語遷移,而失誤由于粗心意外而出現(xiàn)的偶然現(xiàn)象。最基本的鑒別方法就是看學習者能否自行糾正。
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1.母語負遷移。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初期階段,母語是學習者可以參照的唯一語言系統(tǒng),因此留學生經常會參照母語的規(guī)則。如筆者曾教的來自法語區(qū)的留學生,由于法語里的p、t、k、f在元音字母前要半濁化,因此他在讀“pa”的時候,就會發(fā)出“ba”的音,2.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的后期階段,他們會把目的語中學到的部分語言規(guī)則以類推的方式不恰當?shù)財U大到不適用的范圍。例如在外國學生學習了“全天、全年”之后,知道了“全”是all的意思,接著就類推出了“全星期(整個星期)”之類的錯誤用法。3.文化差異。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也是多元文化碰撞的過程。這常表現(xiàn)為目的語使用不得體。比如在漢語里直呼其名有很多時候是不禮貌的,但是在英語國家即便是長幼之間,直呼其名表示的也是關系親密。4.教學誤導。比如漢語教材、詞典編寫不當,對外漢語教師不恰當、不充分的解釋。5.學習方法不當。學生每次想表達沒學過新詞就會用翻譯軟件,再組到句子里,但是一個單詞翻譯成漢語之后往往有三四個詞來表示它的詞義,但是并非每個詞語放進句子里都符合語法規(guī)范。這就在無形之中限制了他們對詞匯語用方面的理解。
三、偏誤分析
漢語偏誤主要會作用在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書寫上。筆者主要根據自己教的來自法語區(qū)的學生來分析。
首先是語音,從聲母、韻母、聲調來作說明。聲母除了上面已經有提到的p、t、k、f的清濁音問題,還有非常常見的j/q不分,因為法語里沒有類似讀音,筆者的留學生就很難區(qū)分j/q,要跟讀多次,用紙片來區(qū)分送氣不送氣才能感受區(qū)別,筆者試過將這兩個聲母做成對訓練,如:進去、激情、極其、幾千、堅強、價錢等,再讀出來讓他感受不同,頗有成效。韻母方面的問題不大,就是前后鼻音還需特別記憶一下。但是由于法語中沒有聲調,所以相對聲母韻母而言,聲調對他們來說,更難一些。在漢語的四個聲調中,上聲和陰平的偏誤情況比較普遍。很多時候單個字的教學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讓他讀完整的句子的時候,洋腔洋調就又出來了。所以要時刻提醒他們注意漢語聲調的練習。
其次是詞匯方面。雖然不同語言的詞匯存在著一定的對應性,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對應性。這些不對應性表現(xiàn)在詞的詞匯意義、詞的語法功能上。詞匯意義分為詞匯義和色彩義,色彩義上的偏誤很常見,比如褒貶不分“他聰明地躲過了警察的追捕”,這里的“聰明”應該改為“狡猾”。還有比如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錯誤使用,如“我鞠躬他”,“鞠躬”是不及物動詞,后不能跟賓語,應該要說“我給他鞠躬”。
語法的偏誤在虛詞和語序上較為常見,例如“這部電影他再看了一遍?!保ǜ痹~偏誤),“再”應該為“又”;“這是一個好方法學習漢語?!保ㄕZ序偏誤)正確語序應為“這是一個學習漢語的好方法?!?/p>
最后是漢字書寫上的偏誤,像是筆順的隨心所欲、筆畫粘連、錯字、別字等。筆者的留學生就會在寫漢字有時從右寫到左,甚至從下寫到上,他說一個漢字就像是一幅畫,他覺得太難記了,只求寫完之后和正確的看起來一樣就好了。漢字的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在漢字書寫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漢字的筆畫筆順教學,以及拆分漢字,提高學生的漢字部件意識。
四、作用與局限性
對中介語的偏誤分析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重要內容,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偏誤分析要找出偏誤出現(xiàn)的種種原因,探索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心理機制,從而推動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并且對偏誤的分析就必然涉及對偏誤的解釋和糾正,這可以讓學習者了解到產生偏誤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掌握漢語語言規(guī)則,減少偏誤的出現(xiàn)。根據偏誤的出現(xiàn)和頻率,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編寫者也能編纂出更符合學習者需要的教材和詞典。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對漢語本體的研究。
正是因為對漢語偏誤的研究意義很大,所以對它的質疑聲也從沒停止。偏誤分析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的。偏誤分析雖然對偏誤原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總結分類,但是對具體的偏誤進行闡述和歸類還是會有困難,目前對偏誤分析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不夠,模式化現(xiàn)象嚴重。最重要的是,偏誤分析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在分析和觀察偏誤時,往往會關注學習者的偏誤,而忽視給予積極的鼓勵,挫傷了學習者的積極性,有時甚至會本末倒置,為了偏誤分析而找偏誤,忘記了語言習得的最終目的是交際。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中介語的偏誤分析對二語習得的推動作用確實很顯著,正確的研究應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進行。
參考文獻:
[1]劉濤,付博.國際漢語教學基礎[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劉祥友.對外漢語偏誤分析[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
[4]姚曉波.中介語與對外漢語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5]張旺熹.對外漢語本體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張旸 浙江杭州 中國計量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系 310018)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