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靜+王衡
內(nèi)容摘要:讀書是促進個人成長,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有效地讀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即閱讀的理解力,學員的理解力是參差不齊的,發(fā)展空間很大,本文擬從三大方面,現(xiàn)行主流的閱讀方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青年學員 閱讀 方法
一、讀書筆記法
小學時,老師就教給我們讀書時要做筆記,那時候以為筆記只適用于課堂,后來才知道讀書筆記是自我學習能力的展現(xiàn)。讀書筆記能幫我們較快的掌握全書的基礎知識,但是其中個人的問題思考過程及成果不容易體現(xiàn)。
二、思維導圖法
1、主題選擇
任何一本書都有主要的寫作目的,我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也是看中某一本書最主要的方面,因此在瀏覽完目錄之后就大略能確定本書的主旨,即相應的主題。但是針對不同專業(yè),尋找主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技能技巧類的書,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提升閱讀速度等等,很醒目很顯豁,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比如文學類的書籍,需要自己的甄別、判斷、總結(jié)概括,然后將這一主題畫出來,輔以圖形和顏色。
2、通讀全書
閱讀桌上著作,首先要將序讀完,在此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一些事情,對于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意義。然后迅速的瀏覽目錄,在腦海中形成大略的認知,這些章節(jié)之間是怎樣的關聯(lián),知識體系的內(nèi)涵和外延等等。最后進入文本的閱讀,此時沒有必要字字辨析,屬于開卷有益型的閱讀,翻閱一遍。翻閱的過程讀者已經(jīng)做出取舍決定,哪些部分是需要再仔細閱讀,哪些部分是可以舍棄不看的。通讀不僅讓我們擁有全局的視野,也學會快速的判斷取舍,這是學習能力的提高。
3、建立框架
作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數(shù)章的描述,章與章之間是何種關系及聯(lián)系,是如何構(gòu)建的,一般在目錄當中都有所體現(xiàn),也是作者思考過程的呈現(xiàn)。有些學者屬于知識整理型,在分門別類的基礎上做研究;有些學者擅長思維縱深型發(fā)展,針對某一現(xiàn)實問題,如剝洋蔥般層層深入,以問題帶動思維的流轉(zhuǎn),帶動章節(jié)的轉(zhuǎn)換。所以在建立本書的思維框架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尊重作者本人的思維過程,這是作者對于知識體系的認知,在他的腦意識中形成的圖像。二是具有批判性思維,這是研究者與作者思維交鋒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極其難得,是研究者靈感迸發(fā)的瞬間,發(fā)現(xiàn)問題的瞬間,將研究推高一個層次的關鍵??蚣芙⒉粌H僅是勾勒出各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把握背后作者的思維過程。
經(jīng)過三個步驟,我們基本把握了一本書的主旨,對此書有了較為全面地認識,但僅僅是將知識整理,還不會在問題中形成個人的知識體系,要想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必須要通過同主題閱讀才能接近。
三、同主題閱讀
1、建立關聯(lián)
選擇某領域的權(quán)威著作,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閱讀,確定了此領域的基本知識架構(gòu),然后閱讀相關的能搜集到的所有讀物。以后的讀物在閱讀過程中只選擇有差異的重點閱讀。并且要將其中重要的觀點列出來,進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同一個話題,解讀話題的角度立場大相徑庭,得出的結(jié)論也許接近,也許具有天壤之別。這時候的我們只是羅列知識,談不上思考知識。
2、提出問題
在比較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學者對于同一問題的認識往往是不同的,除了受教育背景的影響,更多的是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呈現(xiàn)出來的不盡相同,正是我們提出問題的基礎,建立批判性思維,才能提高自身的邏輯能力。推薦看《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在發(fā)達國家有許多高中就開始普及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國內(nèi)教育在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上似乎是個盲點,提高個人批判性思維能力,就能敏銳的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建立別出心裁的知識框架。
3、學以致用
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我們完全可以將知識分類整理,化為己用。學會在比較中打亂所有的體系,重組個人的觀點理念時,才是真正化為己用,才能得心應手。在閱讀過程中有四個境界,類似于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一層境界即適應作者的話語習慣,明白作者的意圖,即知道作者在說什么;第二境界,你自己講得出來,即將作者的意圖自己講明白;第三境界,你自己有意識的運用,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第四種境界能用自己的話總結(jié)出來,這時候已完全內(nèi)化于心了。
總之,掌握了多元的讀書方法,建立適合個人的學習機制,達到四重的境界,才算會學習,有較高的學習能力,也才逐漸提高了閱讀理解力。
(作者單位:火箭軍工程大學理學院文學與歷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