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新聞?wù)Z篇是一種交際行為,告知信息是它最主要的交際意圖。為了提供盡可能多的消息,新聞人在撰寫新聞時經(jīng)常會使用多樣的報道技巧,包括匿名消息,即新聞報料人不公布身份時發(fā)出的消息。但是,新聞?wù)Z篇,尤其是政治新聞?wù)Z篇中過度濫用匿名消息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新聞失實和新聞侵權(quán)等。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政治新聞?wù)Z篇中的匿名消息,然后運用了人際功能分析該類消息所傳達的人際意義,希望能夠為該類新聞?wù)Z篇的解讀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新聞人;政治新聞?wù)Z篇;匿名消息;人際功能
一、引言
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聞能夠幫助人們迅速獲取社會知識和了解社會動態(tài)。其中的政治新聞也因其鮮明的階級意識和政治立場而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在報道該類新聞的時候,新聞人會經(jīng)常運用匿名消息。匿名消息的使用雖然有時能夠給讀者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消息,但也經(jīng)常會導致一些“假新聞”事件(趙敏,2010:34),如眾所周知的“《新聞周刊》誤報美軍褻瀆《古蘭經(jīng)》”事件。因而,新聞人在報道此類新聞時應(yīng)仔細斟酌,認真權(quán)衡匿名消息的利與弊。
二、政治新聞?wù)Z篇中的匿名消息
匿名消息在國際政治新聞報道中隨處可見,如眾所周知的美國尼克松總統(tǒng)的“水門事件”。由于信息提供者“深喉”的出現(xiàn),“水門事件”的線索才得以浮出水面。兩位記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雖然在報道中運用了許多匿名消息源,但他們對相關(guān)消息的核實確認不僅使得報道客觀真實,也保證了消息源的人身安全(張敏,2006:38)。除了上述“水門事件”,匿名消息源在國內(nèi)的政治新聞報道中也頻頻出現(xiàn)。如《人民日報》2017年2月17日第16版報道的“一張署名推薦表的背后(人民眼·干部選拔任用)”的一篇文章在講述署名推薦制度的優(yōu)點時,有這樣一小段:“一方面打開選人用人的視野,拓寬推薦干部渠道,調(diào)動各方面推薦人才的積極性,為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干部創(chuàng)造條件。”江西省委組織部有關(guān)處室負責人說,“另一方面明確了責任追究,能夠使得推薦主體負責任地推薦人才,從而達到干部和事業(yè)健康發(fā)展?!边@里記者用“江西省委組織部有關(guān)處室負責人”的字眼,不僅避免了報料者對新聞的敏感,也補充了署名推薦制度的優(yōu)點,讓讀者能對署名推薦制度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三、政治新聞?wù)Z篇中匿名消息的人際功能分析
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報紙之一,《紐約時報》以其良好的公信力和權(quán)威性而榮居美國訪問流量排名第一的新聞網(wǎng)站。通過閱讀大量該報中的政治新聞,作者發(fā)現(xiàn):該類新聞?wù)Z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匿名消息。作者下面將選取2015年10月15日《紐約時報》中的A1和A14版面題為“Fear of Taliban Drives Women out of Kunduz”的一條政治新聞為例。
在這篇政治新聞報道中,關(guān)于塔利班組織說的話,新聞人有十幾處運用了匿名消息源,其中最為典型的6處分別為: ① The Talibans message,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a half-dozen women who received the warnings after fleeing Kunduz, was that next time they would not be so lucky. ② Then, the Taliban left messages on their phones, or with relatives or neighbors, saying,“Return and you will be killed”. ③ Taliban commanders and spokesmen forcefully denied that charge and threatened to kill “any staff or reporter” of either Tolo or One TV, calling them “”satanic media” that repeated “propaganda.” ④ The Taliban noted that because their invasion of the city occurred during the annual Eid al-Adha holiday, the women were not even in the dormitory, but home visiting their families. ⑤ “That night the Taliban came to my house and said,‘Where is that woman who is working in street building?”⑥ The Taliban members showed her brother a photograph of the corner of their block, saying that they had watched a car pick her up every morning.
語氣方面:6處匿名消息源說的話語中,每句都運用了陳述語氣,這表明了新聞人轉(zhuǎn)述塔利班組織話語的客觀性。句子⑤使用了疑問語氣,這是因為此類政治新聞是對塔利班組織和昆都士婦女兩個群體分別作的采訪,該句是塔利班組織對記者所采訪的一位昆都士婦女的哥哥質(zhì)問的話語,該語氣的使用更能體現(xiàn)塔利班組織在昆都士婦女心目中的無理和蠻橫形象。句式上,句子①和②運用了條件虛擬句,這種句式的運用是塔利班組織言語上欺壓昆都士婦女的表現(xiàn)之一。人稱上,所有匿名消息都用到了集體名詞,這表明了塔利班組織團結(jié)一致,但又不想暴露自己身份以免發(fā)生危險的心態(tài)。大多數(shù)匿名消息源說的話語大都采用了過去時態(tài),這表明了塔利班組織親眼看到或親身經(jīng)歷了過去某個時間點發(fā)生的事情。此外,除了句子⑤,所有匿名消息源說的話語中都使用了間接引語,這意味著新聞人在轉(zhuǎn)述塔利班組織說的話時,對事實有或多或少的改變。endprint
情態(tài)方面,6處匿名消息源說的話語中,句子①和②包含了義務(wù)情態(tài)中的指令類情態(tài),是塔利班組織脅迫昆都士婦女的表現(xiàn)之一。句子③的前半句包含了知識情態(tài)的判斷類情態(tài),表明了塔利班組織對大眾及媒體指控的反駁;后半句包含了義務(wù)情態(tài)中的承諾類情態(tài),說明了該組織對外界指控的仇恨心里。句子④和⑥都包含了知識情態(tài)中的判斷類情態(tài),句子④是塔利班組織為自己辯解的集中體現(xiàn),句子⑥表明了該組織迫害昆都士婦女時的荒謬和無理。
評價方面:6處匿名消息源說的話語中,句子①和②情感態(tài)度的語勢由低到高(塔利班組織說昆都士婦女下次不會這么走運→塔利班組織下次見到昆都士婦女會殺了她們)。句子③中首先用了“forcefully ”這個蘊含感情色彩的詞暗示了塔利班組織為自己辯解時的振振有詞,接著用了“denied”這個表塔利班組織否認的言語,說明了外界有關(guān)塔利班組織的指控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意見。除此之外,6處話語都通過借言,即轉(zhuǎn)述塔利班組織作主語的方式,說明了該組織的團結(jié)一致,也讓他們的話語更能為讀者信服和接受。
四、結(jié)語
新聞消息可以說是各大媒體經(jīng)常爭奪的信息資源。它不僅代表著新聞報道權(quán),也是媒體提升其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法寶之一。這使得有些媒體千方百計地搜集并報道各種消息,包括匿名消息。然而,隨意使用匿名消息不僅會降低媒體公信力甚至還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在政治新聞報道中,有時還會引起社會動亂和集團組織暴亂等。因此,新聞人在傳播匿名消息的時候,應(yīng)該本著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讀者在閱讀匿名消息時,也應(yīng)該仔細斟酌其中所傳達的人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 國外語言學,1989(4):157-163.
[3]馬偉林,人際功能的拓展—評價系統(tǒng)評述[J]. 南京社會科學,2007(6):142-146.
[4]王娜,中英國際政治新聞?wù)Z篇中人際功能的對比研究[D]. 河北大學,2009.
[5]薛彩麗,人際功能理論國內(nèi)研究綜述[J]. 語文學刊,2014:37-38.
[6]楊琦,英漢政治新聞?wù)Z篇中的介入資源對比分析[D]. 山東大學,2013.
[7]張敏,使用匿名消息應(yīng)注意什么[J]. 青年記者,2006(4):38-39.
[8]趙敏,關(guān)于匿名消息來源的實驗研究與思考[J]. 新聞與寫作,2010: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