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芬
【摘要】本文論述了教師從學生會“數(shù)”、會“圈畫”、會“讀”、會“疑”四個方面進行預習方法的有效引導,要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疑難,掌握方法,切實提高預習實效。
【關鍵詞】中低年級 預習方法 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A-0077-02
預習是學生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知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預習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人生智慧,小學語文教學尤其不能忽視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它是學生在課前的一種自主認知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有效途徑。如果課前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得好,課堂教學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重在方法的指導,筆者對中低年級預習方法的指導進行了探究,總結(jié)了“數(shù)”“畫”“圈”“讀”“疑”五字預習方法。
一、讓學生學會“數(shù)”
對于中低年級學生來說,面對一篇閱讀課文,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們學會“數(shù)”,即學會數(shù)句子、數(shù)自然段。這看似很簡單的事情,也要經(jīng)過教師的耐心引導。數(shù)句子相對較容易,最常見的方法是數(shù)“句號”(包括問號、感嘆號等其他句末符號),知道一段文字中有幾個句號就有幾句話,通過后面“讀”的環(huán)節(jié)訓練知道每句話講了什么內(nèi)容。在閱讀整篇課文時,教師還需教會中低年級學生養(yǎng)成數(shù)自然段的習慣,這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于“自然段”這一概念的掌握,還可以檢驗學生閱讀文章是否細心認真,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學生先要區(qū)分題目與正文,再數(shù)出正文部分的自然段落。教師可以先示范,用教學投影出示一篇閱讀課文讓學生們讀一讀,然后用紅筆在每段段首空格處(占兩個字)標出“1”“2”“3”等序號,再讓學生自己學會給其他文章數(shù)自然段。一二年級學生在標注一個序號后,用直尺豎著對齊第一行第一個字,尋找段首空兩個字的地方進行標注;三年級學生則要求他們直接標出序號來,標完后教師進行檢查核對,也可以讓學生們互相對照,看看彼此的答案是否一致,以檢驗他們是否數(shù)得正確。學會“數(shù)”是預習課文的第一要素,教師不僅要耐心引導,而且不厭其煩地加以訓練,讓學生每遇到一篇閱讀課文都自覺養(yǎng)成先數(shù)(標)自然段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生學會“圈畫”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鋪墊,也是學生的自主訓練形式。很多學生不清楚預習要干什么,不知道如何預習,認為預習只是認認生字、讀讀課文而已。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疑難、掌握方法。根據(jù)語文中低年級的課程要求,識字、寫字是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因此,學生要從認讀生字著手,結(jié)合課文后面的生字表,用相對固定的符號在文中畫出生字詞,比如在生字(組詞)下方畫橫線或者波浪線以示重視。一二年級的課文都有注音,學生們可以借助拼音幫助識字,利用教師平時交給的各種識字方法記住字形,了解字意;中年級的課文沒有了注音,學生在預習時可先將一些有注音的字詞用符號畫出來,借助注音自主識字。筆者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注重讓學生學會找生字詞以外的詞語,尤其是將四字詞語圈畫起來,達到認識詞語、積累詞語的目的;其次是圈畫重點句子或疑難句子,如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讓他們學會圈起來作標注,對于理解段意或全文的意思有很大的幫助。還有一些較為復雜或難以理解的句子則可以畫上問號,以便在課堂上尋求解決。對于生字詞的預習,除了圈畫以外,教師還應要求他們借助工具書進行識字,學會組詞并初步理解字詞,養(yǎng)成自覺運用工具書的好習慣。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學會合作,遇到不會讀、理解不了的字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尋求家長幫助解決,讓學生學起來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三、引導學生會“讀”
閱讀是有效的理解方法。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敝械湍昙墝W生在預習中要學會自主讀文,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在“讀”的階段,要提倡多讀、細讀。教師要對學生的“讀”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一讀”讀生字詞語,讀含有注音的字詞;“二讀”將文段讀通、讀順;三“讀”弄清楚文段的大概意思;四“讀”了解人物的關系、事物的特點或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當然,讀的次數(shù)也要因人、因文而異。因文而異,即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要求,如篇幅較長的課文或精讀課文提倡多讀,甚至背誦,簡單易懂的課文則可以適當少讀。因人而異,一是指預習題不必強求一致,要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少讀,學習有難度的則應該要求多讀,如能有家長的指導效果更佳。在讀的過程中,對一二年級學生要鼓勵他們養(yǎng)成指讀的習慣,三年級學生則要求開始自讀。可見,教師教給學生自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讀預習的效率。
四、引導學生從小敢“疑”
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話不無道理,敢于質(zhì)疑的孩子往往是善于思考的人。我們常說的“疑讀”,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質(zhì)疑。首先讓他們從題目入手,即看到課題就提出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文段中則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畫一個“?”,也可以直接將問題寫在疑問處。這是一般層次的質(zhì)疑要求,更高的要求則是讓學生學會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膽質(zhì)疑作者的觀點,質(zhì)疑課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以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文章開頭中心句質(zhì)疑。有學生提出“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愛國工程師”等問題,筆者指導學生先在文中找出相關內(nèi)容,再進行細讀探究,有效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可見,要引導學生提出有質(zhì)量、值得探求的問題,應防止他們泛泛而“疑”,教師應當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鼓勵學生們多問,對于提出問題多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或嘉獎,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愛問敢疑的良好習慣。
總之,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要逐步引導學生形成預習模式,注重從嚴要求,持之以恒,注意通過“數(shù)”“畫圈”“讀”“疑”四個要點讓他們熟記于心,從而自覺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切實提高預習實效。
(責編 楊 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