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近年來,“國學熱”的風潮在社會上興起,人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因此,許多幼兒園紛紛開展國學課程,從娃娃抓緊,普及國學知識,進行國學教育。誠然,這些做法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暴露了種種弊端。本文通過探討國學教育的價值、內容選擇和培養(yǎng)方法,探索幼兒國學培養(yǎng)之道。
關鍵詞:國學價值;內容選擇;培養(yǎng)方法
引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積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蘊,也彰顯著它獨有的魅力。作為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國學傳播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為此,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幼兒教育機構紛紛開設國學課程,讓兒童能夠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陶冶情操,擴大眼界,不僅有利于孩子從小培養(yǎng)愛國精神,也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一、當前幼兒園國學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學國學存在爭議,阻礙課程實施
對于是否應該讓幼兒較早的接觸國學課程,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幼兒教育應該尊重兒童的天性,國學經典大多是古文言文性質的語言,成人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讓身心尚未發(fā)展成熟的幼兒學習國學,無異于拔苗助長;而且國學經典晦澀難懂,枯燥無味,會嚴重打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支持者則認為幼兒期正是語言、記憶力等發(fā)展的最佳時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用經典的力量去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幼兒,而且終會“厚積薄發(fā)”。
(二)內容選擇不當,誤導幼兒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今“國學”之意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雖然,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教給幼兒的。當前幼兒園國學課程體系還不健全,缺少成型的幼兒國學教材。很多幼兒園在實施國學課程時未能考慮時代所需,例如三綱五常所倡導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并不符合當前的社會價值觀,不加以篩選的把各種內容教給幼兒,造成幼兒價值觀的沖突。
(三)教師生搬硬套,幼兒死記硬背
幼兒園國學課程的實施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當前,幼兒園教師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教師都缺乏對國學經典內容的理解,只是生硬的把《論語》等儒家經典以及《弟子規(guī)》等童蒙讀物作為教材,逐字逐句的教給幼兒,不能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化為幼兒理解的白話文,對于其背后的深層寓意也不做過多解釋,這也就造成幼兒對國學內容無法理解,只能死記硬背,失去學習國學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二、有效開展幼兒園國學課程的策略
(一)利用國學故事引發(fā)孩子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大多數都喜歡故事,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對故事的興趣來教授國學,既能使他們得到快樂,也能在故事中傳遞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選擇故事時,要排除幼兒難以理解、內在邏輯過于復雜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圍魏救趙》等,選擇形象生動、情節(jié)簡單的故事進行教學,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這些故事符合幼兒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國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國學,是一個巨大的范疇,包含的內容十分繁雜,融合了文學、藝術、書法等方方面面。在國學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將傳統(tǒng)文化內容融入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育中,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趣味性,還能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浸染,感受國學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國學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取材于過去,卻能指導現在和未來。幼兒的國學教育,就是要搭建生活和知識之間的橋梁,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擴充生活經驗,在生活中發(fā)現知識之美。不僅有利于孩子們體會生活的樂趣,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國學、接受國學,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四)幼兒園國學課程應立足于幼兒
首先,幼兒園國學課程應立足于幼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做好的老師。只有將國學課程設計成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才能激發(fā)幼兒學習國學的熱情。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將幼兒的興趣點與國學課程相聯系,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例如《三字經》中的“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教師可以將其深入到有關四季的主題活動中。其次,幼兒園國學課程應立足于幼兒的生活。課程要體現生活化的特點,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聯系國學課程,從幼兒洗漱用餐、幼兒間的交往到尊敬師長等,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國學。例如《弟子規(guī)》中“對飲食,勿撿擇。食適可,勿過則”,讓幼兒明白不要挑食,吃飯要專心,養(yǎng)成文明的進餐習慣。再次,幼兒園國學課程應立足幼兒發(fā)展特點。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可知,學前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前運算階段,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因此應選擇文字簡單、表達形象的內容以便于幼兒理解。
(五)提高幼兒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
只有教師全面深入的理解了國學經典的內涵,才能進一步將其精髓傳授給幼兒。正如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苯處熞粩嗵岣咦陨硇摒B(yǎng),掌握廣博的國學知識,這是開展好幼兒園國學課程的前提條件。教師們可以通過閱讀國學讀本、開展國學論壇、說國學、講國學等多種途徑充實自己,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合幼兒的國學課程及其教學方法。
(六)多途徑多樣化開展幼兒園國學課程
國學課程的開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小班階段的幼兒可以將國學融入到五大領域的教學中進行。如弟子規(guī)中講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正符合《綱要》中提出的:“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可以和健康領域的有關內容相結合,通過圖文并茂、故事激趣、編排歌舞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國學經典以幼兒理解的方式教給幼兒。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國學、體會國學。
結論
當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思潮的不斷碰撞,需要國學幫助我們,尤其是幼兒正本清源。只有讓他們從小接觸傳統(tǒng)文化,喜愛傳統(tǒng)文化,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促進中華民族的興旺發(fā)達。
參考文獻:
[1]杜潔瓊. 幼兒國學教育內容選擇及方法[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1:36-37
[2]鄭瓊. 國學教育內容選擇及方法探析[J]. 赤子(上中旬),2015,1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