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類招生的普遍推廣,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課程設置及學習時間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目前英、日不可兼得的情況仍未緩解。面臨不得不面對英語,又對英語恐避之而不急的矛盾狀態(tài),欣然接受英日雙語,并充分發(fā)揮英語這一二語的能量,提高三語即日語的學習效率或許才是正確選擇。
關鍵詞:三語習得;遷移;語法解釋
近年高校外語專業(yè)也隨著改革潮流開展大類招生,這讓日語的教與學中存在諸多有待解決卻難以實現(xiàn)的問題凸顯,從課程設置來看,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也須從入學起接受英文授課的大類平臺課程。大類平臺課的設置占去了原本就不夠充足的日語課時。而此類英語類的課程分散了學生學日語的精力,卻又并不能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程度。加上大學一年級不開設英語(多以第二外語課程形式出現(xiàn))課程,這讓英語基礎的日語專業(yè)學生的兩門外語的內斗兩敗俱傷。面臨就業(yè)時市場對英語的需求和目前英語課和日語課的1+1≈0的狀況,急需調整教學模式,讓英語這一第二外語的學習成果帶動日語這一第三外語的學習效率。
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會有語言的遷移現(xiàn)象發(fā)生,也就是已知語言會對新的語言產生影響。正如會打網球的人會在學習打乒乓球時將網球的知識、技能用到打乒乓球這一新情景中一樣。而中介語(二語)對三語學習的影響也得到了實踐的驗證。Williams&Hammarberg研究發(fā)現(xiàn),二語對三語的影響有時遠遠超過一語對三語的影響。
筆者結合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綜合日語》)第二冊最后五課,歸納了日語專業(yè)教師在授課中可以用英語幫助消化日語語法的若干小點。
一、Nとして(は)(第三冊第2課)<具體化的對象>
教材中給出的語法解釋是“抽象名詞或詞組后接“として(は)”時,表示具體化的對象,后面的內容是對該詞語的具體說明。”
教材例句:
1、活動內容としては、週2回の合同練習と朝の自主練習です。
2、予定としては、まず上海へ行って、その次に広州へ行きたいと思います。
3、日本の伝統(tǒng)文化としては、茶道や能楽や相撲などが挙げられる。
通過語法解釋和例句,很容易將例句的用法對應到語法解釋的概念中,然而在課堂造句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學生很難界定什么是抽象名詞,什么是具體說明。如此一來,學生很難做到語法的使用。而事實上,這一語法,是英語中的基礎語法,查一查日英字典對這個語法點的解釋就會豁然開朗。
日英字典例句:
1、親としての義務
Ones duty as a parent
2、それは大臣として言われたことですか。
Are you saying that in your capacity as Cabinet minister?
3、私としては賛成でも反対でもない。
As for me,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t.
4、としては
學者としてはものにならなかった。
As a scholar,he was a failure.
5、私としては反対だ。
As for me,I dont agree.
通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無論教材中給出的是什么中文解釋,在英語例句里都只解釋成“as”。這樣來看,這個語法解釋就容易多了,只需要讓學生回憶起基礎的英語語法知識,就能高效地講解完“として”的語法意義。
二、べき(第二冊第28課)<義務>
教材語法解釋:
可以接在動詞詞典型后面,用于表示從行為規(guī)范、原則道理以及事物的本質來看,應該、必須去做某事。相當于漢語的“應當、應該、必須”。
教材例句:
1、約束はどんなことがあっても守るべきだ。
2、大學生はまず第一に勉強すべきだ。
這里的語法意義解釋沒有什么問題,學生在仿照例句造句時也基本沒有問題,然而在練習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問題。那就是學生將“べき”和“はず”混淆了。回顧課本中對“はず”的語法解釋。
語法解釋
“はず”接在動詞、形容詞的連體形以及名詞+の呃后面,表示根據(jù)一定的情況或理由,對當然的道理或事物的必然性做出判斷或估計,相當于漢語的“應該、理應、該”。
課本例句:
1、飛行機は3時著だから、もうすぐ著くはずです。
2、高橋さんは病気だから、今日は授業(yè)に來ないはずだ。
看到這個中文意思解釋,就不難理解學生的困惑了。因為二者有近乎同樣的中文表述--“應該”。
學生在學習新的語法點的時候,由于記憶中并沒有相應的語料來幫助進行語感的建立,也難以判斷句子的語氣和使用背景的設定。因此,學生憑借中文意思去領會日語的知識點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中文意思過于廣泛而帶來的混淆。這時,查閱日英字典,可有如下語法解釋。
はず
1、夜勤明けて疲れているはずだ。
He must be tired after working the night shift.
1、私の馬はきっと勝つはずだ。
My horse is sure to win.
2、そんなはずはない。
It cannt be true.
べき(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ねばならない)
1、もう行くべきだ。
You must (have to/should/ought to)go now.
2、こんな時に笑うべきではない。
You shouldnot laugh at a time like this.
3、もっと早く出かけるべきだった。
I should have started earlier.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はず的解釋有must be,cannot be,is sure to。這些英文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表示帶有推測意味,而べき的英文解釋有must,should,事實上還有have to等,也就是說表示義務的應該。
因此,在最初的講解中,可以將“はず”解釋為must be(表推測),而將“べき”解釋為must(表義務和必須)。
除此之外,幾乎在每一課的語法中都能找到可以利用英語遷移來提高日語學習效果的單詞、語法、句型。比如,借りる和貸す。曾經有學生問兩個詞的區(qū)別。這時,很容易聯(lián)想起來的就是英語老師當時對borrow和lend兩個詞的解釋是何等費時費力。而,恰好,我們可以把以前英語老師花心思教授的結果直接拿過來用,讓英語單詞的理解直接遷移到日語。將“借りる”解釋成borrow,將“貸す”解釋成lend。
英語基礎對日語學習者發(fā)音的負面影響不斷被強調,而另一角度而言,我們則需要合理利用二語即英語對日語的遷移,在教、學的道路上尋找新的方法。在以外的日語教學中,更多被提到的是“二語習得”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而日語專業(yè)學生手持“英語”這把雙刃劍,可以充分利用英語這門已知語言的正遷移幫助推進和加速日語學習,全面激活中英兩種語言的能量,將日語學習轉變成“三語習得”。
參考文獻:
[1]第二語言對第三語言習得的影響--基于中國日語學習者可能態(tài)學習的試驗研究萬里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7年第4期
[2]淺析英語基礎對日語學習的影響 谷端捷商,2014(47):298-298
[3]大類招生背景下日語專業(yè)“三語習得”教學模式的探討 谷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