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琴
摘 要:現(xiàn)在的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住進了“愛的圍城”,甚至被愛窒息,于是愛的基因休眠了,成為一個個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的“冷孩子”。作為班主任,可以依托班級建設,滲透“識恩”“感恩”“報恩”的人文教育,讓孩子們在愛的體驗教育中感受愛、表達愛、回報愛,用集體的溫暖去熔冶每一顆“冷漠”的心。由此,激活愛的基因,讓感恩之心在學生心中永駐。
關鍵詞:班級建設;感恩教育;生活體驗
在我們身邊,總是聽到這樣的聲音:飯桌上,母親端出精心烹制的菜肴,孩子卻挑三揀四,抱怨不停;校門口,面對匆忙趕來送課本的家長,孩子卻一再抱怨怎么這么慢;學校里,老師苦心勸導,學生卻我行我素,對老師的勞動不屑一顧……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指責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愛心,不懂得感恩,過于冷漠、自私,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但是細細想來,這些指責有失公允,現(xiàn)在的孩子不是沒有愛心,更不是鐵石心腸,而是愛的基因休眠了。
試想一下,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大堆人無條件地單向地愛著他們,他們被愛包圍著,住進了“愛的圍城”,成為愛的焦點,甚至被愛窒息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愛別人。于是愛的基因休眠了,他們成為一個個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的“冷孩子”。
要怎樣才能激活孩子們愛的基因呢?作為班主任,可以依托班級建設,與家長形成合力,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nèi)容對孩子們實施“識恩”“感恩”“報恩”的人文教育,倡導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在真實的生活體驗教育中,激活孩子們愛的基因,讓感恩之心在學生心中永駐。
一、營造氛圍,耳濡目染“識恩”
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班級精神文化環(huán)境將成為實施感恩教育的前提。孩子們生活于其間,也浸潤于其間,他們感受到的是至真至純的感情和溫馨的感恩氛圍。
1.童聲讀“恩”
發(fā)揮班級圖書角的優(yōu)勢,選擇生動、有趣、有意義的故事組織學生讀一讀,如《小故事,大道理》《草房子》《愛的教育》……能啟迪心靈,留下美好的回憶。當孩子們讀完一個故事后,再引導大家來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等。孩子們在心與心的交流中,也就慢慢體會到了感恩的真諦。
2.童眼看“恩”
結合感恩教育,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情深意濃的影片,如《暖春》《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記得,觀看過程中,孩子們被感動得眼淚直流,心靈深處更是引起不小的震撼。看完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小小的討論會,讓大家都來說說自己的感受和啟發(fā),使小小的心靈再一次受到?jīng)_擊。
3.童手貼“恩”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許多孩子知道父母是很關心自己的,但是,他們往往認為父母的這種付出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無需感激的、不談回報的,也因此無法體察到父母對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我組織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父母細心呵護自己的感人故事寫下來,把生活中看到、聽到的感動瞬間寫下來,貼在教室“感恩貼吧”。
生活中的美就是一些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小事。當感恩貼吧的紙條越來越多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的美也越來越多,孩子們感受到的“恩”也越來越多。
二、打開圍城,同心協(xié)力“感恩”
要激活孩子們愛的基因,必須打開“愛的圍城”,經(jīng)常組織一些家長共同參與的活動,比如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班隊活動課等,以活動為紐帶,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形成德育合力,同心協(xié)力讓孩子們懂得感恩。最終,我們與家長達成以下共識:
1.讓孩子知道愛
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例如:給孩子講講他們小時候的事,跟孩子聊聊自己工作中的事,把孩子當成朋友,向他們傾訴自己的心情,有助于孩子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辛苦與操勞。家里的事,也要經(jīng)常聽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有責任與爸爸媽媽一起分擔,一起努力。
2.給孩子理智的愛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理智的愛,不能一味地寵著他,溺著他,要讓他們在承擔與失敗中成長、體味與感悟,從而擁有一顆向上向善、感恩的心。例如:讓孩子做家務,能讓他在做事中明白“責任”;讓他受點苦,能讓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讓他流淚,能讓他在淚水中鑄造“堅強”……因為家長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他必須獨步于人生的考場,去應對那些你永遠無法預料的風云。
3.為孩子做表率
學會感恩要從成人做起,父母的行為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例如:家長以身作則,做到樂于助人、有責任心,孩子也會在家長的熏陶下養(yǎng)成和保持這種良好品質(zhì)。不是有一則孝敬長輩的廣告嗎?“媽媽給婆婆端洗腳水,在一旁的兒子看了,也趕忙給媽媽端來一盆。雖然孩子還小,端水時,搖搖晃晃,但臉上始終洋溢著歡笑?!闭^“身教重于言教”,要孩子學會感恩,學會關心他人,當長輩的就應該要做好這個愛的表率。
三、開展活動,寓教于樂“報恩”
知恩圖報并非要有大恩大德的舉動,對別人點滴行為的知道報答也是報恩。教孩子學會感恩,就要讓孩子們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開始,感激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感激給予他們各種知識的老師,感激給予他們幫助的同學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點點滴滴。
1.報父母之恩,無需等待
養(yǎng)育之恩大于天,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孝順之德,應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親身體驗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我要求學生每天在家至少說一句讓父母感覺溫暖的話,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并觀察父母的反應。同時定期在班會上交流分享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們體會到了:當我們由衷地說出“謝謝媽媽,今天的被窩特別暖和!”“爸爸,您燒的菜真好吃!”等感謝與關心的話語時,父母臉上的笑容十分燦爛。原來報恩就是這么簡單,無需等待長大以后。
2.念師長之恩,銘記于心
孩子們只有對老師心存感恩,珍惜這一份師生緣,才會更好地學習。為此,我特意組織了一次“教師一日工作探班”活動,事先下發(fā)給學生一張任課教師第二天的課程表,要求學生選定要“探班”的老師,在第二天做好跟蹤觀察與探訪,并做好記錄,在“教師一日工作大搜索”主題班會上討論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活動中,學生的觸動很大,對老師的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有的學生感嘆“課表上沒有徐老師的課了,我想著這節(jié)課徐老師可以休息了,沒想到徐老師整節(jié)課都在批改作業(yè)!”“午餐時,我留心觀察了老師們在干什么,他們要給我們分好飯、分好菜,等我們吃得差不多了,才離開,才自己去吃飯,一定很餓了!”“我們在午睡,老師還在批改作業(yè)呢!”……
這熟悉的一幕幕從學生口中說出來,我內(nèi)心倍感欣慰,因為孩子們能體察到老師的苦,感受到老師的好,這是多么珍貴!
3.顧同伴之恩,善于表達
同學是孩子們心中最純真的朋友、伙伴,一起學,一起玩,一起鬧。朝夕相處,心有感激,也許從未表達。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感恩同學,學會表達對同學的感激之情。
在班級內(nèi)設立一個“友情信箱”,讓學生回憶班內(nèi)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一名同學,然后把他對自己的幫助,通過一封信寫下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投進信箱,最后由“郵遞員”完成后面的送信工作。孩子們很喜歡這只信箱,特別期盼能收到信,也表現(xiàn)得越來越熱情,更是涌現(xiàn)出了許多“小雷鋒”。
一學年下來,我們在班集體建設中實踐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感恩教育系列”,引領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識恩”“感恩”“報恩”,以情動情,以人性喚起人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它的成效:孩子們的愛心蘇醒了,感恩的意識濃了,會做家務的多了,助人為樂的多了,一群熱忱燦爛的“火孩子”正在向我們走來。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了:愛需要全員參與,感恩教育要多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家長,還有社會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動向家庭、社區(qū)延伸,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進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學會感恩。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