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亭 郭慧明 劉金泠
摘要:目的 探討研究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就診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80例患者納入研究,并依據(jù)隨機數(shù)據(jù)表法分組,對照組40例予以口服歸脾丸治療,觀察組40例予以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比較2組治療后疲勞量表-14、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變化,比較2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的疲勞乏力、睡眠障礙、肌肉酸痛、咽痛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得以改善或治愈;2組治療后的疲勞量表-14觀察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免疫球蛋白指標較對照組有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的療效綜合率為92.5%,比對照組72.5%的總有效率要高(P<0.05)。結論 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或治愈心脾兩虛型CFS的癥狀,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水平。其作用比口服歸脾丸更明顯,適合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溫針灸;歸脾湯;心脾兩虛;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1-0058-03
慢性疲勞綜合癥(CFS)又稱雅痞癥、慢性類單核白血球增多癥,是一組以多種不明原因所致的機體出現(xiàn)慢性疲勞癥狀為突出表現(xiàn)的臨床癥候群。具體定義為長期(連續(xù)6個月以上)的強度疲勞感和身體不適感,其癥狀包括發(fā)熱、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極度疲勞、睡眠障礙、食欲不振、小腸不適、頭痛、肌肉與關節(jié)痛、心情焦慮、抑郁、煩躁及情緒不穩(wěn)、暫時失去記憶力、無法集中注意力、痙攣等,常因體力或腦力勞動加重身體不適,且其癥狀變化極大,可發(fā)展成多系統(tǒng)其他疾病[1]。中醫(yī)在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征中常見心脾兩虛型患者。心脾兩虛型CFS患者因心陽虛衰,心理方面的異常表現(xiàn)較軀體的臨床癥狀出現(xiàn)早,且自覺較為突出: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心情抑郁寡歡、焦慮不安,或易怒煩躁,情緒不穩(wěn),思想混亂,反應敏感度降低,記憶力下降或暫時喪失,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猶豫不決[2];同時心脾兩虛型CFS患者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消化系統(tǒng)也有較為明顯的異常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或減退,對各種食物缺乏食欲,尤以油膩為著?;颊叨酂o饑餓感,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挑食、偏食,食后消化不良,腹脹。大便形狀多有改變,大便干燥、便秘、或腹瀉等[3]。本病的主要病位在心、脾、肝、腎,且以心脾兩虛居多。主要病機為心脾兩臟陽氣虧虛,氣的溫煦和激發(fā)運化功能降低,最終慢性發(fā)展成疲勞綜合征。針灸和中藥是中醫(yī)學的瑰寶和精髓,在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領域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作用[4]。因此研究根據(jù)心脾兩虛型CFS的病因病機和征候,以溫補心脾之法,選擇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來培固后天之陽氣,以達到恢復生理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5]。同時通過疲勞量表-14癥狀積分、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各項指標等檢測客觀評價臨床療效,有著較大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就診慢性疲勞綜合征的80例(心脾兩虛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受試對象,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隨機數(shù)據(jù)表法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6~57)歲,平均(35.81±9.67)歲。病程(8~78)個月,平均(38.97±6.87)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5~56)歲,平均(34.05±9.84)歲。病程(9~85)個月,平均(42.81±6.79)個月。將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上述情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參考采用1994年11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訂的CFS診斷標準并根據(jù)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手段排除其他與之相似的疾病。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并具備≥四項以下癥狀。①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期記憶力減退(甚至暫時失去記憶力);②淋巴結腫大伴或不伴壓(觸)痛;③咽喉疼痛;④關節(jié)疼痛(不伴紅腫);⑤肌肉經(jīng)常性酸痛;⑥發(fā)作方式、類型、疼痛程度與以既往頭痛不同;⑦睡眠困難,有一定障礙,睡眠質(zhì)量不佳⑧勞動后持續(xù)24小時以上感到身體明顯不適。(2)中醫(yī)辨證:參照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評定心脾兩虛型標準[6]。(1)主癥:①體倦乏力,多自覺無力;②神疲懶言,精神怠倦;③失眠多夢,睡眠質(zhì)量不佳;④心悸怔忡;⑤胃納減少或食欲減退;⑥舌質(zhì)淡、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薄白;⑦脈細弱。(2)次癥:①脘悶及便溏;②消瘦或虛胖;③面色萎黃;④頭昏眼花,容易眩暈;⑤唇舌色淡。必備主癥④、⑤、⑥項加其他主癥1項及次癥2項辨為心脾兩虛證。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有關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②年齡為20~60歲,不限性別;③無器質(zhì)性病變者;④無針灸禁忌癥者;⑤兩周內(nèi)未進行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相關治療[7]。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60歲者;③病程<6個月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⑤有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或有嚴重皮膚病、糖尿病病史;⑥不同意接受溫針灸治療,不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不愿意繼續(xù)接受試驗者;⑦納入后未按實驗步驟進行治療或發(fā)生不良反應、病情惡化等情況將予以剔除。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口服歸脾丸(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國藥準字Z41021897)中成藥治療:溫開水口服,1日3次,1次6 g,連續(xù)服用6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藥物。
1.5.2 觀察組 采用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
1.5.2.1 溫針灸 ①器材:一次性“華佗牌”無菌毫針(規(guī)格0.30 mm×50 mm)、分段式“同仁堂”清艾條(段長約2 cm)②取穴: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均為雙側)、氣海、關元。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在穴位皮膚上用碘伏進行常規(guī)消毒,刺手嚴格消毒。進針時心俞用提插捻轉補法直刺0.5-0.8寸,中等刺激;脾俞用提插捻轉補法斜刺0.5-0.8寸,中等刺激;足三里用提插捻轉補法直刺2寸,給予較強刺激;三陰交用提插捻轉補法直刺1寸,中等刺激;氣海、關元穴均用平補平瀉法向后平刺0.5-0.8寸,給予較弱刺激。通過候氣催氣法得氣后分別在各穴位上施灸,將2 cm左右長的艾條一端戳一個小孔后插入針柄上并點燃艾條,每穴燃燒艾條一壯,燒灼完后用鑷子去除灰燼將針取出[8]。④療程: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2日,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藥物。5、注意事項:施行溫針灸過程中須注意保暖,注意勿過分灼傷皮膚,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遇到不良反應及時對癥處理。
1.5.2.2 歸脾湯 1、方劑組成: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各3 g,木香1.5 g,甘草(炙)1 g。2、服用方法:將上述方藥按比例配伍后加大棗、生姜用水煎服。3、療程:每日飯后1次,5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2日,配合溫針灸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 治療前后肘部抽血檢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標各1次。
1.6.2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大小便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肝腎功能檢查。
1.6.3 量表法評定 采用疲勞量表-14進行評定,治療前后各評分1次。
1.6.4 臨床療效綜合評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①治愈:癥候積分減少95%以上,主癥與兼癥完全消失。②顯效:癥候積分減少70%-94%,主癥與兼癥大部分消失,疲勞感較輕。③有效:癥候積分減少30%-65%,主癥與兼癥消失大于1/3,疲勞感較為明顯。④無效: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特別疲勞,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兩樣本均數(shù)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及2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標比較 見表1。
2.2 疲勞量表-14評定結果比較 見表2。
2.3 臨床療效綜合評定比較 見表3。
3 討論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臨床癥候群,本病病因病機復雜多變,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常因體力、腦力過度等誘因加重疲勞癥狀[9]。治療目的在于改善疲勞,減少疲勞發(fā)生時間,緩解發(fā)熱、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極度疲勞、睡眠障礙、食欲不振、小腸不適、頭痛、肌肉與關節(jié)痛、心情焦慮、抑郁、煩躁及情緒不穩(wěn)、暫時失去記憶力、無法集中注意力、痙攣等癥狀,從而使患者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和學習[10-11]。因其病程日久,治療周期較長,若一味地選用西藥治療會造成耐藥性、不良反應增多,機體免疫損傷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尋求中醫(yī)的治療以調(diào)理疾病,恢復機體原有的功能。
在中醫(yī)古籍文獻中沒有CFS相對應的疾病記載,但是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在中醫(yī)文獻中常被形容為“臟躁”、“虛勞”、“郁證”、“四肢不舉”等。而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以心失所養(yǎng)心陽不振、脾失健運氣血失和為主要病機,與過勞、飲食不調(diào)、情志內(nèi)傷等病因有關,出現(xiàn)心脾的氣化功能失調(diào)[12-13]。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憂思過度,心脾氣血消耗,陽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驚悸、怔忡、健忘、不寐;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若均屬氣血不足。本病多是病程日久,久病必虛,因此需要溫煦陽氣,培補心脾。
本次課題以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CFS作為研究方向。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在留針過程中,將艾條插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針刺的穴位,具有溫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的功效。歸脾湯作為補益劑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的功效,主治心脾兩虛證。方中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等溫通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用當歸、龍眼肉補血養(yǎng)心;茯苓、酸棗仁、遠志以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加用姜、棗調(diào)和脾胃,以資化源。
通過比較選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均為雙側)、氣海、關元穴位進行溫針灸治療[14-15]并配合服用歸脾湯的觀察組和僅服用歸脾丸的對照組我們可以得到臨床療效的比較結果。治療后,2組患者的疲勞乏力、睡眠障礙、肌肉酸痛、咽痛頭痛、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均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改善或治愈,觀察組的疲勞量表-14這一觀察指標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標有顯著提高,2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的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P<0.05)。因此用溫針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要優(yōu)于單用歸脾丸,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質(zhì)量,其臨床療效顯著,值得進行推廣應用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田薇.溫針灸配合拔罐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6,38(5):58-59.
[2]吳景東,張小卿,張宇,等.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45(2):305-306.
[3]歐洋,肖蕾,李京,等.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8,35(2):87-90.
[4]程良利.溫針灸結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42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3,45(1):111-112.
[5]觀清瑛.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yī)療裝備,2017,30(12):127-128.
[6]宋春華.溫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脾腎陽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6.
[7]劉友保.溫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36(6):117.
[8]鐘偉泉,李樹成,谷婷婷.溫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3):206-208.
[9]孫遠征.俞募通經(jīng)溫針灸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A].中國針灸學會.2006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第十四屆全國針灸學術研討會針藥結合論壇[C].中國針灸學會,2006:4.
[10]宋春華,段霞,馮國湘.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職業(yè)與健康,2016,32(9):1223-1229.
[11]林玉敏.溫針灸五臟背俞穴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
[12]金丹丹.頭部透穴結合體針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2016.
[13]王雪.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心脾兩虛型)的臨床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5.
[14]張議文,張春萍.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取穴規(guī)律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2):59-61.
[15]姜平,金澤,李兆賢.隔姜灸配合八珍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4):329-330.
(收稿日期: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