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寶根
[摘 要]在高考生物選考復習中,以教材為依托,以變化促思考,以系列裝置改進的方式,對光合呼吸系列實驗進行了復習,從而提高學生對于光合呼吸實驗本質(zhì)的認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實驗復習的效率。
[關(guān)鍵詞]高考生物復習;光合呼吸實驗;復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35008502
在浙江省高考生物選考復習中,通過把握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合理設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層次;通過借題發(fā)揮,聯(lián)系實際,能夠提升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教學的重難點,也是浙江省高考生物選考的熱點。筆者以教材為基礎,以疑問促探究,開展了由簡至難的光合呼吸實驗復習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實驗復習效率。
一、從教材實驗出發(fā)
實驗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實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步步深入,促進知識有機結(jié)合,形成一個穩(wěn)固的知識體系,增進學生的理解深度,使學生能做到活學活用。
例如,浙科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四節(jié)《細胞呼吸》的課后演示活動中給出了乙醇發(fā)酵實驗裝置圖(圖略)。該裝置廣口瓶中裝入10%葡糖糖溶液30mL,并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層液狀石蠟,創(chuàng)造液體無氧的環(huán)境。用帶玻璃導管的橡皮塞塞住廣口瓶,讓玻璃導管的另一端深入大試管的液面以下。實驗一段時間后,大試管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廣口瓶中有酒味,可以推測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以葡萄糖為底物,產(chǎn)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復習過程中分析此實驗,不僅能夠使學生從回顧實驗的過程中復習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可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要在大試管中放置溫度計?為什么要使酵母懸液與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并將廣口瓶置于30℃的水浴中?除了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層液狀石蠟形成無氧環(huán)境以外,還有哪些操作可以更好地保證無氧環(huán)境?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厭氧呼吸概念的理解。
隨后,筆者要求學生在教材原有裝置的基礎上設計需氧呼吸產(chǎn)物測定的實驗,由此引出例1。
【例1】 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類型,某同學將實驗材料和用具按圖1所示安裝好。以下有關(guān)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加入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NaOH溶液是為了吸收空氣中的CO2
B.甲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組探究酵母菌的無氧呼吸
C.甲、乙兩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變渾濁,乙組渾濁程度更大
D.乙組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
例題中的乙組實際就是教材實驗裝置的簡化模式,而甲組是在乙組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實驗裝置,通入了除去CO2的空氣,用來測定需氧呼吸的產(chǎn)物。
二、實驗的變式發(fā)展
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實驗裝置的改進問題,引出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產(chǎn)生了多少量的CO2,也就是生物的呼吸強度如何測定?綜合學生思考,分析實驗裝置(圖2)。對甲、乙兩個裝置都進行遮光處理,兩個裝置的小燒杯D中裝等量的NaOH,其內(nèi)部的CO2均被吸收。甲裝置O2量的變化引起壓強的改變,通過紅墨水滴E的移動可讀出需氧呼吸的強度。而乙裝置作為甲裝置的對照,可以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如熱脹冷縮等)對紅墨水滴E移動的影響。
圖2裝置只能測定氧氣變化的情況,如果同時進行無氧呼吸,就不能真實反映呼吸作用的情況。由此引出問題:如何測定呼吸作用的類型?筆者引導學生對圖2裝置進行改進,如圖3。對三個裝置都進行遮光處理。甲裝置的小燒杯D中為NaOH溶液,乙裝置的小燒杯D中為等量的清水,丙裝置的小燒杯D中裝等量NaOH溶液作為校正組。預測實驗結(jié)果及結(jié)論:①甲裝置的液滴左移,乙裝置液滴不移動,則只進行有氧呼吸作用;②甲裝置液滴不動,乙裝置液滴向右移動,則進行厭氧呼吸;③若甲裝置液滴左移,乙裝置液滴右移,則需氧、厭氧呼吸同時進行;④若兩裝置液滴均左移動,則說明呼吸底物可能還有脂肪等有機物。
圖3裝置還可進一步改進,在遮光條件下測得植物的呼吸強度和呼吸類型,在光照情況下測得表觀光合作用和實際光合作用的強度。將甲裝置燒杯D內(nèi)的溶液換成NaHCO3,使得CO2的分壓保持不變,紅色液滴的移動顯示的是裝置中氧氣分壓的變化,也就是表觀光合作用的值。乙裝置遮光處理,丙裝置作為校正可以測得呼吸作用的值。通過計算獲得真正光合作用的值。
三、落實實際問題的解決
為了落實實際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引出例2。
【例2】 晴朗夏季,將用全素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的植株放入密閉的玻璃罩內(nèi),室外繼續(xù)培養(yǎng)。每隔一段時間用CO2濃度檢測儀測定玻璃罩內(nèi)CO2濃度,繪制成如圖4所示曲線(水平虛線:實驗開始時玻璃罩內(nèi)CO2濃度)。據(jù)圖得出的正確判斷是()。
A.B點最可能是光合作用的起始點
B.限制D點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不是二氧化碳濃度
C.E點表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D.FG段表明氣孔關(guān)閉,不進行光合作用
將圖3甲裝置小燒杯D中的液體換成蒸餾水,此時液滴不會發(fā)生移動,但裝置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分壓都在發(fā)生變化,此時接上二氧化碳傳感器,在24小時測得的某密閉容器中CO2濃度的變化就類似圖4。
相應裝置進一步改進還可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他問題。例如,在圖3甲裝置的D燒杯中加NaOH溶液,在乙裝置的D燒杯中加NaHCO3溶液,可以用來證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實驗前需要對植物進行饑餓處理)。
綜上可知,浙江高考生物選考的實驗往往源于教材,又深于教材。這就提醒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識別清楚教材實驗,明確實驗的思路;要讓學生分析對比,尋找區(qū)別與聯(lián)系,加強對比性記憶。筆者以教材實驗為依托,整合呼吸光合相關(guān)實驗,增添了新的信息,提高了實驗復習的效率。這種復習方法在其他內(nèi)容的復習中也可以借鑒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