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夕
【摘 要】美術教學,在人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雙重的作用。它不僅對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智力發(fā)育有著重要意義,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和圖形想象能力??紤]到孩子的年齡,我們需要尋找一種合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對美術進行初步的了解和進一步的學習,要讓孩子在“玩”的樂趣中感受美術的魅力,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當中學習到美術知識,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中鍛煉孩子的自主創(chuàng)造意識,乃至培養(yǎng)他們的美學鑒賞能力,甚至將他們牽引到一條通往美術深入學習的人生道路上去。
【關鍵詞】美術;興趣;培養(yǎng);幼教;愉快;課堂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Y合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參與教學最根本的也是最持久的動力,在興趣的指引下,有助于長久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都普遍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激活。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所教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要改變敷衍了事的心態(tài),從內(nèi)心深處熱愛這門課程,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水平。作為學生,要認識到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是學好語數(shù)外,不僅僅是考得高分。一個人對美的認識能力,對美的感知能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一、圖形的語言,行為的聲音
據(jù)心理學家研究,相較于具象的文字和物體,孩子更趨向于依靠事物的形狀、顏色、圖案等較為抽象的屬性來思考問題。美術是圖形的語言,使用美術來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美術能夠培養(yǎng)兒童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品味鑒賞往往形成于幼兒時期對“美”的認知,并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增加新的要素。如果在幼兒時期給孩子欣賞一些具有高雅元素的美術作品,并且灌輸鑒賞美術作品的技巧,那么對于他們以后的著裝服飾、行為舉止都大有裨益。通過激發(fā)孩子的審美情感,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審美藝術的能力。
同時,美術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訓練孩子在美術中的左右手協(xié)調(diào)能力,鍛煉他們使用美術工具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可以激發(fā)他們大腦協(xié)調(diào)水平的發(fā)育,手部動作的頻繁操作能夠激發(fā)大腦皮層上運動區(qū)的生理活動,而且就一個學生的長期發(fā)展來看,動手操作能力是日后各門學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可以認為,美術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質(zhì)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嬉笑打鬧,皆成文章
(一)愉快氛圍的創(chuàng)造力
想要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快的美術課堂氛圍,必須要懂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自己就會迎合課堂教學過程。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治學以興趣為主。但是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天生對于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男生,他們天生好動,不喜歡靜止地思考和觀察一樣事物。所以,想要用興趣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需要我們時不時地挑起學生的興趣所在。
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年紀,孩子涉世未深,對自然事物充滿著好奇,這本身就是他們的優(yōu)勢所在——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成人難以注意到的細節(jié)。因此我們就要利用這一點,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比如:從生活中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事物入手,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畫一條線、一個圈,簡單地添加幾筆,增加幾個樸素的紋飾,就能激發(fā)他們無窮的想象空間。對于他們閃光的靈感,要讓他們及時記錄下來,把這一根線、一個圈拓展出來,畫成他們喜愛的圖形。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自然的探索會給自己身心帶來無窮的樂趣,通過交流這種樂趣就可以把快樂傳遞出去,很多人的快樂就構成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繪畫,就能夠依照他們的興趣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然后把不同的作品進行比較評價。這不僅符合幼兒美術教育的初衷,也可以在歡樂中讓孩子感受美和丑的對峙,碰撞出靈感的火花,這對于他們的美術學習是極有好處的。
(二)“生活”帶來最多的快樂
如果美術教學只局限在書本當中,那么教學的效果必然是不如人意的。其實生活中處處存在美,處處能看到美術的影子。因此,我們不僅要在美術課上教給孩子美術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的能力,并且把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美用具體方式描繪出來的能力。我們通過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對自然進行觀察,并在課堂上反饋他們的發(fā)現(xiàn),可以營造出一種發(fā)現(xiàn)奇趣的愉悅感。
春天,姹紫嫣紅的花朵競相開放,這就是“顏色”的薈萃一堂;夏天,池塘上靜謐的荷花,躍起的魚兒,這就是“動靜”之間的藝術;秋天,楓葉飄滿了人行道,蕭瑟的氣氛油然而生,這就是鍛煉孩子把情感融入畫作的最佳時機;冬天,萬物蕭條,大雪紛飛,但是在嚴寒的環(huán)境下卻能找到一些仍頑強生長的動、植物,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美術選材。在對自然的探索中,會收獲一種成長的快樂,平添一份思考的價值。
(三)結合教學生活情境
一直以來,我都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觀的影響。陶行知生活教育觀主張我們的教學要迎合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平日的生活開展進行有效教學。在結合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構建一個更為有效、科學、和諧的美術課堂。美術教學結合生活化教學情境加以開展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學情境的構建可以充分結合生活情境,教師可以擇取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或者是一些畫面,開展運用,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全面激活教學的能動性。比如:結合“漂亮的建筑”這個課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積極運用多媒體將一些有特色、有風格的建筑照片呈現(xiàn)出來,在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片的同時,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來談一談自己平日的生活中見識過哪些漂亮的建筑。
(四)提升美術欣賞能力
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引導學生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呈現(xiàn)在學生對于繪畫作品意境的領悟、構圖的欣賞、畫面色彩的搭配等多個方面,通過多個方面的加以開展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在美術欣賞能力的提升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學的能動性加以全面開展,比如:教學中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在欣賞名畫《最后的晚餐》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了關于耶穌的故事,包括耶穌降生的故事、耶穌呼召十二使徒的故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故事等,通過講故事,讓學生了解耶穌的生平,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欣賞這幅畫,探究其背后更深層的含義。所謂生活導入法,就是通過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欣賞當中。在講述梵高名作《向日葵》時,筆者首先問學生:誰種過向日葵啊?誰見過福建農(nóng)大的向日葵啊?大家喜歡向日葵嗎?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回想自己看過的對向日葵的感受,然后筆者接著說:今天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梵高的名作《向日葵》,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這種方式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到作品欣賞中來。
作為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已經(jīng)不能滿足日益發(fā)展的教育要求了,現(xiàn)代教育講求人性化和智慧化,我們不能只用專業(yè)知識去“灌輸”知識,而是應該用一顆熱愛美術的心和對職業(yè)的崇高道德感去“撒播”知識。我們對孩子應該起到一個托舉的作用,而不是“拔苗助長”。要記住,我們自身永遠不是美術的主體,而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應該是舉起畫筆,拿起剪刀,捧著畫本,涂著油畫棒的孩子們。
結語
美術是一門藝術。美術教學是一門授予藝術的藝術,因此,我們絕不能把教學做死,而要在教學過程中積累教學經(jīng)驗,采取合適的方法美術教育。我們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死氣沉沉的課堂是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在這種課堂上也不會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維才會充分涌動,孩子的想象力才能插翅高飛,美術的教學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參考文獻】
[1]顧玉蘭.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2-08-01
[2]夏雙雙.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科學文匯,2016-10-10
[3]謝子靜,林琛琛.幼兒園美術欣賞教學情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