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愛華
[摘 要] 決定學生解決問題效率的思維活躍度與靈活度,我們稱之為遷移能力. 良好的功底能夠使學生未來的學習之路更加寬廣、平坦,所以,豐富的數學知識與熟練的解算能力是學生初中階段應該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 初中數學;遷移:應用
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遷移理論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什么是遷移能力?遷移能力是指決定學生解決問題效率的思維活躍度與靈活度. 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必然存在的,新知識的建構也一定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之上才能實現的,所以,知識的遷移必然包含在有意義的學習之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若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然要有學習遷移策略的有效實施,而且,學生的智力與能力也能在學習遷移的有效實施過程中不斷進步與提高. 那么,遷移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如何應用呢?本文從遷移理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遷移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及應用策略.
初中生能在掌握一定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并為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 良好的功底能夠使學生的未來學習之路更加寬廣、平坦. 所以,學生正遷移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初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尤為重要,提高學生的正遷移能力也就成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心得和體會,著重對遷移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細致探討.
趣味遷移
雖然我國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時評在一定層面上不斷提高,但因為應試教育在我國實行的時間確實很長,導致應試教育遺留的問題難以清除,枯燥的“滿堂灌”以及過分注重考試成績的行為使得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一度很壓抑,學生在長久壓抑的氛圍中逐漸失去學習興趣也純屬必然,教師的教學也往往局限于書本知識范疇,學生在既沒有氛圍又沒有拓展的應試教育中死記硬背,很多時候無法體驗到學習的方法和樂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但是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興趣是最為重要且必要的關鍵因素. 因此,提升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點,而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對于學生的主觀意識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教學“列舉法求概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諸如班級間的籃球循環(huán)比賽作為本課的教學情境,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比賽對手,而其中存在的可能性便是本課教學情境的關鍵部分.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中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方案探尋,而學生一旦在自主探尋的過程中成功,那種滿足感對于學生自我學習意識的激勵將是巨大的. 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數學知識,還懂得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會無形中增加學習的快樂,積極性也隨之提升.
啟發(fā)性遷移?搖
啟發(fā)性遷移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具備積極的意義,而且,在啟發(fā)性遷移的過程中,學生會獲得更多自我學習的機會,傳統教學的束縛將被徹底打破,學生自我學習的效率與興趣也會在無形中進一步提升. 不過,在應用啟發(fā)性遷移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設置的啟發(fā)性問題要合理,設立的啟發(fā)點要正確. 啟發(fā)點一旦發(fā)生錯誤,將對啟發(fā)性教學有巨大的影響,學習的方向性也很有可能因此而發(fā)生錯誤,預設的理想狀態(tài)將無法實現,負遷移效應也說不定會因此而產生,教學目標自然無法達成.
例如,對于“圖形與幾何”的實驗教學,為了讓學生熟悉多種立方體的表面展開圖,筆者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了多個立方體紙盒及小剪刀. 為了啟發(fā)學生并讓他們規(guī)范操作,筆者首先沿著立方體紙盒的一條棱剪開(任意選),然后展開,并將得到的表面展開圖投影在大屏幕上,這一過程給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示范,同時,筆者提問:如果沿著不同的棱剪下去,會怎樣呢?能夠得到其他的展開圖嗎?借助示范和問題啟發(fā),學生嘗試探索、實踐,最終總結出了如圖1所示的11種展開圖.
實際應用的強化
遷移思想能夠解決很多數學問題,學生如果具備一定的遷移能力,就容易發(fā)現解題的突破口. 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經常列舉一些典型的例題,以強化學生的遷移能力.
例如,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球賽積分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賽事融進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欲望往往就會在這些簡單、實際的例子中生成. 隨著問題難度循序漸進的提升,遷移理論會在從陌生到熟悉、從特殊到一般的教學中不斷得到滲透和應用.
當然,實際應用的強化也可以是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需求相聯系,讓學生想辦法、可實踐.
例如,對于“測量旗桿的高度”,筆者就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 從最終學生的匯報來看,學生的收獲頗多,而且方法都具有“實用性”,如(1)借助標尺進行測量,如圖2;(2)利用陽光下的影子,如圖3;(3)利用鏡子反射原理,如圖4;(4)利用標桿,如圖5.
這一實驗,需要學生在戶外完成,這就無形中擴寬了學生數學學習的場所. 學生不僅對“測旗桿高度”所使用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小組合作完成實驗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有用”數學的愿望,也促成了數學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類比教學
數學教學中經常會運用類比與對比這兩種方法. 在浩如煙海的問題中,只要學生準確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也就不是難事了. 很多學生雖然做了大量的練習題,但面對稍加改變的問題時很多時候仍然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和運用正確的思維與方法,更沒有用變通、靈活的思維來應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根據兩個對象中類似的性質進行其他類似性質的推理,我們稱為類比,它是運用于從特殊到一般的現象或規(guī)律的推理方法. 很多新知識都是通過類比方法在原有舊知識的基礎上得到的.
比如,教學“分式”的概念時,首先,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式子,如■,■,■,引導學生將這些式子與■,■,■進行對比,從而引出建立“分式”的必要性,然后類比“分數”的概念給出“分式”的概念(“分數”和“分式”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 接著,引導學生從兩者之間的類似特征出發(fā),分別從形式、內容的視角分析兩個概念的聯系與區(qū)別,并類比“有理數”體系,引導學生建構有理式體系. 當然,研究“分式”時,筆者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以引導學生進一步類比.
問題1?搖 在小學,我們研究了分數的哪些內容?如何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回顧原有認知與經驗)
問題2 ?搖類比分數的研究方法,請同學們展望一下:分式這一章將要研究什么內容?如何研究?(旨在將學生前面的學習經驗遷移過來,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
問題3?搖 對于分式■,當a=1時,分式的值是多少?(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引導學生類比“求整式的值”,并將這一過程定義為求分式的值)
在問題3得以解決后,可以進一步追問:這個分式還能代表哪些分數?這些分數所對應的a的值是多少?從中你能體會到分數與分式的關系嗎?
借助問題與追問,可以使學生的認知具體化.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科學地運用遷移理論,將會產生十分有意義的效果. 教師在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更應該順應并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實際教學中注重遷移理論的科學運用,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問題的解析能力,能在這樣的遷移運用中不斷得到鍛煉,同時,初中數學教學事業(yè)之路也會因此走得更加平順,更加有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