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初中數(shù)學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初中數(shù)學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小組合作;意義;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如何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教師教學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就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而言,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運用能力。
一、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
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逐漸興起并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模式之下,學生成為了課堂教學或者是課外活動的主體,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之下,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并在討論與思考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同,合作學習模式的學習效果不是以學生個體為評價標準的,而是以團體成績?yōu)樵u判標準的。這種團隊成績評價的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為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
二、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就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而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對于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模式,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意義:
1. 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和傳統(tǒng)落后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讓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解脫出來,用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頻繁,并通過思維的傳遞與碰撞,共同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改變學生被動思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
2. 有利于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決定了學生是被動思維還是主動思維,決定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思維的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而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shù)闹R,學生課堂參與率的低下,使得課堂氛圍極為沉悶,這也影響了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小組合作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地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通過科學有效的分組,讓學生自主探索和討論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要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通過彼此的溝通交流,共同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的有效性對策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背景下的有效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廣泛參與度具有積極的意義。那么,在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中,教師該通過怎樣的教學步驟,有效地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呢?
1. 明確合作項目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而言,明確合作項目是教師開展合作學習的關鍵一步。一般而言,合作項目的選擇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有難度才會具有挑戰(zhàn)性,而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則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喜歡的,同時也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最有利的。因此,教師在準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選擇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項目,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小明和小文去風景區(qū)旅游,約好在“飛瀑”點見面,上午七點小明乘電汽車從“古剎”出發(fā),車速為36km/h,而小文也于上午七點從“塔林”出發(fā),乘電動自行車出發(fā),車速26km/h,當小明追上小文時,他們是否已經過了“飛瀑”。教師提問:想一想,有幾種解決的辦法?
2. 科學分組
在明確合作項目之后,教師就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茖W分組,是確保合作項目取得成功的關鍵步驟之一。在小組合作學習分組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幾個原則:首先,同組異質原則。即一個小組成員,應當是優(yōu)勢互補的,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而不同小組之間,則應當是同質的,這樣才能確保競爭式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的公平性。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時,首先需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充分了解,這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分組的目標;其次,適度原則。即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人數(shù)的確定應當遵循適度原則。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以4~6人為宜,科學的小組成員人數(shù)組成,有利于實現(xiàn)好的合作學習效果。
3. 正確引導,客觀評價
在合作學習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無所事事的,而應當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對于有偏差的地方,適時引導,確保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項目的有序進行。在學生合作學習完畢之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點評,在點評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指出每一個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為下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廣泛參與性具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的內容,選擇適宜開展合作學習的項目,通過對學生科學合理的分組、引導與評價,提高初中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麗娟.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shù)學教學課堂效率[J].成功(教育),2010(5).
作者簡介:王艷光,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市保德縣教育科技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