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英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三中心小學,福建 泉州)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小學生的作文學習一般是按照從仿寫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的。在作文最開始起步的時候,教師一般采取活動課的形式。組織學生舉行集體活動,然后讓學生對此次活動進行描述。怎樣科學地組織活動課,讓學生能夠輕松地邁出作文寫作的第一步。
活動化起步作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生作文缺乏文采是現(xiàn)階段的通病,他們的作文不僅平白直入,而且內(nèi)容相當枯燥。學生感到無話可說,這主要就是他們觀察能力欠缺導致的。通過活動化起步作文的練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活動,然后引導學生將活動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描述出來。這樣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參加活動,對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其次,幫助學生學會對作文條理的掌握。小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受到生活閱歷和詞匯量等方面的限制,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是詞不達意,布局混亂。說是“東一耙子西一掃帚”也不為過。通過活動化起步作文的練習,教師可以在讓學生按照活動展開的順序進行,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作文創(chuàng)作的條理該如何把握。第三,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F(xiàn)階段小學生寫作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生活經(jīng)驗的缺乏,他們的課余時間幾乎都是在各種課外班之間疲于奔命,很少有機會去體驗生活,教師在作文課中帶領(lǐng)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對于他們來說是難得的娛樂機會,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嬉戲中增長見聞。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活動化起步作文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盡管學生在活動進行時會顯得興高采烈,但是在要求他們對活動進行描述時則大都會變得沉默寡言。在他們的印象中,連用詞造句子都那么困難,寫將近一百字的作文那該有多難?。∮械慕處熢趲ьI(lǐng)學生進行完活動后,就將寫作的題目和要求布置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完成。學生既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也不明白應該如何實現(xiàn)詳略搭配。這樣的活動化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連參加活動的快樂都會打了折扣。
現(xiàn)階段有的教師在進行活動化起步作文教學時,會顯得有些操之過急,這樣反而陷入過猶不及的困境之中。教師希望盡快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卻不能采取拔苗助長的方式。一些教師在帶領(lǐng)學生參加完組織的活動后,就將一些活動的關(guān)鍵細節(jié)整理下來要求學生進行機械記憶,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就采取固定的套路。這樣做嚴重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作文是以字和詞為最基本構(gòu)成要素的。小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掌握的漢字也就在400字左右,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還處于“會認不會用”的層次。語文教師在進行活動化起步作文的教學時,不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和作文基礎的夯實。過于注重讓學生掌握描寫的技巧,而忽視了學生對其進行表述相關(guān)文字的掌握和感情的抒發(fā),那么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要么是錯字連篇,要么就是讀起來味同嚼蠟。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問題,筆者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建議。
活動化起步作文教學的前提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唯有如此,學生才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讓他們成為活動的組成部分。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教師應充分針對學生的興奮點,盡可能地讓他們從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或者感興趣的內(nèi)容出發(fā),借助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吸引學生融入其中。
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進行起步作文教學時教師大可不必操之過急??茖W的作文練習方法應該是不斷積累,緩步提升的。機械地背誦例句和模板雖然能在短時間內(nèi)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卻不利于學生的今后發(fā)展。在活動課中教孩子們寫作文,也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初始階段,可以讓他們寫出一句話即可,教師不要單純地以對錯來進行評價。
要想寫好一篇作文,學生必須要對其中所涉及的字、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寫出來的句子就會詞不達意。因此要想使學生穩(wěn)步提升寫作能力,教師就一定要帶領(lǐng)學生掌握好語文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搭建更好的上層建筑。
總而言之,活動化起步作文是幫助小學生消除寫作畏難心理的有效途徑,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探索,力爭早日實現(xiàn)對這種模式的科學利用。
參考文獻:
[1]杜寧.語文課堂,語文情味兒[J].學周刊,2017(22):121-122.
[2]喬燕.基于閱讀的表達課的實踐與研究[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15(3):166-171.
[3]張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實踐活動[J].文學教育(下),2013(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