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溫州市第一幼兒園 浙江溫州 325000
教師提問是指教師依據(jù)特定的活動目標,根據(jù)相關的活動內(nèi)容,設置一定的疑問情境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活動組織形式。[1]如何提高教師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提問的質(zhì)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通過對幼兒園教師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提問現(xiàn)狀的觀察與分析,以更好地促進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探究思考與創(chuàng)新。
在對幼兒教師在大班科學活動中的提問得知,提問的頻次雖然高,但這些提問的質(zhì)量卻有待提高。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以單調(diào)的“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發(fā)問,這樣的提問無法對幼兒的思維構成挑戰(zhàn),容易流于形式。
通過觀察得知教師對理解性問題的提出明顯是最多的,而比較性問題、探索性問題和應用性問題卻屈指可數(shù),可見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檢查幼兒的記憶和理解,引導幼兒的思考的過程中策略性較差,有時不適合的引導反而導致幼兒思維的混亂。
在幼兒回答方式的觀察中,教師雖然關注到了多種回答方式,但是在實踐中仍以指向集體齊答方式較多,較為忽視討論后匯報的方式和自由回答的方式。教師忽視討論后匯報及自由回答的方式,引致幼兒回答機會不均。
教師在大班科學活動中追問的回應方式最多。但是當面對幼兒不正確或不完整的回答時,教師難以對幼兒的錯誤答案進行追問,更不能引發(fā)幼兒的主動質(zhì)疑,這說明教師雖然有追問的意識,但追問的技巧還不成熟,很多的追問只是表面形式而已。
在實際的科學教學活動中,候答對學生與老師都相當重要。教師等待幼兒回答問題的時間普遍較短,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課堂上失去控制或時間不夠而必須上完課的情況下,教師只能給學生較短的等待時間;另外,問題的難度可能也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們要重新審視提問的出發(fā)點。教師應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滲透有目的、有層次、有生成的提問,培養(yǎng)幼兒的專注力、投入情緒和持續(xù)的參與興趣,營造自主、好問、善思、巧為的科學探究習慣。其次,教師應根據(jù)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對所提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價值判斷。作為大班幼兒教師,因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幼兒的學習基礎和具體的教學情境,來調(diào)整課堂提問的適宜數(shù)量。
1.把握時機
在整個科學教學活動中,只有在最佳時機發(fā)問效果才是最好的。最佳發(fā)問時機則需要教師掌握以下幾點:善于捕捉、準于把握、巧遇引發(fā)以及善于創(chuàng)設。在恰當?shù)臅r機沒有提出問題,或者在不合時宜是提出問題,都會給教學帶來損失。
2.循序漸進地提問
教師在發(fā)問的內(nèi)容難度上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明晰、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情境,把起始較為容易的問題推向一定的高度或深度,來挑戰(zhàn)幼兒的思維。
3.提問應靈活多變,注意多樣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提問也便如此。教師的提問類型、提問數(shù)量、提問反饋和思維水平等都應注意靈活多變、豐富多樣。教師也可以靈活地運用各種各樣的提問方式,使提問豐富多樣,從而激起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對應答方式的優(yōu)化主要側重于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的回答,善于接納幼兒的不同答案,對幼兒的回答進行積極有效的回應。在回應幼兒正確的回答時,教師應少用簡單肯定的話語,更多地針對不同幼兒進行具體評價;教師要善于追問,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正確地判斷幼兒正確的回答屬于偶然還是必然,從而進一步引導幼兒詳細闡述。
國外有學者認為,一般而言,在幼兒科學活動中,較長的等待時間比較短的等待時間更可取,這更利于學生的學習。不過,教師應該更具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和調(diào)節(jié)。教師需要提問的時候,可以面向所有幼兒提問,并適當延長等待時間,讓每個幼兒都有時間來充分思考教師所提的問題,避免某些性格內(nèi)向、不善于言語表達的幼兒有其他想法。
提問,可以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欲望。提問還可以為幼兒發(fā)現(xiàn)探索中的疑難、解決探索中的困惑提供橋梁和階梯。[2]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抽象的科學教育中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教師應始終要把幼兒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符合本班幼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