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上古時期文獻的考察,厘清疑問代詞“曷”的產(chǎn)生年代,以及與疑問代詞“何”在語音和用法上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進而理順“曷”由表示原因目的的疑問代詞虛化為反問句標記詞的演變軌跡。
關鍵詞:曷 何 演變 虛化
關于“曷”的產(chǎn)生年代,我們沒有辦法具體判定,但可以確定在上古時期的《尚書》《詩經(jīng)》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上古文獻中“曷”還可以寫作“害”,關于“曷”和“害”兩字記錄的是一個詞的說法,很多前人時賢都對此進行過說明。我們把疑問代詞“曷”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是想弄清楚疑問代詞“曷”與疑問代詞“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以及疑問代詞“曷”的虛化軌跡。
一、上古時期疑問代詞“曷”與“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首先,在產(chǎn)生年代上很接近。關于“何”的產(chǎn)生時間,向熹(1993)認為“商代卜辭和西周金文都沒有疑問代詞。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系統(tǒng)是東周以后產(chǎn)生的”,并認為疑問代詞“何”“不見于商代卜辭和西周金文?!对姟贰稌芳捌渌惹氐浼袕V泛使用”。而疑問代詞“曷”,“《詩》《書》《公羊傳》常見”。楊伯峻、何樂士(1992)認為“疑問代詞‘何字在古文獻中,最早見于《尚書》《詩經(jīng)》,可以說西周初就用它,以后更常用”。根據(jù)我們的考察,“何”“曷”作為疑問代詞的產(chǎn)生年代沒有辦法具體判定,但至少它們在《尚書》《詩經(jīng)》等西周文獻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且廣泛使用,在用法上也互補。
其次,它們的上古音很接近?!昂巍睘橄荒父璨浚瓣隆睘橄荒冈虏?,聲母相同,歌部和月部存在著對轉關系,歌部為[ai],月部為[at],元音相同而且韻尾的發(fā)音部位也相同,韻尾為舌面元音[-i]的韻部和韻尾為舌尖音的[-t]的韻部相對應,因此它們在發(fā)音上應該很接近。除此之外,古傳著或是訓詁書里解釋字義時,“曷”和“何”常常用來互訓,如《說文·日部》:“曷,何也?!薄稄V雅·釋詁》:“曷,何也?!笨梢?,它們不僅在語音上相近,在用法上也有相近之處。
從疑問代詞“曷”“何”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尚書》《詩經(jīng)》中疑問代詞“何”和“曷”都算是高頻疑問代詞,在功能和語義上互補,“曷”主要用來標記反問句,“何”主要用來詢問。具體情況是,《尚書》中“曷”共出現(xiàn)13次,其中1例用來詢問時間,譯為“什么時候”,1例是詢問事物的,1例用來詢問原因,譯為“為什么”,其余10例全部用在反問句中,作為反問句的標記詞。它在反問句中的用例比“何”多,用法比“何”豐富,既可以用來作賓語,也可以用作狀語。而“何”在《尚書》中共出現(xiàn)6例,主要用來詢問事物?!对娊?jīng)》中疑問代詞“何”在用例上明顯高于“曷”,其中“何”單獨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的用例就增加至36例,當然也包括“如何”“如之何”等復音節(jié)的形式。句法結構上,疑問代詞“何”“曷”無論是用在詢問句中還是用在反問句中,句尾一般都沒有語氣詞與之呼應。在詢問功能上,“何”強于“曷”,“曷”主要用來詢問時間,而“何”則可以用在詢問句中代替所有需要指代的內(nèi)容。此后,疑問代詞“何”無論是在用法上還是在使用頻率上都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曷”受到其指代內(nèi)容的限制,不斷失去其疑問代詞的優(yōu)勢,漸次趨減,僅在一些錄用早期典籍的文獻中出現(xiàn),在實際的口語中已經(jīng)消失,可以說“曷”作為反問句中的標記詞在語言中消失較早。這其中與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疑問代詞(周初未見到的)有關,也與由“何”構成的復合式疑問代詞的大量出現(xiàn)有關,使得“何”成為當時使用最頻繁、生命力最強的一個疑問代詞。
二、疑問代詞“曷”的詢問用法
(一)指代時間
疑問代詞“何”和“曷”都可以用在詢問句中指代時間,從它們在西周文獻中的使用頻率上看,“曷”的用例要遠遠高于“何”,且主要用來詢問未來的時間。在《詩經(jīng)》中,疑問代詞“曷”和“何”的后面可以附加時間名詞,構成偏正式結構來詢問時間,在句中作名詞的定語,構成“何時”“何日”“曷月”等。上古中期,用來代時間的疑問代詞發(fā)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見于上古前期的時間疑問代詞‘曷(害)‘何趨于消失”,貝羅貝(2000)對中期《左傳》等八種文獻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何用作時間疑問代詞未見一例,‘曷(害)也僅四例,其中兩例見于《詩經(jīng)》和《尚書》的引文,另外兩例見于《左傳》和《荀子》?!钡搅撕笃诘摹妒酚洝泛汀墩摵狻分校吧瞎胖衅谂家姷臅r間疑問代詞‘曷(害)一例未見,《詩經(jīng)》中常見的‘曷在《毛傳》和《鄭箋》里絕大多數(shù)被注解或對譯為‘何‘何時?!庇纱丝梢?,到了后期,疑問代詞“何”和“曷”代時間的功能已經(jīng)漸漸在系統(tǒng)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何”構成的復合式偏正短語“何時”等來承擔代時間的功能。
1.作定語
(1)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jīng)·小雅·隰?!罚?/p>
(2)綢繆柬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詩經(jīng)·唐風·綢繆》)
(3)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揚之水,不流柬楚。(《詩經(jīng)·王風·揚之水》)
2.作狀語
(4)相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云能榖?(《詩經(jīng)·小雅·四月》)
(5)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
(6)后人見趙孟,趙孟曰:“吾子其曷歸?”(《左傳·昭公元年》)
疑問代詞“何”和“曷”用在詢問句中代指時間,為什么會出現(xiàn)“曷”最后被由“何”構成的偏正短語取代的情況呢?在古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基本詞匯很多,如“時、年、歲、月、日、夕”等,這些詞與“何”組合在一起既符合漢語詞匯雙音化的趨勢,又符合語言的回答習慣。
(二)指代原因目的
疑問代詞“何”和“曷”用在詢問句中指代原因和目的的用例很早便產(chǎn)生了,在早期的《尚書》和《詩經(jīng)》中都有出現(xiàn),且主要作狀語。
(7)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詩經(jīng)·小雅·菀柳》)
(8)越予小子考翼不可證,王害不違卜?(《尚書·大誥》)
(9)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詩經(jīng)·唐風·有杕之杜》
(10)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荀子·法行》)
(11)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荀子·性惡》)
“何”“曷”還可以與介詞搭配,在詢問句中指代原因目的。其中“何”可以與“以”“為”相連,而“曷”只能與“為”相連?!昂我浴薄昂螢椤薄瓣聻椤焙竺娼又^語動詞來指代原因目的,其中的“為”“以”該怎樣解釋,學者們的分歧還是很大的。我們認為“何以”“何為”“曷為”后面一般接謂詞性短語,所以,此時的“何為”“何以”只是位置上的相鄰,在句法功能上有其不同的用法,句中的“為”“以”解釋為介詞更合理,“何”“曷”是介詞“以”“為”的前置賓語,整個介賓結構作狀語。中期疑問代詞“何以”“何為”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作狀語,為疑問代詞的虛化提供了句法條件。
(12)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13)是助王養(yǎng)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
(14)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p>
(15)且許字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16)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
(17)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三》)
(18)今年豐廡未有報,鼎曷為出哉?(《史記·孝武本紀》)
“何以”“何為”指代原因除了作狀語,還可以作謂語,或獨立成句。
(19)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墨子·天志上》)
(20)君無咫尺之地,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戰(zhàn)國策·楚策一》)
(21)文王伐崇,至鳳黃虛,襪系解,因自結。太公望曰:“何為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22)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獻中“何以”“何為”“曷為”都可以用在詢問句中指代原因目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呢?王海棻(1982)曾對《公羊傳》中的“曷為”和“何以”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在意義上,在與其他成分的結構關系上,在使用范圍上也還有細微的差別。第一,‘何以在詢問原因的意義之外,有時還帶有‘憑借什么的意味,而‘曷為則無這層意思。第二,‘何以常出現(xiàn)在‘此……動的句式中,‘曷為則不在這種句式中出現(xiàn)?!聻楹笾桓鷦釉~,而‘何以后則跟形容詞、名詞、數(shù)詞或動詞。在‘有‘無之前,也用‘何以而不用‘曷為。第三,‘何以后的動詞大多是‘書‘稱‘言‘名等,表明‘何以多是針對《春秋》措辭提出詢問的?!聻楹蟪浴Q等動詞外,也常跟一般動詞,這表明它除了對《春秋》提問外,還常對一般事情的原因提問?!蓖ㄟ^對語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何以”在詢問原因的同時,還隱含著說話人對問話人的某些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還往往表現(xiàn)為上對下的不滿,如:例(12)、(13)、(19)、(22);而下對上提問的時候一般只會選擇“何為”“曷為”形式,如:例(14)、(15)、(16)、(17)、(18)、(21)。此外,“何以”“何為”可以單獨成句,如:例(21)、(22),而“曷為”則不單獨成句,不能作謂語?!瓣聻椤焙笾桓鷦釉~,而“何以”“何為”除了可以接動詞,還可以跟形容詞等,如:例(15)。
三、疑問代詞“曷”代原因目的的虛化軌跡
疑問代詞“何”與“曷”在發(fā)展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發(fā)展演變軌跡。“何”字的詢問用法最廣,多用來問事物,表示“何物”“何事”,可以表示任何名詞,指代具體有形的事物和抽象無形的事物;用來指代原因目的時,可以單獨作狀語,也可以作介詞“用”“以”的賓語;用來問處所,此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中。除此之外,“何”也可以用來標記反問句,但是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每一種“何”的詢問用法都有不同的、虛化為反問句標記詞的軌跡。而“曷”的詢問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問時間,“曷”字絕大多數(shù)的用法是表示“何時”,并且一律指的是未來時間;二是問原因,并在指代原因的基礎之上虛化出標記反問句的用法。我們要研究的正是后一種“曷”的虛化軌跡。一個詞語是否發(fā)生虛化,與該詞語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密切相關,談到疑問代詞“曷”的虛化,我們不得不將它放到文獻中進行考察。
疑問代詞“曷”放在謂語動詞前面,構成“曷+VP”格式,用在肯定式的詢問句中作狀語。例如:
(23)在昔上,帝割(曷)申勸
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尚書·周書·君爽》)
(24)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詩經(jīng)·唐風·有杖之杜》
(25)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荀子·法行》)
(26)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荀子·性惡》)
例(23)~(26)是含有“曷”的肯定式問句,是對原因進行提問的典型詢問句,句中“VP”所陳述的內(nèi)容對說話人來講,是未知信息,因此要對這個未知信息進行提問。
(27)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曷)不違卜?(《尚書·周書·大誥》)
(28)爾曷不夾介義我周王,享天之命?(《尚書·周書·多方》)
(29)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尚書·周書·多方》)
(30)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尚書·盤庚上》)
例(27)~(30)中的疑問代詞與否定詞“不”“弗”樞連,構成“曷不”“曷弗”形式,后接“VP”,可以譯為“為什么不”,句子既可以按照詢問句來解釋,也可以按照反問句來解釋,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說話人對“VP”所陳述的內(nèi)容信息存疑程度高低的認識,這種存疑程度的高低與句中“VP”的陳述內(nèi)容息息相關。如果“VP”陳述的內(nèi)容是說話人尚不清楚的未知信息,那么該句就應該是詢問句,此時的疑問程度是最高的,如例(23);如果“VP”陳述的內(nèi)容是個常理,或者是符合一般人慣常行為規(guī)范的,對這個事實再提問就會顯得多余,因此要先對這個常理進行否定,這是這類句子主要以否定形式出現(xiàn)的原因。這類句子中說話人往往是為了滿足某些言語交際的需要,通過否定這個常理以達到進一步肯定的目的,這個時候句子的意義就需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如:例(27)~(30)。此時的疑問程度就會降低,主觀上想要表達的程度就會增強,因此這類問句是介于詢問句和反問句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曷”在《尚書》中作狀語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一般放在主語的后面,句子中疑問代詞“曷”與否定詞連接時,疑問代詞“曷”在句中可譯為“為什么”,但是“譯為‘怎‘怎么似乎更自然。這些表反問的‘曷也是源自問原因的‘曷(害)”。
(31)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尚書·周書·大誥》)
(32)肆予曷敢不越卯敉寧王大命?(《尚書·周書·大誥》)
當這種主觀態(tài)度越來越強,并與表示“有勇氣、有膽量做某種事情”的能愿動詞“敢”結合時,句子進一步虛化,要譯為“怎么敢……”,如例(31)、(32)。因為“語言的范疇是非離散的,邊界是模糊的,語言成分不是絕對地屬于或不屬于某個范疇,而是在屬于某個范疇的典型性程度上形成一個連續(xù)體?!币蓡柎~“曷”通過在不同句法結構中的運用,使它完成了從在詢問句中指代原因目的到成為反問句標記詞的虛化。如果說話人認為“VP”所陳述的這個已知信息是個違背常理的信息,那么說話人需要對它進行否定以達到肯定常理信息的目的時,可以借助于能表達主觀態(tài)度的能愿動詞來實現(xiàn)。
(33)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嗚呼!曷其奈何弗敬?(《尚書·周書·召誥》)
(34)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終?(《尚書·周書·大誥》)
從現(xiàn)有文獻我們看到,疑問代詞“曷”在《尚書》中就完成了從疑問代詞向反問句標記詞的轉化。從用法上看,無論是用來指代原因目的,還是用來標記反問句都很適用,因此“曷”的演變鏈是可以向前延伸的。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曷”在更早的文獻中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但從之后文獻資料看,像極了后期功能強大的疑問代詞“何”,只是因為某種我們暫時沒有辦法證明的原因消失了。此后疑問代詞“何”迅速發(fā)展,甚至完全代替了疑問代詞“曷”的用法。
四、結語
縱觀前文,我們就疑問代詞“曷”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簡單描述,從一部文獻去證明一個詞的虛化,著實讓人覺得很牽強,難以服眾。戴慶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漢語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距今僅有3000余年,但漢語的歷史遠不止3000多年,那么,在這之前漢語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面貌?恐怕很難做出準確考證?!薄瓣隆钡难葑冩湋摽梢韵蚯把由斓模豢上覀儧]有文獻可以證明,而只能通過現(xiàn)有文獻對其演變做簡單的描述。
作者簡介:李美妍,女,吉林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