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的體制化進程明顯加快。它主要表現在:中國當代史研究中通史編撰成果的不斷涌現、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的深入探討、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學科專業(yè)設置和研究機構設立等工作的推進等。目前,關于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的展望包括:加強學科理論問題研究、深化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加大史學評論力度。通過考察和述評,目的是深化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問題的研究,不斷夯實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學理性基礎。
[關鍵詞]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體制化;理論問題;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8)01-0092-05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中國當代史的研究歷程已經有30多年。對中國當代史研究歷程進行學術史的回顧和考察,總結其中的經驗,構成了中國當代史研究及其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史學界常有關于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理論問題研究的成果涌現[1],本文擬從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的體制化角度進行梳理和考察,并對其學科體制化建設的未來趨向提出展望。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包括3個部分的內容:一是中國當代史學科的“主體部分”,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歷程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和梳理,從中找出歷史發(fā)展的經驗和規(guī)律,發(fā)揮“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二是中國當代史學科的“輔助部分”,即中國當代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中國當代史學科的文獻學與史料學、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史學史;三是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其他部分”,即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專業(yè)設置、研究機構等諸多問題。筆者擬從這3個方面進行學術史的考察和闡述,旨在不斷深入推進中國當代史研究以及完善其學科研究體系建設。
一、中國當代史學科的“主體部分”研究進展
為了深入研究和考察正在行進的中國當代史系統(tǒng),不僅需要中國當代史學的通史編撰,還需要各類專門史和專題史等的研究作為補充,以深化對國史的研究。但為了集中闡述近10年來學界關于中國當代史學科“主體部分”研究的進展,本文只對國史通史編撰的情況作一簡介。
一般來說,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或者中國當代史)開展研究的源頭,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成果主要包括: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河北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三年級師生集體編寫);另外,南開大學歷史系編寫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分院歷史研究所與天津部分高等院校教師編寫和發(fā)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講授提綱(初稿)》等。但由于受當時多種條件因素的影響,這些著述帶有明顯的歷史痕跡。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科學總結,為開展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論指導。從那時至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史編撰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近10年來,關于國史學通史編撰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何沁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齊鵬飛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張靜如總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展史》(青島出版社2009年版);鄭謙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及當代中國研究所組編的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版)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學界還對改革開放以來國史通史編撰的得失進行了學術史的考察和總結,以推動國史通史編撰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國史學科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揚州大學2010屆研究生趙艷的畢業(yè)碩士論文《論改革開放以來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史研究》等。筆者認為,史學界加大對中國當代史的通史編撰成果的評析力度,不僅可以進一步促進國史通史編撰水平的提升,也是深入探析國史研究的治史理念、研究范式和學術旨趣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當代史學科的“輔助部分”研究進展
關于中國當代史學科的“輔助部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部分;二是中國當代史文獻學與史料學部分;三是中國當代史學史部分。
(一)中國當代史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中國當代史學科屬于一門歷史學科,對它的研究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在20世紀80年代,盡管在史學界對史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有不少成果涌現,但至今中國當代史學界還缺少自覺運用史學理論和方法指導國史研究的認知意識。這種情況不利于中國當代史研究及其學科建設的深入推進。不過,近年來,史學界關于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方面已有一定的進展,這個領域的代表性專著主要有宋月紅和王愛云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版)一書。該書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了國史研究的學術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范疇和方法,為國史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關于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可以細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探討,第一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第二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長期以來沿用斯大林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概括,認為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階級和國家、社會革命、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近年來,史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有了新認知。張世飛認為,國史史學理論包括國史理論和國史學理論;國史理論是考察國史發(fā)展過程的理論,主要包括國史主線及其分期、國史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評價等內容;而國史學理論是反思國史學自身的理論,包括國史學的性質與特點、研究內容、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等問題[2]。
(二)中國當代史學科的文獻學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學界關于中國當代史的文獻學研究主要是從兩個方面推進的。
一方面,編輯出版了黨和國家的重要檔案文獻。比如,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1949~1966年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重要文獻選編》等;由黨和國家領導機構編輯出版的文獻匯編或選編,比如《人民代表大會文獻選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等;由黨政部門和檔案部門編輯出版的專題性資料選編,如《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等;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輯出版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選集、文集、文選、文稿等以及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年譜、回憶錄、口述史等。
另一個方面,對中國當代史文獻學或史料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開展積極的探討和研究。張注洪指出,什么是文獻史料學?一般地說,是指搜集、整理、考證和利用文獻史料的理論和方法。當代中國史文獻史料學也就是研究有關文獻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證、利用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是為當代史研究服務的,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自成體系。這將有助于豐富當代中國史文獻學、史料學乃至完善當代史學研究的學科建設,不斷推動當代中國史學科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3]。
(三)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史學史
長期以來,史學界重視對中國當代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以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歷史經驗等方面的探討和研究,而對中國當代史研究本身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研究成果特別是對其中影響重大的史家及史學著述等的研究有待加強。筆者認為,關于中國當代史學史研究及其學科體系建設,首先是要開展對其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諸如學科定位、研究特點、研究對象和內容、歷史分期、研究體系以及與其他同源學科的關系等。比如,白壽彝先生關于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的闡釋就比較有啟發(fā)性。他明確指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史學史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其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包括“中國史學史本身的發(fā)展,中國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跟其他學科的關系,中國史學在發(fā)展中所反映的時代特點,以及中國史學的各種成果在社會上的影響” [4]。這對于中國當代史學史的研究同樣也是適用的。
據此,結合中國當代史學研究的特點和定位,筆者認為,中國當代史學史的研究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發(fā)展的全過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史學思潮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對中國當代史學發(fā)展的影響;中國當代史學方面的著述、文獻對國史學發(fā)展的作用;從歷史哲學、歷史編纂學、史學方法論等的角度,深入地闡明中國當代史學著述中各類觀點的思想淵源、哲學歸屬及其影響,闡明國史學著述的體裁、體例、編纂過程的變化與發(fā)展;注重史家和史著的理論和方法的評析等。另外,還要注意評析國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成果。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金春明主編的《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三、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其他部分”研究進展
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當代史學科專業(yè)的初步設置以及一批中國當代史研究機構的設立。其中,目前就中國當代史學科專業(yè)設置的總體情況而言,一方面都是自設專業(yè)或者掛靠在中共黨史專業(yè)或者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下面成為一個研究方向,還沒有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史學學科專業(yè);另一方面,這門學科與歷史學門類的其他學科相比,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還是專業(yè)教材的出版等方面,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大投入,以不斷推動中國當代史學科專業(yè)的順利發(fā)展。
(一)中國當代史學科專業(yè)的設置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內容已納入基礎教育的歷史課程中和高等教育的部分專業(yè)中。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于2001年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設置了中國當代史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授權點。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于2004年設立了當代中國史專業(yè),其他許多高校也在中國近現代史或中共黨史學科下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方向等,并培養(yǎng)專門研究人才。諸如,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專業(yè)研究生的課程中就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研究”,研究的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發(f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外交等決策和事件等。
(二)中國當代史研究機構的設立
1990年,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了專門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纂、研究和出版的當代中國研究所。隨后該所又創(chuàng)辦設立了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支分工明確、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層次較高的專業(yè)國史學研究隊伍。另外,全國不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有從事當代史研究的專門機構,許多高校也設立了以“當代中國”冠名的研究機構或研究中心,一批不同學科的高校教師從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還創(chuàng)辦了專業(yè)期刊《當代中國史研究》,是發(fā)表中國當代史研究論文的專門性刊物。
四、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研究的未來展望
關于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研究的展望,不僅包括進一步加強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理論問題的深入探討,諸如涉及到學科定位、研究特點、研究對象和內容、歷史分期、研究體系以及其與其他同源學科的關系等內容;也包括中國當代史學研究領域和視野的進一步拓展,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深化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等;還包括要積極開展中國當代史學評論(或史學批評)的研究。
(一)加強中國當代史學科體系建設
加強中國當代史的學科理論體系建設,不僅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內容,還要進一步深化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理論問題的研究。有研究者指出,中國當代史學科理論問題體系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1)編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意義;(2)當代人能不能寫當代史的問題;(3)研究、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指導思想;(4)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5)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中共黨史的聯系和區(qū)別;(6)怎樣認識和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特點;(7)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歷史分期問題” [5]。此外,筆者認為,關于當代中國史學科研究體系的內容主要應該包括中國當代史學概論、中國當代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中國當代史學的研究方法、中國當代史學史、中國當代史文獻學和史料學、中國當代史編撰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主體等諸方面。
比如,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分期問題,學界就存在著分歧。所謂歷史分期,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依據,把事物的歷史進程具體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或時期,進行深入地考察和研究,探求其中的歷史經驗和客觀規(guī)律。具體到中國當代史的研究而言,對它的歷史分期問題探討也是一項重要課題。不過,筆者以為,對其歷史分期問題的探討,大概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要注意區(qū)別社會主義時期中共黨史與中國當代史分期的不同;二是如何劃分中國當代史的分期。
(二)深化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
作為中國當代史學的一門專門史以及中國社會史研究組成部分的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史學界盡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諸如,在中國當代社會史的通史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有張靜如主編的《中國當代社會史(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朱漢國主編的《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社會生活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李文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版)等。
但就整體的研究而言,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進展比較緩慢。一方面,學界對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內容和側重點就存在著分歧,諸如,張靜如指出,“社會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歷史學中層次最高部分,立于各類專史之上?!盵6]朱漢國認為,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內容的著重點應該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構成、社會建設和社會變遷。因此,應以剖析社會結構為基礎,以論述社會建設為核心,以揭示當代社會變遷及其規(guī)律為目標[7]。另一方面,學界對中國當代史學科理論問題的研究和探討還有待進一步深入,諸如,關于研究內容、理論和方法以及歷史分期等問題的闡釋。
總的來看,中國當代社會史是相對比較復雜的領域,不僅因為它是正在行進的歷史,而且也并沒有太多可供借鑒的理論范式。并且,在當代社會史的研究中,不僅需要深刻揭示中國當代社會變遷過程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具體地展現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三)加強中國當代史學評論研究
史學評論是歷史學內部諸學科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分支學科。一般來說,史學評論主要是以史學研究實踐及其成果為主要研究對象,能夠對史學研究及其發(fā)展起著調節(jié)、規(guī)范和指引的重要作用。從研究的對象來說,史學評論所關注的對象是史學,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主要是史學家對自身的史學研究活動及其成果的研究。所以,史學評論也屬于歷史學中的一門反思學科。
具體到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建設方面,仍然要不斷加大史學評論的力度或者說是國史研究的反思力度,目前有研究者已對此做出了一定的積極回應。一是對于設置一門獨立的中國當代史學科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有研究者就明確指出:“國史學科建設當然需要國史工作者的艱苦開拓,同時也需要在學科、專業(yè)設置上得到正式認定,以推進國史學科的獨立發(fā)展,為繁榮中國歷史科學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8]二是對于如何深化中國當代史學科理論問題研究,不僅需要研究者踴躍參與研究和探討,也需要學術期刊的有力配合,不斷及時刊發(fā)和傳播史學界關于這方面問題的研究成果和資料信息。這對深化中國當代史研究及加強其學科建設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三是選擇國史研究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學家及其研究成果進行個案評析,是深入認識和把握中國當代史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效途徑,但至今這方面研究的進展還是比較緩慢。因此,加強這方面問題的研究,是深化中國當代史研究以及完善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問題研究的梳理和考察,我們可以從中深刻地體察到學界關于國史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研究的進展及其不足。此外,還要關注中國當代史學研究隊伍建設的問題。因為,若沒有一支訓練有素和深厚理論素養(yǎng)的研究隊伍,深化中國當代史學問題研究以及加強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的任務就無法得到落實??傊P于中國當代史學科體制化的建設,不僅需要當代史學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也要注意吸取歷史學科的其他同源學科建設的有益成果,深化中國當代史學科體系的建設。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史學科,怎樣建設這個學科,學科的各種資源如何整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科如何在中國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制度中謀求發(fā)展等問題,國史學界尚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有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同時,又注意分析和探討國史學科自身的前途和命運,才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這一學科走向成熟 [9]。
[參考文獻]
[1]朱佳木.當代中國史理論問題十二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張世飛.關于國史學理論的若干思考[J].求索,2007(5).
[3]張注洪.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文獻史料問題[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5).
[4]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9.
[5]程中原.信史立國:當代中國史研究縱橫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16~117.
[6]張靜如.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黨史研究[J].歷史研究,1991(1).
[7]朱漢國.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J].史學集刊,2012(5).
[8]張星星.新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發(fā)展和成熟[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3).
[9]吳敏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1).
[作者簡介]汪兵(198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農業(yè)大學經濟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當代史。
[責任編輯 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