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洳鏑 劉亞娟
摘要:翻譯是一種將相對陌生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表達方式的過程?!胺敝附徽務Z言轉換即句對句轉換,“譯”指對單向陳述的語言轉換即說者只說不問,聽者只聽不答?!爸覍崱痹瓌t是在尊重忠實原作藝術風格基礎上注重原文文本功能,忠實地將原作語言內(nèi)容及文體信息傳達給讀者。
關鍵詞:語言信息轉換;翻譯標準;忠實原則;文本功能;文體
一、“忠實”為何?
翻譯標準甚關鍵,猶如衡量譯文質量的標尺。譯者像帶鐐銬的舞者,應在正確翻譯原則指導下實踐以便交出的譯品經(jīng)得起考證推敲。翻譯“忠實”為第一準則,若不“忠實”,即使譯文在美在達,也不能傳其意,正如嚴復所言“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若“信”不達標,原文正確旨意定會遭曲解,阻礙正常交際。
二、何為“忠實”?
“忠實”原則指在尊重忠實原作藝術風格基礎上,忠實表達原文的思想感情,忠實地將原作語言內(nèi)容傳達給讀者。林語堂于《論翻譯》歸納翻譯標準有三,第一為忠實,第二為通順,第三為美。忠實是“信”,包括譯者對原文方面的問題;譯者對譯文方面的問題;翻譯與藝術的問題。林語堂認為“忠實”不但須求達意,并須以傳神為目的,指出忠實絕對化的標準不可能實現(xiàn)。凡文字有聲音之美,有意義之美,有傳神之美,有文氣文體形式之美,譯者或顧及義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體,絕不能把文義、文神、文氣、文體及聲音之美替“雅”并提出四義:第一強調非字譯?!白g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譯者所應忠實是原文零字所組成語意。”“字義并非固定分立而是連貫不可分裂?!钡诙殏魃瘛!白g者不但須求達意并且須以傳神為目的。”第三為非絕對?!白g者所能謀達到之忠實,即比較忠實之謂非絕對忠實之謂?!蹦芜_認為,翻譯的實質即用最自然貼切的語言來等效傳達原語信息;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翻譯絕不求文字表面上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功能忠實性認為原文和譯文應具備相似甚至相同的文本功能。這一點與英國紐馬克提出的語言的六種功能相對應:(1)表情功能,傳達處原作作者的感情思想與內(nèi)涵;(2)信息功能,真實準確描述語言所體現(xiàn)的客觀現(xiàn)狀;(3)祈使功能,促使讀者讀后去思考并采取實際行動,做出原文文本所期待作者給出的反映;(4)美感功能,愉悅身心;(5)應酬功能,反映出交際者的接觸性與關系性;(6)原語言功能,語言自身的解釋功能。在翻譯文本時,譯者應弄清原文文本的功能,忠實地將其表現(xiàn)在譯文里,盡量做到目的語讀者閱讀時能大致相同于原語讀者。
三、如何“忠實”?
談到此,筆者認為最關鍵即為“文體忠實性”,換言之,依據(jù)文體風格來決定“忠實”,如筆者在翻譯實踐中常常慣用四字成語來顯示中式語言中的獨到之處,但此做法常常適用于正式的公告文體,具體而言,In a sense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是要將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公之于眾。不同文體對忠實性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忠實性對科技文體而言,更強調譯文的準確性,這類文本對忠實要求就比其他文體文本高,如The screen is viewed through a window led into the column.此處若翻譯為“在柱子上開了窗戶”,那么未免會讓人貽笑大方,而且還會百思不得其解甚是困惑,window和column兩詞均為科技用語,和顯微鏡有關,譯文為“在鏡筒前開了窗洞,通過它可以看到熒光屏”,這樣頗為妥當,也達到了忠實的原則。關于文學類文本,忠實性原則要求譯文在關注原文意義的準確再現(xiàn)基礎上,還要體現(xiàn)出原文風格,其中包括韻律修辭,造句選詞等,這點較難,如The snow falls on every wood and field and no crevice is forgotten;by the river and pond,on the hill and in the valley.考慮文本特殊性,譯如下:雪,四處飄零,散在書上的雪花,撒在田野里,撒在河邊,湖畔,山上和谷底—沒有一條巖峰墻隙里不飄滿雪花。此譯文妙在二處,一為“撒”字的使用,惟妙惟肖,二為最后一句的夸張修辭,讓讀者身臨其境并突出原文中“大雪”。
四、總結
作為譯者須強調忠實,卻因文化習俗等種種差異難以在英譯漢中做到形式內(nèi)容完全統(tǒng)一,因此必須根據(jù)不同文本文體,聯(lián)系整篇文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旨和風格,翻譯實踐要如杜甫那般“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那般“兩句三年得”,更需嚴復“一名之立,旬月躑躅”,保存原作風姿基礎上忠實且傳神,縱有腳鐐束縛,也能輕盈起舞,翩翩不息。
參考文獻:
[1]林語堂.翻譯論[M].上海:光華書局,1937.
[2]尤金奈達.奈達論翻譯[M].譚載喜編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3]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譚載喜.奈達論翻譯[J].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5]張保紅.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魏洳鏑 華北理工大學;劉亞娟 吉林省農(nóng)安縣哈拉海鎮(zhèn)柴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