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勝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也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提升綜合水平等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本文將結合教學實際,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問學”的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語文是整個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對于學生學習漢字、閱讀和表達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啟蒙和未來發(fā)展也至關重要。其中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其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和發(fā)展。
一、巧用提問,引導學生大量閱讀
新課標指出:“九年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边@對學生的閱讀量做了科學的計劃,也為學生的閱讀制定了基本的目標。所以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通過設置難易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有效提高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等。
比如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本能力,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就應當選擇有一定的文學性和難度的作品,如冰心的《藍花》、《青鳥飛過》,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等,這些作品有一定的文學性,主要是文字內容,而且還有一定的思想啟迪性,適合中段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應當設置一定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如“《羚羊木雕》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各位同學是否也有一座‘羚羊木雕?”這樣就將閱讀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了結合,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想,從內心深處去接受閱讀,并在閱讀中感悟情誼。
二、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問題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是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不斷質疑,才能夠不迷信權威,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開動腦筋,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習慣,并交給他們正確的設疑、解疑方法。
比如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就有科學知識,老師提問:“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從高處同時拋下,會同時落地嗎?”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有的學生認為會同時落地,有的則持不同意見,然后學生會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問自己問題,也會向老師提問。這樣學生的問題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并且有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拿小鐵球做試驗,照著書本的知識去實踐和驗證,這樣就掌握了將閱讀與實踐結合的技巧,這些都是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
三、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思維
小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想象的奇跡。這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科學可行的條件,將他們的想象力轉變?yōu)橐环N創(chuàng)新思維,加深學生的體驗感,讓他們學會在閱讀中將純文字的內容聯(lián)想成畫面、生活等不同的情景,從而更加簡高效地閱讀和學習。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6課是《天安門廣場》,很多學生沒有到過天安門廣場,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有多壯觀、現(xiàn)在是什么樣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所不了解的,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問學”模式來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一個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和了解。老師提問學生:“誰到過天安門廣場?”這時有的學生回答到過,那么天安門廣場是怎樣的,然后讓去過的學生試著講述相關的情景,最后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字中想象天安門廣場的情景,這樣老師起到了主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情境,而學生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去聯(lián)想天安門廣場的相關情況,讓學生把閱讀與思維的培養(yǎng)等進行有機結合,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四、運用問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它絕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知識,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每一個生字、發(fā)音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課本還是課外讀物,都是描寫生活中的各種內容。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運用問學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將閱讀到的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緊密的結合,將文字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且在生活中學會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yǎng)。
比如在上《爬山虎的腳》時,其中“爬山虎”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學生家里還種有這種植物,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設置一些問題,如“哪位同學見過爬山虎”、“哪位同學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山的”、“誰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長什么樣的”等,這樣就會引起學生想象自己生活中爬山虎的特征,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他們成了學習的主體,而思考的都是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他們會將課本上的內容與生活中的爬山虎進行關聯(lián)。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對于爬山虎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且學會了如何去觀察它,了解它的習性、特征等,并在老師的幫助下,很多學生還掌握了種植爬山虎的技巧,并且可以從閱讀中將它真正變成家里的一種植物,從而提升實踐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和內容,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對于語文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師可以設置更好的問題,發(fā)揮更大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來更創(chuàng)新、主動地學,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促進學生自身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17-19.
[2]時琪.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針對核心素養(yǎng)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