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芬
幼兒泥工教學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是不可忽視的一種手工活動。泥工教學不僅能鍛煉幼兒手指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而且還能促進幼兒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對提高幼兒審美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泥工教學在一般人看來,只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玩具制作和自我娛樂的形式,因而泥工教學往往帶有隨意性缺乏系統(tǒng)性。加之有的教師嫌擺弄泥團弄臟衣物,班級人數(shù)較多等諸多因素。教師要上一節(jié)泥工課,就感到特別的費時費力,通過多年來我對泥工教學活動實踐的不斷探索,找出了一條教師喜教易教,幼兒喜學易學的泥工教學規(guī)律??偨Y出幾點個人的做法:
一、找出規(guī)律,確定訓練技能技巧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事物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那么,在我們的泥工教學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規(guī)律。泥工教學也應易到難,由簡到繁。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首先讓幼兒掌握以下幾種泥工技能技巧。
(1)揉泥。揉泥是基礎,把泥揉軟后,才好團泥、搓泥、壓泥等。
(2)團泥。團泥可讓幼兒做成圓形的物體。如湯圓、皮球等。
(3)搓泥。搓泥可讓幼兒做成條形的物體。如面條、麻花、油條、香腸、胡蘿卜等。
(4)壓泥。壓泥可讓幼兒做成油餅、盤子、餃子等。
(5)粘泥。粘泥可讓幼兒將已做成的各種物體的各部件連接起來,做成完整的物體。
(6)捏泥。捏泥可讓幼兒捏碗邊、鴨嘴、帽緣等。
(7)拉泥。拉泥可讓幼兒拉出各種動物的脖子等。
(8)分泥。分泥可讓幼兒做不倒翁娃娃,把泥分成一大一小兩塊。大塊做身子,小塊做頭。
(9)輔助材料的使用。如火柴棍、羽毛作孔雀的尾巴,用瓶蓋作娃娃的帽子等。
二、讓幼兒掌握記住系列的名稱及基本做法
在泥工教學活動中,要做好一個復雜的形體,就要學會揉、搓、壓、粘、捏、拉、分等幾種基本技能技巧。為了有利于泥工教學,我在教學活動中要求幼兒在掌提好這幾種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一方面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動手操作,另一方面又要求幼兒記住其相應的技能名稱,在教學活動中始終強調幼兒所做的形體要光滑,形象生動。并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如幼兒在做人物像時,讓幼兒觀察人物表情,使幼兒做成了笑、哭、怒等各種表情的人物。
三、引導幼兒選擇不同顏色的泥料
在幼兒掌握泥塑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為了物體本身的需要,引導幼兒選擇不同顏色的泥料,塑造出真實、生動、形象的物體來。如幼兒在做小兔子時可選擇白泥和紅泥,把白泥做免子的身子,紅泥做兔子的眼睛和耳朵,這樣就比一色泥做出的小兔子形象生動得多。
四、引導幼兒制作各種形態(tài)的物體
推陳出新,引導幼兒不斷的提高技能技巧,不斷的創(chuàng)造。教師引導幼兒做一些形態(tài)變化的較為復雜的物體。如學了做小兔,我接著就讓幼兒做一些形態(tài)變化,教幼兒把站立的小兔下肢分開就變成了一只跳躍的小兔子,把兩腿間的幅度分得大一些,就變成了一只跑步的小兔子。再如,在教幼兒做皮球時,還讓幼兒把“皮球”的上下壓個坑兒,在一端的坑兒里插上一根把兒,就變成了一個蘋果。還可把“皮球”的某部分稍搓小一點,卻又變成了一個“鴨梨”如再在“鴨梨”上捏一個尖兒,用泥刀或指尖再劃一條印痕,還能變成一個桃子哩。當幼兒掌握由某一物體變成各種物體形態(tài)一般規(guī)律后,就能舉一反三,捏出其它類似的物體來。引導幼兒觀察和制作物體形態(tài)變化的過程,也是幼兒的技能技巧的鞏固和提高的過程,也是幼兒想象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得到開發(fā)的大好時機。幼兒用自己獨到的目光,靈巧的雙手,為小小的泥塊賦予了新的生命。
五、合理評價,提高幼兒學習興趣
首先,我覺得不同的幼兒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得到不同的評價。對不夠自信的幼兒,在他們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捉住閃光點不斷給予肯定、鼓勵,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和快樂。其次是鼓勵先完成作品的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和找出別人作品中值得學習的地方,然后在活動結束后的適當時候集中評價。而我主要介紹幼兒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引導幼兒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想象和創(chuàng)造,引導幼兒觀察創(chuàng)造強的作品,給予幼兒進步的喜悅,促進幼兒塑造技能的提高和表現(xiàn)水平的飛躍。通過嘗試,每位幼兒對泥工活動都有了新的認識。泥工作品每每展示在大家面前,讓同伴、老師及家長觀賞,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難免要進行一番評價。這就有效地鼓勵和促進幼兒努力去做好,從而大大促進了幼兒動手動腦操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