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的學習關系到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然而文言文較為難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發(fā)展。小學是啟蒙教育階段,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必須講究策略,以趣為先。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教育?趣味性
引言
近年來,文言教育引起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重視,讓小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古詩文,成為新課程改革對廣大師生的要求。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語文教材并不統(tǒng)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表面上各具特色,實際上卻難成體系的教學局面。我現(xiàn)在帶的班級是小學六年級,在過去的五年,學生們接觸的古文最多的是唐詩,宋詞都很少,文言文教學在他們的認知里幾乎是一片空白。然而文言文學習在初高中又是重中之重,這預示著學生進入初中后的語文學習將會難上加難。因此,在小學階段完成文言啟蒙教學,通過小古文教學,讓小學生接觸小古文,愛上小古文,不僅可以給中學的古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緩和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之間的差距矛盾,實現(xiàn)中小學語文學習的無縫銜接。現(xiàn)以小古文課堂教學為例,將自己在文言啟蒙教學中的實踐和反思與各位分享。
一、初識小古文,要有趣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諾曾說:“學習最大的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們在此之前學過大量的白話文,其間偶爾夾雜幾篇唐詩宋詞,但從未遇見過小古文。小古文是“初級版”的文言文,其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卻又寓意深刻。此時的小古文教學可以毫不費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學生初識小古文,教師一定要抓住啟蒙的機會,讓學生對小古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愛上古文學習的大前提。學生只有在學習小古文時體會到愉悅感和趣味,以興趣帶動行為,才能更好地調動自己的經驗,增長自己的智慧,打開文言的大門。
首因效應揭示學生在對待新知識的認知過程中,第一印象是最鮮明、最牢固的,所以我在教學小古文時非常注重第一節(jié)課的選材。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白話文《螳螂捕蟬》一課時,將所有教學任務完成后,額外出示了文言版的《螳螂捕蟬》。學生們在通讀完這篇小古文后表現(xiàn)很驚喜,由于已經學習了白話文版的《螳螂捕蟬》,因此理解這篇小古文的大致意思并不困難。學生們激情澎湃地讀了幾遍后,我順勢出示了小古文《性緩》,這是一篇文言笑話:
一人性緩,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乃曰:“有一事,見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傷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問何事,曰:“火燒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p>
此時學生并沒有覺得毫無頭緒,反而饒有興趣地嘗試去讀,嘗試一點一點地去理解。當學生讀完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此起彼伏的憨笑聲。我知道,他們理解了。至此,通過兩篇簡單易懂的小古文渲染,小古文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深不可測,不再晦澀難懂,而是幽默又不失內涵。這種別開生面的小短文,激起了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
二、再讀小古文,要有律
學生在文言啟蒙階段,白話文的輸入模式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文言文和白話文在表述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生僻字眼,千變萬化的句式結構,學生想要通順地讀出一個完整的古文句子非常困難。另外,標點符號的規(guī)范使用是近代才有的,古代人的文字是沒有標點的,雖然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小古文已有部分標點,但是沒有標點的地方學生難以掌握停頓的節(jié)奏。我認為想要避免這些問題,不讓學生產生這種恐懼心理,最好的辦法就是標準的教師范讀。
馬克斯·范梅南曾說:“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極富模仿能力是每個兒童的天賦?!币虼?,教師的第一遍范讀非常重要。為了保證教師范讀的有效性,學生在聽的時候教師要做出明確要求:首先是字音的標注,尤其是小古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例如:《論語·學而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是通假字,讀“悅”的讀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個“知”的讀音與前面四個不相同,是通假字,讀“智”的讀音。這些讀音都要學生在第一遍聽的時候就明確,否則日后很難糾正過來。其次是句子的停頓之處,也就是學會“斷句”。斷句是理解句子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第一遍通讀時務必要斷好。例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如果沒有教師范讀,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時會讀得非常吃力,更不能理解其意思。正確的斷句會讓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事半功倍。最后,學生認真聽老師標準范讀,通過教師字正腔圓、鏗鏘有力的誦讀,學生會體驗到一種白話文沒有的韻律感,這種韻律感刺激強烈、節(jié)奏明顯,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幫助學生體會小古文的節(jié)奏美,提升對小古文的興趣。
三、理解小古文,要有法
對于文言啟蒙階段的學生來說,讓他們完整地翻譯出小古文的意思是不現(xiàn)實的,教師逐字逐句的解釋也是不合理的,但是翻譯文言句子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么,怎樣教學生們理解小古文呢?在教學中,我會在學生初步理解小古文大意的情況下,劃出幾個較難的句子,讓學生對照給出的注釋,嘗試完整地說出句子的意思。一般較難的字詞課后都會給出注釋,但是這樣的重點句子不宜多,根據(jù)小古文的篇幅,三句左右即可。因為對于文言啟蒙階段的學生來說,與其讓學生望而生畏,不如明確地給出幾個階梯,讓孩子們嘗試跳一跳就能夠得著,既不迷失方向又增添了幾分樂趣。
除了重點句子以外,小古文的其他句子學生只要能通順流暢地說出大意即可,文言文和白話文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強求一字不差。關于重點句子的教學,我會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去翻譯,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后的注釋,充分利用工具書查閱資料,理解有不同的地方就讓大家共同探討,追根溯源,查經據(jù)典,讓個體的理解感受在集體的交流中得到補充和矯正。
因為文言文翻譯是一個很精妙的過程,如果通過教師單純的講授來學習,不僅讓學生失去了對理解過程的享受,而且會讓課堂變得刻板無趣。只有讓學生自己找,自己譯,自己說,自己悟,才能更準確地感受到文言的樂趣,提升文言感知能力。如《刻舟求劍》中的一句:“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其中理解“自”的意思是一個重難點,在小組討論中有學生提出可以根據(jù)“自上而下”這個成語,推理出“自”是“從”的意思。再如《逍遙游》:“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學生根據(jù)之前所學“遷徙”一詞推斷出“徙”是“遷移”的意思。學生根據(jù)平時所學的成語詞語來推斷小古文中字詞的意思,能夠從已知的知識儲備中解答未知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解技能。若是單純的教師講授,就很難培養(yǎng)出學生的這種能力。所以在文言啟蒙階段,教師要注重授之以漁。
四、感知小古文,要有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流傳千年,必有其奧妙之處,這其中的智慧大部分都是通過文言形式流傳下來的。因此,讓學生充分閱讀古人的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小古文,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學感悟小古文部分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理解的道理,然后適時點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進行思考,與自身相結合,將其中的道理應用到自己身上。例如在教學《掩耳盜鈴》時,我讓學生聯(lián)想身邊是否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例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行為習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再例如在教學《學弈》時,我讓學生充分理解兩人學弈時的不同狀態(tài):“一人專心致志”,“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思考我們在日常學習中是否也像第二個人這樣,導致學習同樣的內容,但學習結果卻不一樣的現(xiàn)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類似的小古文,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長》《自相矛盾》及《論語》等,這些小古文所傳達的小哲理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有很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文言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感知小古文時,不能停留在譯文表面,還要帶領學生深入回味古文的道理,將古人的智慧傳達給學生,體味小古文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文言文之所以被稱為“國文”,主要是因為其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同時也是古人智慧的主要載體。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領悟中華文化,小學文言啟蒙教學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義,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找到適合小學階段的文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完成文言啟蒙,對古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