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龍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任務和要求,而高一物理難教難學,已是大家的共識,對于山區(qū)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本文以粵教版必修1“力的分解”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實現(xiàn)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山區(qū)初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過渡。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真實情景;直觀;興趣;過渡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際就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和品格。我們縣地處山區(qū),學生基礎很薄弱,而且新一輪高考模式即將實施,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考試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初中與高中過渡中出現(xiàn)的“臺階”更高更大,物理源于生活,實驗助推過渡,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高一物理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真實情景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能夠主動地學習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物理知識在學習前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能夠找到原型,那么這種直觀的感受能夠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間的距離,增加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新課引入時我們應和初中物理學習特點一樣,盡量涉及自然界和身邊的相關物理現(xiàn)象或問題,讓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規(guī)律最終又能回歸到自然界和身邊,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力的分解”這一節(jié)以三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1.迎客大橋是我們河源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大家注意到?jīng)]有,大橋都有長的引橋,這是為什么呢?
2.演示“重物斷線”:用一根絲線掛著一重物(可以是磚頭),開始時絲線并攏(平行),然后慢慢分開絲線的兩端,使兩絲線的夾角逐漸變大,當大到一定程度時,絲線突然斷裂,重物掉落地上,這是為什么呢?
3.演示“誰是大力士?”:兩個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條水平繩子,一瘦小女生在繩子中間突然用力一拉,便把兩位男生都拉動了。教師:“誰是大力士?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
二、演示實驗,突破難點
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物理,往往感到抽象不容易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具體的物理現(xiàn)象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guī)律,設法降低臺階,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力的分解”這一節(jié),根據(jù)力的實際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是學生的難點,因為很多力的效果無法用肉眼看到,這時我們要設計直觀的演示實驗,放大效果。
演示實驗:氣球撐木板
器材:氣球,木板,細線,鉤碼,彈簧,鐵架臺。
彈簧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另一端鉤住木板的一端,下面通過細線掛有鉤碼,木板另一端通過氣球撐在鐵架臺上,讓學生觀察,說出細線對木板拉力的作用效果,根據(jù)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三、分組實驗,親身體會
在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強調(diào)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包辦過多,學生動手太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指出:“有許多聰明的、天賦很好的學生,只有當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觸到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時候,他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盵1]為了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通過實物分組實驗,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在“力的分解”教學中,為了進一步理解根據(jù)力的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我們可以讓學生做分組實驗:斜面上的物體重力的分解
器材:一端裝有彈簧的窄長薄尺,木塊。
實驗過程:彈簧下端系住木塊放在薄尺上,將有彈簧的一端架高,成一傾角為θ的斜面,觀察彈簧長度的變化和薄尺的彎曲形變。
教師:實驗現(xiàn)象?為何薄尺被壓彎、彈簧被拉長?是由于哪個力的作用效果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
學生:是薄尺上木塊的重力在這兩個方向上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
故: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G可分解為:
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分力:G1=Gsinθ
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G2=Gcosθ
老師:注意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不能說成就是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引導學生加以總結(jié)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兩分力的方向,再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計算得出兩個分力。
四、設計實驗,定量驗證
沒有實驗驗證的理論無法讓人信服,沒有理論支撐的物理規(guī)律很難進行推廣和應用,現(xiàn)代物理學之父伽利略在實驗的基礎上邏輯推理,方能為牛頓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理論和實驗只有結(jié)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進行物理學習。我們可以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利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觀察,使思維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設計實驗:自做了力的分解演示儀,可以定量演示斜面上物體重力的作用效果。
器材:手拉式電子秤和電子臺秤,裝有鉤碼的小車,木板,鐵架臺。
實驗過程:鐵架臺固定在木板的一端,電子臺秤放于木板上,小車放在電子臺秤上,手拉式電子秤固定在鐵架臺上且平行木板拉著小車。將有鐵架臺的一端從水平抬起30o角,讓學生觀察兩個電子秤的讀數(shù),并做記錄,定量演示重力的作用效果。
實驗中我們應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突出觀察對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如果演示結(jié)果和計算得到的結(jié)果大致相符,就再一次證明按照效果來分解力的正確性和實用性。
五、解釋情景引入,物理應用于生活
由生活走進物理,用實例深化物理規(guī)律,叫學生自己從理論上對課前引入的“迎客大橋”、“重物斷線”、“誰是大力士”作出解釋,課后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木楔子和用繩子拉陷入泥土的汽車,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延伸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之,“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其知識和規(guī)律都源于自然,來自我們的身邊,要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過渡,教師應加強直觀性教學,從學生理解掌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作必要的知識鋪墊,盡量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多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關注探究與實踐,做中學、玩中學,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給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保護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盡快順利適應高中物理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廣州大學附屬東江中學5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