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剛 朱莉莉
摘 要:本文基于以“教育公平”為主題的1237篇CSSCI數(shù)據庫文獻,借助Citespace軟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國內“教育公平”相關研究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引文共被引等分析。結果表明:國內教育公平的研究形成了高等教育、義務教育、教育質量、教育改革等熱點主題聚類;李春玲、楊東平等學者產出的一些經典之作,成為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此外,還挖掘出若干漸強型、漸弱型研究前沿。
關鍵詞:教育公平;知識圖譜;研究熱點;研究前沿
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國基本教育政策,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1]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也受到教育學界的關注和研究,成為教育學界亙古不變的經典議題和熱點之一。鑒于現(xiàn)有的教育公平研究綜述較多側重于主觀性的主題歸納與內容分析,為更好地把握教育公平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運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梳理近年來我國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期刊論文,通過知識圖譜對該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教育公平研究的熱點主題、熱點演進、研究前沿等,展現(xiàn)教育公平研究的總體“圖景”,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教育公平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數(shù)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shù)據來源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shù)據庫,檢索方式設置科學合理,且引用文獻收錄完備,因此本文以此作為數(shù)據檢索來源。為了提高文獻的相關性,在主題詞選擇上選取篇名或關鍵詞為“教育公平”,文獻時間限定為“1998——2017年”,檢索時間為2018年2月21日,文獻類型限為“論文”,經過人工篩選,最終共獲得1237篇論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Citespace軟件作為分析工具,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利用Citespace可對文獻的關鍵詞、引用文獻等進行共現(xiàn)或者共引分析,繪制出能呈現(xiàn)科學知識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知識圖譜。關鍵詞是文章內容及學術觀點的高度濃縮,高頻關鍵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目前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通過對1237篇文獻的關鍵詞的共現(xiàn)分析,能較為直觀地反映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參考文獻反映的是研究的理論基礎,對參考文獻的共被引分析能揭示出教育公平研究的核心研究基礎,也可從中挖掘相關領域的研究前沿。
二、 教育公平研究的熱點主題
(一)關鍵詞共現(xiàn)及聚類知識圖譜
利用Citespace對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具體操作是利用Citespace的Data功能,將CSSCI數(shù)據庫文獻轉換成軟件可識別的數(shù)據;再將數(shù)據導入到軟件中,設定“time slice”的時間跨度為1998——2017,在“years per slicing”中選擇1年為一個分區(qū),共分為20個分區(qū);在文本類型里勾選“Noun Phrases”;選取關鍵詞為節(jié)點類型;選擇尋徑算法(pathfinder);閾值設置上選擇提取前20的關鍵詞用于詞頻分析。得到如圖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該圖擁有154個網絡節(jié)點,277條連線。圖譜中圓圈是節(jié)點,代表研究對象是關鍵詞,連線代表關鍵詞之間的共現(xiàn)關系。連線越粗表示兩者共現(xiàn)的頻率越高,聯(lián)系越緊密;圓圈越大,相對應的關鍵詞字號也越大,同時說明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越高,也就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通過Citespace軟件的關鍵詞聚類功能,得到如圖2所示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該圖譜模塊值Q(Modularity)為0.5409,S值(Mean Silhouette)為0.6525。一般而言,當Q值大于0.3時,表明劃分出來的網絡結構是顯著的;當S值大于0.5時,表明聚類結果是比較合理的。[2]因此,本文得到的聚類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在圖1和圖2的基礎上,通過Citespace軟件輸出1998—2017年間我國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被引頻次、中心性等數(shù)據,得到數(shù)據表如表1所示。
通過圖1可以從整體上了解到國內教育公平研究熱點議題較多,結合詞頻表1,從教育公平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這三個層次來看,學者對此的相關研究均有涉及,且研究頗豐。圖2呈現(xiàn)了研究熱點排名前四的聚類,聚類以聚類里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命名,這四個聚類分別為高等教育、義務教育、教育質量、教育改革。
(二)教育公平研究的熱點探討
聚類1(#1)包含有22個節(jié)點,代表標識詞是高等教育(112,0.32)②,其頻次和中心性均排名第一,說明目前國內學者在研究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對“高等教育”予以了足夠的關注。[3]結合圖譜1關鍵詞共現(xiàn)關系及高頻詞表數(shù)據,總結該聚類研究主題主要是關于高等教育公平問題,學者圍繞教育改革、教育效率、資源配置、社會分層、美國教育、異地高考、弱勢群體、學生貸款等展開研究。經過對相關文獻的二次查詢和解讀,可將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分為兩類:一是從理論的視角分析和驗證高等教育公平內涵、影響因素及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二是從經驗及實踐的視角探索推進高等教育公平的路徑和方法。
從列表及圖譜來看,與高等教育關聯(lián)密切的教育效率(24,0.02)、教育資源(15,0.04)、均衡發(fā)展(15,0.02)、教育機會(17,0.02)、社會分層(7,0.01)等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均較高,這表明從理論的視角來看,國內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是學者研究熱點。此外,基于MMI假設、文化資本等理論假設探索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因素及相互關系的研究也是研究熱點,如學者鐘云華、沈紅(2009),彭榕(2017),張衡、王云蘭(2006)均探討了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其中彭榕(2017)從經濟分層、職業(yè)分層和文化分層三個方面探討了二者的關系,并從資源掌握程度、較高的高等教育成本、不均衡的職業(yè)選擇機會等方面探討了原因。[4]杜桂英(2010)從實證的角度研究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王紅、陳純槿(2011)研究了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亦有學者圍繞國內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如魏軍、安心(2008)提出我國民族地區(qū)高等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問題。馬宇航、楊東平(2015)提出中國國內城鄉(xiāng)學生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演變軌跡。綜上來看,國內學者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因素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度較高,研究視角也更廣。
另外,與高等教育共現(xiàn)程度較高的教育改革(24,0.1)、教育政策(56,0.14)、高考改革(10,0.03)、異地高考(11,0.02)、教育質量(37,0.11)、弱勢群體(6,0.01)等關鍵詞具有較高的頻次和中介中心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從經驗及實踐的視角來探索推進高等教育公平的路徑和方法是學者關注的重點。在探索如何推進國內高等教育公平時,學者秦蘇濱(2010)提出應扶持弱勢群體,李艷(2010)提出要優(yōu)化財政資源配置,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普及,眾多學者認為教育信息化、MOOC全球化、現(xiàn)代遠程教育等都促進了高等教育公平。異地高考(11,0.02)、高考改革(10,0.03)等關鍵詞具有較高的頻次和中介中心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者對高等教育政策,尤其是高考改革方面的關注。其中陳立鵬、郭晶(2013)對異地高考政策進行了分析,指出可能存在“高考移民”、易引發(fā)權錢交易腐敗行為等問題[5];而李慧、楊穎秀(2013),蔣洪池、梁燕(2013)均探究了我國實施異地高考政策面臨的困境。此外,還有學者從國外經驗借鑒中探索本國的發(fā)展路徑,關鍵詞美國教育(11,0.07)在詞頻表中排名也較靠前,這表明較多學者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如肖地生(2008)對中美兩國精英高等教育公平現(xiàn)狀進行了比較分析,并提出對我國的啟示借鑒。綜上來看,學者主要的關注點是推進國內高等教育公平的路徑探索和經驗借鑒。
第二個熱點聚類2(#2)包含18個節(jié)點,標識詞為義務教育(68,0.09)。該標識詞體現(xiàn)的是教育公平的起點公平這一層次,義務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的前提和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xù)出臺政策推進義務教育公平,如2004年落實中央、省、地(市)財政轉移支付政策,以增強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能力;2006年春季開學起實施的西部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7年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guī)也提到要全面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學界圍繞該主題也展開廣泛研究,從圖譜及詞頻表來看,與之關聯(lián)密切的關鍵詞有教育質量(37,0.11)、農民工子女(6,0.01)、農村教育(7,0.01)、均衡發(fā)展(15,0.02)、政府責任(16,0.07)等關鍵詞。經二次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學者圍繞國內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問題展開研究,如針對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學者張力(2017)認為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是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更高要求,學者文軍、顧楚丹(2017)則從實證角度討論基礎教育資源分配的城鄉(xiāng)差異及其社會后果,學者何思妤、王希(2014)、張輝蓉、盛雅琦(2018)分別以四川、重慶為個例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實現(xiàn)路徑。除了針對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不均衡現(xiàn)象,還有學者對游離于城鄉(xiāng)的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進行了研究,如汪杰鋒(2016)從教育制度倫理、教育法制建設、教育文化心理視角對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問題進行了分析,并試圖探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公平的解決路徑[6]。政府責任(16,0.07)這一關鍵詞則表示,學者也關注從政府及政策調控角度改善義務教育不平衡等問題,如趙紅霞、謝紅榮(2016)從財政投入的角度提出要實現(xiàn)義務教育的精準扶貧,就要推進義務教育公平,其中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綜上來看,學者對義務教育關注也較高,且國內義務教育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索是研究熱點。
此外,還有一些熱點聚類,如聚類3(#3),該聚類標識詞為教育質量(37,0.11),包含了17個節(jié)點。從圖譜來看,教育質量(37,0.11)與高等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等關鍵詞均有共現(xiàn)且共現(xiàn)程度較強,這也表明各個教育層次均重視教育質量。教育質量體現(xiàn)了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層次,常琳(2016)認為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目標就是提升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這二者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存在,并強調要以教育公平促進教育質量。[7]聚類4(#4)包含16個節(jié)點,從標識詞教育改革(24,0.10)來看,它突出了國內學者對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視。除外,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56,0.14)密切聯(lián)系,二者均具有較高的頻次和中介中心性,這反映國內學者對國家從宏觀層面上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改進和完善的重視。如學者王雪峰(2017)在教育公平視角下研究了職業(yè)教育改革,袁振國(2015)認為要以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楊銀付(2014)指出要促進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等方式促進教育公平。
三、 教育公平研究的前沿識別
研究前沿的概念最早由普賴斯 (Price D.) 于1965年引入,用來描述一個研究領域的過渡本質的概念。在特定領域研究前沿指的是科學家積極引用文章的主要部分。這樣研究前沿就可以看作是在某一時段內,以突現(xiàn)文獻 (Burst Article) 為知識基礎的一組文獻所探討的科學問題或專題。研究前沿必須在分析突現(xiàn)文獻和突現(xiàn)詞 (Burst Terms) 的基礎上,結合對施引文獻 (Citing Articles) 的分析,進行綜合判斷和探測。在本文的分析中,根據突現(xiàn)文獻被引突現(xiàn)的時間和趨勢,將研究前沿分為漸強型和漸弱型。[8]
(一)文獻共被引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對1237篇文獻的8790篇參考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設定“time slice”的時間跨度為1998——2017年,在“years per slicing”中選擇1年為一個分區(qū),共分為20個分區(qū);在文本類型里勾選“Noun Phrases”;選取參考文獻為節(jié)點類型;選擇尋徑算法(pathfinder);閾值設置上選擇提取前30的關鍵詞用于詞頻分析。在Citespace中利用Export中的Summary Table功能,導出共被引知識圖譜中高突現(xiàn)性節(jié)點文獻信息,包括該節(jié)點名稱、作者、被引頻次、中心性、年份及突現(xiàn)率等信息,數(shù)據表如表2所示。
(二)教育公平漸強型研究前沿分析
本文分析的漸強型節(jié)點文獻主要是在高突現(xiàn)率文獻中,其被引頻次從整體上來說呈現(xiàn)上升趨勢的節(jié)點文獻,利用Citespace軟件的citation history功能導出引文被引頻次趨勢折線圖,其中漸強型研究前沿主要包括包括李春玲(2010)和吳愈曉(2013)等的文獻,見圖5和圖6。
第一個漸強型節(jié)點文獻在列表中突現(xiàn)率最高,是學者李春玲于2010年在《社會學研究》上發(fā)表的《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文章是在國內高校擴招背景下探討教育擴張和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提出大學擴招并未導致高等教育機會的階層、城鄉(xiāng)、民族等不平等下降,同時作者還強調大學擴招不太有利于中下層階級和弱勢群體追求高等教育。[9]從圖5可以看到,自2014年起該文持續(xù)被引且趨勢逐漸上升。另一個漸強型節(jié)點文獻,其突現(xiàn)率位于列表第三位,是吳愈曉在201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fā)表的《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及其演變 (1978-2008)》。這篇文獻關注的是個體或家庭教育決策影響教育公平這一微觀過程,基于教育決策的理性行動理論,討論教育政策、教育供給(教育擴張)影響下社會各階層間的教育不平等及其演變。結合圖5和圖6來看,這兩篇文獻總體被引頻次達到13次和7次,也是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之一,且在近三年變化趨勢逐漸增強。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教育擴張,學術界逐步有一批學者借鑒最大化維持不平等(MMI假設)③、有效維持不平等假設(EMI假設)④、微觀層面的教育決策理性行動模型⑤等理論來探討和檢驗該理論在中國情境的有效性。[10]綜上來看,這兩篇文獻所反映的中國情境下教育擴張、教育政策對教育公平的影響,以及微觀視角下教育擴張、教育政策對個體教育決策的影響,是目前的教育公平領域的研究前沿且有影響增強的趨勢。
(三)教育公平漸弱型研究前沿分析
本文分析的漸強型節(jié)點文獻主要是在高突現(xiàn)率文獻中,其被引頻次從整體上來說呈現(xiàn)下降趨勢的節(jié)點文獻,利用Citespace軟件的citation history功能導出引文被引頻次趨勢折線圖,見圖7、圖8和圖9。
其中,突現(xiàn)率列于第二位的是學者楊東平于2000年在《教育發(fā)展研究》上發(fā)表的《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的認識和思考》,這篇文章論述了我國教育公平的現(xiàn)狀和問題,包括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階層差距、女性及少數(shù)民族教育問題,并從歷史的發(fā)展差距、教育制度等因素分析形成我國教育不公平的原因。[11]該節(jié)點文獻被引頻次和中介中心性均位于列表首位,表明該文獻在網絡中處于極重要的位置,是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經典基礎文獻。結合圖7來看,這一節(jié)點文獻被引頻次在2000—2008年間變化明顯,表明在此階段學界對我國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這一研究議題有較多關注,對我國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也有一定的研究。另一個漸弱型節(jié)點文獻是學者禇宏啟于2009年在《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該文立足我國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現(xiàn)實國情,指出當前建設的城鄉(xiāng)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如發(fā)展定位不清晰、發(fā)展不均衡、缺乏城鄉(xiāng)統(tǒng)籌、城鄉(xiāng)體系建設滯后于城市化進程,并提出要重新建構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的體系,還指出要建立如改革教育管理、教育投入和人事制度等創(chuàng)新的城鄉(xiāng)一體化教育制度。[12]從圖8來看,2012—2015年,這篇文章均有被引用,這反映國內學者對城鄉(xiāng)差距下教育不公平問題的關注,如李淼、王巖(2010)也曾分析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的社會分層與教育公平的相互影響。從內容上來看禇宏啟的這篇文章和楊東平發(fā)表的這篇均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進行了探討,不過后者更加具體和深入地探討了城鄉(xiāng)教育不公平。這兩篇文獻在后期被引頻次均在逐漸降低,這表明學界對學者對國內教育不公平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已有一定的研究,并逐步將重心轉向對教育公平影響因素、如何改善教育不公平等更為深層次的研究。
另外一篇漸弱型節(jié)點文獻是學者鄭曉鴻于1998年在《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教育公平界定》,該文是國內較早的以“教育公平”為主題的文獻,文獻從教育公平的內涵和外延上闡釋了“教育公平”的定義,并總結了教育公平的歷史性、階段性等特點。結合對文獻的二次分析發(fā)現(xiàn),自1998年以來,較多學者圍繞教育公平的內涵、思辨展開研究,如楊東平(2000)、郭元祥(2000)、胡勁松(2001)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界對教育公平相關理論研究上的重視,但從圖9上看,該主題被引的趨勢逐漸減弱,表明今后一段時期,對教育公平理論方面的這類研究前沿逐漸淡出學者的視野。
四、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CSSCI數(shù)據庫1998—2017年刊載的以“教育公平”為篇名或關鍵詞的論文進行關鍵詞共詞分析和引文的共被引分析,并繪制了關鍵詞共現(xiàn)、引文共現(xiàn)知識圖譜。在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中,本文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若干研究熱點,一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教育公平研究,學者對影響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國內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經驗借鑒及路徑探索等實踐研究有較高的關注。二是義務教育,較多學者關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問題,尤其是城鄉(xiāng)差距下如何推進義務教育公平,政府的角色扮演等研究是該領域的熱點問題。此外,關于教育質量、教育改革、教育政策等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在引文共被引分析中,本文梳理出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一些重要基礎文獻,并識別出一些研究前沿。其中,基于MMI、EMI等理論假設下教育擴張、教育政策對教育公平的影響,以及微觀視角下教育擴張、教育政策等對個體教育決策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是一組研究前沿,且趨勢逐漸增強,另一類對教育公平相關理論和思辨以及對國內教育公平問題的探討是一組漸弱型研究前沿,研究前沿的趨勢變化反映出國內學者對教育公平的研究從理論思辨向實踐探索逐步轉移,從問題探討到路徑探索不斷深化。
注釋:
① 本文是以“教育公平”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教育公平”顯然頻次最高,為了更客觀反映教育公平研究的熱點問題,統(tǒng)計的詞頻表和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中剔除或隱藏了“教育公平”,此外還剔除掉了“和諧社會”、“教育平等”等不相關或無研究意義的關鍵詞,并合并了“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
② 括號內第一個數(shù)字代表出現(xiàn)頻次,第二個數(shù)字代表中介中心性,后者均同。
③ MMI假設認為教育擴張并不能導致教育機會分配的平等化,相反,只要上層階級或優(yōu)勢地位群體還有可能去提高他們的教育機會,教育機會不平等就會維持。
④ EMI 假設認為上層階級在某一級別的教育(比如高等教育) 中達到飽和,可能會使下層階級獲取這一級別教育的機會得到提升,從而這一級別的教育不平等似乎下降了(數(shù)量不平等下降了);上層階級仍然在含金量更高的教育種類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從而教育不平等得以有效維持(質量不平等仍然維持)。
⑤ 個人的教育決策(如上不上大學) 取決于四方面的因素: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B)、失敗的風險(Pf) 和地位提升(SD)。
參考文獻:
[1]王善,程川.發(fā)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更好的教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促進教育公平重要講話[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9):4-5.
[2]石 丹,高彩麗.基于Citespace的普惠金融可視化分析[J].財會月刊,2017(36):115-123.
[3]胡洪彬.我國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2002—2012年CNKI期刊數(shù)據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4(1):54-59.
[4]彭榕.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問題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3):111-113.
[5]陳立鵬,郭晶.我國現(xiàn)行異地高考政策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4):30-34.
[6]汪杰鋒.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公平的現(xiàn)狀審視與路徑探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1):74-78.
[7]常琳.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的沖突與選擇[J].亞太教育,2016(1):283.
[8]潘黎,侯劍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主題和研究前沿——基于8種SSCI高等教育學期刊2000—2011年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6):136-143.
[9]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J].社會學研究,2010,25(3):82-113,244.
[10]吳愈曉.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及其演變(1978—2008)[J].中國社會科學,2013(3):4-21,203.
[11]楊東平.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的認識和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8):5-8.
[12]褚宏啟.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30(11):3-10,26.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