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譯者主體性視角下的文學(xué)作品翻譯

      2018-10-20 10:54:22渠天花
      名作欣賞·學(xué)術(shù)版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追風(fēng)箏的人譯者主體性文學(xué)翻譯

      摘 要: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在翻譯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李繼宏先生的暢銷譯作《追風(fēng)箏的人》為例,詳細(xì)分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風(fēng)格和翻譯策略上的體現(xiàn),旨在探討譯者主體性在文學(xué)翻譯中的重要地位,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譯者主體性 《追風(fēng)箏的人》 文學(xué)翻譯

      在20世紀(jì)80年代,西方學(xué)界出現(xiàn)了翻譯學(xué)“文化轉(zhuǎn)向”,翻譯研究逐步跳出了單純語言層面和文本層面的研究,進(jìn)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研究層面。當(dāng)代的翻譯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翻譯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了譯作的發(fā)起者(即組織或提議翻譯某部作品的個人或群體)、翻譯文本的操作者(譯者)和接受者(譯文的讀者及整個譯語文化的接受環(huán)境)身上。譬如,德國功能學(xué)派翻譯學(xué)學(xué)者漢斯·佛米爾(Hans Vermeer)的翻譯行為理論(ac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就竭力強調(diào)譯者的目標(biāo)(skopos)在翻譯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不再被看作是一個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碼轉(zhuǎn)換,而是譯入語社會中一種獨特的政治行為和文化行為。這種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把文學(xué)翻譯提升到了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文學(xué)翻譯不同于非文學(xué)翻譯,文學(xué)翻譯使用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拔膶W(xué)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shù)意境傳達(dá)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文學(xué)翻譯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處于最關(guān)鍵的核心地位、指引并控制著整個翻譯實踐的是譯者。

      一、譯者主體性

      譯者既是原文的讀者,又是譯文的作者,是翻譯活動中最積極的因素。翻譯活動自始至終都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的能動作用才能完成跨文化的交流?!懊總€譯者都不是在頭腦一片空白的狀況下進(jìn)入一個文學(xué)作品的,他有一定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一定的文化熏陶,一定的生活和社會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傾向,也就是他對文本已有一個‘前理解?!盬ilss也指出:“翻譯作為一項精神活動,包含多種因素,因而不可能忽略譯者本身的存在,單純在語言學(xué)的框架內(nèi)對其進(jìn)行詳盡的研究。”可見,譯者的主體性是客觀存在的,是翻譯過程(尤其是文學(xué)翻譯)中不可忽略的關(guān)鍵因素。

      所謂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其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也就是說,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在翻譯實踐中凸顯譯者的獨特個性。

      譯者主體性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第一,體現(xiàn)在接受原著過程中的主體性;第二,體現(xiàn)審美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主體性。兩者相互融合并貫穿于翻譯過程的始終。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通過自己的主體意識,盡最大努力去接受并理解異域原著的核心思想和審美價值;然后通過譯者主體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加之譯者的個人風(fēng)格、雙語能力、素養(yǎng)等因素,打破原文的桎梏,穿越時空的限制,使一部文學(xué)作品在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huán)境里獲得新的闡釋。正如法國文學(xué)社會學(xué)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了一個術(shù)語——創(chuàng)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并說:“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p>

      二、《追風(fēng)箏的人》

      《追風(fēng)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2003年出版,連續(xù)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jīng)被翻譯成42種語言。小說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后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guān)于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dá)了對戰(zhàn)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反映,在評論界獲得廣泛好評。

      《追風(fēng)箏的人》是一部充滿阿富汗地域風(fēng)情的小說。直到如今,關(guān)于阿富汗人的文章多數(shù)圍繞反恐、貧窮、戰(zhàn)爭、罪惡等展開。而對于20世紀(jì)70年代的阿富汗,對很多讀者來說,那是一個盲區(qū)。因此小說作者卡雷德·胡塞尼被認(rèn)為是阿富汗的代言人,向世界講述了真實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糾正世人對阿富汗人的誤解和偏見,也再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三、譯者及其翻譯思想

      譯者李繼宏,中山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畢業(yè),曾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等單位任職,現(xiàn)從事專職翻譯和寫作。主要譯著有《追風(fēng)箏的人》《燦爛千陽》《與神對話》《了不起的蓋茨比》《小王子》《維納斯的誕生》等,譯著涵蓋小說、散文、社會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哲學(xué)、宗教等領(lǐng)域。

      作為一名現(xiàn)代年輕的翻譯家,李繼宏認(rèn)為,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首先要有可讀性,語言必須符合譯入語的使用規(guī)范,適合譯入語讀者;其次是準(zhǔn)確性,包括詞匯、句子含義以及文體的準(zhǔn)確。作為譯者,他選擇翻譯的作品有三個標(biāo)準(zhǔn):第一,必須是名著,能夠給讀者一種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第二,他認(rèn)為一定要適合現(xiàn)代的讀者;第三,一定是自己喜歡的作品。在翻譯時,通過添加必要的注釋,撰寫詳細(xì)的導(dǎo)讀,使讀者容易讀、喜歡讀。李繼宏認(rèn)為,由于時代所限,二三十年前舊的名著譯本已經(jīng)難以滿足現(xiàn)在年輕讀者的需求。他認(rèn)為,譯者要像匠人一樣,盡可能完善自己的翻譯技藝,為讀者提供跟得上時代的、對得起原著的優(yōu)秀產(chǎn)品。

      四、譯者主體性在《追風(fēng)箏的人》中譯本中的體現(xiàn)

      1.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風(fēng)格上的體現(xiàn)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審美、想象等文學(xué)能力,對原文進(jìn)行闡釋,闡釋的過程也就是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譯者的語言表達(dá)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譯者的語言風(fēng)格貫穿于整個作品翻譯過程中,是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重要體現(xiàn)。

      (1)語言表達(dá)

      例1:The sky is seamless and blue, the snow so white my eyes burn. I shovel a handful of the fresh snow into my mouth, listen to the muffled stillness broken only by the cawing of crows. (Hosseini, 2003: 52)

      譯文:天空一碧如洗,萬里無云。白晃晃的雪花刺痛我的眼睛。我捧起一把新雪,塞進(jìn)嘴里,四周靜謐無聲,只有幾聲烏鴉的啼叫傳進(jìn)耳里。(李繼宏, 2006:48)

      例2: I loved wintertime in Kabul. I loved it for the soft pattering of snow against my window at night, for the way fresh snow crunched under my black rubber boots, for the warmth of the cast-iron stove as the wind screeched through the yards, the streets. (Hosseini,2003:53)

      譯文:我喜歡喀布爾的冬天。我喜歡夜里滿天飛雪輕輕敲打我的窗戶,我喜歡新霽的積雪在我的黑色膠靴下吱嘎作響,我喜歡感受鐵爐的溫暖,聽寒風(fēng)呼嘯著吹過街道、吹過院子。(李繼宏, 2006:49)

      文學(xué)本身的特點要求語言具有生動性、形象性。譯者在使用某一特定詞匯時根據(jù)特定語言環(huán)境內(nèi)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譯者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賦予該語言以特定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例1中“一碧如洗”“萬里無云”“靜謐無聲”,寥寥四字詞語,貌似平常,在漢語語境中給人帶來心曠神怡、寧靜平和的詩的意境。例2中“輕輕敲打”“吱嘎作響”“呼嘯著吹過”等擬聲詞的翻譯傳神地描繪出了冬天雪夜的景象,和室內(nèi)“溫暖的鐵爐”形成鮮明對比。例2中“我喜歡……”的四個排比句式對原文句式進(jìn)行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更符合漢語文學(xué)描寫的寫作風(fēng)格,更能喚起讀者的共鳴。譯者簡潔準(zhǔn)確的用詞,流暢簡約的行文,渾然一體的風(fēng)格,正是譯者主體性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

      (2)四字成語

      例3: But despite his illiteracy, or maybe because of it, Hassan was drawn to the mystery of words, seduced by a secret world forbidden to him. (Hosseini, 2003:30)

      譯文:但盡管他目不識丁,興許正因為如此,哈桑對那些謎一樣的文字十分入迷,那個他無法接觸的世界深深吸引了他。(李繼宏,2006:28)

      例4: …and then in December 1979, when Russian tanks would roll into the very same streets where Hassan and I played, bringing the death of the Afghanistan I knew and marking the start of a still ongoing era of bloodletting.( Hosseini, 2003:39)

      譯文:接著是1979年12月,俄國坦克在我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揚威,給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帶來死亡,開啟了如今仍未過去的、血流成河的時代。(李繼宏,2006:36)

      例5:His well-earned reputation for savagery preceded him on the streets. Flanked by his obeying friends, he walked the neighborhood like a Khan strolling through his land with his eager-to-please entourage. (Hosseini,2003:41)

      譯文:他兇殘成性,惡名遠(yuǎn)播,人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他身旁有群為虎作倀的黨羽,走在附近的街道上,宛如可汗在阿諛奉迎的部屬陪伴下,視察自己的領(lǐng)地。(李繼宏,2006:38)

      上述譯例中,“目不識丁”“耀武揚威”“為虎作倀”“阿諛逢迎”等這些成語高度凝練,譯文通順流暢,生動形象,一方面?zhèn)魃竦乇磉_(dá)了原文的神采,又迎合了漢語的文化和表達(dá)習(xí)慣,提高了譯本的可讀性。李繼宏在整個譯本中運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語,體現(xiàn)了譯者在詞匯選擇方面的個性化特點。

      (3)俗語

      例6: Baba returned the wink. “I see your father has taught you his world-famous flatterings ways.”(Hosseini, 2003:104)

      譯文:爸爸也朝他眨眼:“我看你老爸已經(jīng)把他舉世聞名的拍馬屁技術(shù)傳給你了?!保ɡ罾^宏,2006:94)

      俗語是漢語中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語言,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特點,簡練而形象化,使譯文具有趣味性,讀者容易接受和理解。“拍馬屁”源于中國元朝文化,原指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牽著馬相遇時,常常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后來人們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屁”,用于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阿諛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這里“拍馬屁”形象地刻畫了“表面衣冠楚楚,背后殘暴成性”的阿塞夫巴結(jié)、討好阿米爾父親的虛偽面目。

      例7:He didnt so much live with us as occupy space. And precious little of it. (Hosseini,2003:390)

      譯文: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人跟我們共同生活,而心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少得可憐。(李繼宏,2006:350)

      為迎合本民族讀者的文化心態(tài)和接受習(xí)慣,有些句子不能“硬譯”或“直譯”?!吧碓诓軤I心在漢”是對“didnt so much live with us as occupy space”句子的意譯,巧妙地傳達(dá)了原文表達(dá)的意思。這一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安軤I”指三國時期的曹操陣營,“漢”指劉備政權(quán)或當(dāng)時沒落的東漢時期。蜀將關(guān)羽被曹操拘禁,雖受到優(yōu)待,但他仍思念蜀漢。比喻人在此處,心卻在彼處。這一典故使讀者更容易理解索拉博在歷經(jīng)種種磨難之后雖生活無憂,內(nèi)心卻極其渴望回到過去、回到父母身邊那些快樂的日子。

      例8:…considering how tactless Afghan queries can be sometimes, that was a considerable relief. (Hosseini,2003:394)

      譯文:考慮到阿富汗人的提問有時毫不拐彎抹角,這當(dāng)真是個很大的解脫。(李繼宏,2006:353)

      “tactless”指的是沒有技巧的、沒有策略的,笨拙的。這里指那些鄰居阿富汗人對于索拉博這個小男孩的來歷充滿了好奇,經(jīng)常直截了當(dāng)?shù)貑栐儭!肮諒澞ń恰币辉~本意指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是漢語中口語化的俗語,比喻說話繞彎,不直截了當(dāng),完美地匹配了原文中鄰居阿富汗人們不講技巧、直截了當(dāng),讓人難以應(yīng)對的說話方式。

      總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地會將個人的文化語境、人文背景滲入其中,運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表達(dá)方式去傳遞原文,也是譯者在主體性方面的體現(xiàn)。

      2.譯者主體性在翻譯策略上的體現(xiàn)

      翻譯策略的采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堅持的翻譯原則乃至對翻譯的認(rèn)識態(tài)度,翻譯策略的抉擇通常能夠深刻體現(xiàn)譯者的能動性程度。這種能動性是以文本存在的客觀性與讀者需求的社會性為前提的。例如,譯中古英語的文本,譯者應(yīng)該把握內(nèi)容和形式的雙重統(tǒng)一;有異域文化或典故的地方,譯者應(yīng)加注,幫助讀者讀懂書中內(nèi)容;在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時,譯者主體的能動性還受到一些影響因素的制約,例如,原語是否符合目的語文化中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這些因素?zé)o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譯者在翻譯策略上的選擇。

      (1)改編

      例9:If thou art indeed my father, then hast thou stained thy sword in the life-blood of thy son. And thou didst it of thine obstinacy. For I sought to turn thee unto love, and I implored of thee thy name, for I thought to behold in thee the tokens recounted of my mother. But I appealed unto thy heart in vain, and now is the time gone for meeting…(Hosseini,2003: 32)

      譯文:若汝果為吾父,血刃親子,名節(jié)有污矣。此乃汝之專橫所致也。汝持先母信物,吾報汝以愛,呼汝之名,然汝心難回,吾徒費唇舌,此刻命赴黃泉……(李繼宏,2006:29)

      文學(xué)翻譯中的改編,不單指作品文學(xué)樣式、體裁的改變,同時還包括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原文選段是引自《沙納瑪》,又譯為《列王紀(jì)》,是一部波斯史詩,記錄了波斯帝國四千多年間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弘揚了波斯歷史上的英雄,被稱為波斯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原文中該選段是用中古英語來表述的,在理解上也是有難度的。譯者把它改編翻譯為漢語古文言的形式,在語言上符合古漢語表達(dá)特點。為了符合原文的語境,譯者發(fā)揮其主體性,運用古文言的形式重現(xiàn)原文的史詩意境。

      (2)刪譯與改譯

      例10:The flea market was where you sipped green tea with almond kolchas, and learned whose daughter had broken off an engagement and run off with her Amercan boyfriend, who used to be Parchami—a communist—in Kabul, and who had bought a house with under-the-table money while still on welfare.

      譯文:跳蚤市場是這樣的地方,你可以喝綠茶,吃杏仁餅,聽人說誰家的女兒背棄婚約,跟美國男友私奔了;誰在喀布爾用黑錢買了座房子,卻還領(lǐng)救贖金。茶,政治丑聞,這些都是跳蚤市場的阿富汗星期天必備的成分。(李繼宏,2006:133)

      例11:Not that was a mystery; everyone knew the communists had no class. They came from poor families with no name. The sames dogs who werent fit tp lick my shoes before the shorawi came were now ordering me at gunpoint. ( Hosseini, 2003: 305)

      譯文:那也不算什么秘密,誰都知道新政府仇恨有錢人。他們出身貧賤,就是這些狗,俄國佬打進(jìn)來之前連舔我的鞋子都不配,現(xiàn)在用槍口指著我,向我下令。(李繼宏,2006:272)

      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并不是隨心所欲、毫無約束的。譯者還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政治環(huán)境、時代語境等外在因素的制約。在這些因素作用的情況下,譯者或者進(jìn)行“變通”,或者對原作“偏離”。上述譯例中,例10“who used to be Parchami—a communist—in Kabul”,這句話在譯文中直接被刪除;例11“the communists”被譯為“新政府”?!癙archami”指的是右翼親蘇聯(lián)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因此,中國讀者讀到的是對鄙視“有錢人”的“新政府”的批評,而不是對以前蘇聯(lián)做后臺的共產(chǎn)黨的批評。由于這些表達(dá)含有不合國情及政治語境的信息,譯者發(fā)揮其主體性,酌情采取了刪譯或改譯,從而使譯作滿足譯入語文化的需要,符合譯入語文化的規(guī)范。正如譯者在“譯后記”中所說,“原書有個別不合國情的地方,譯者酌情在措辭上加以改動,意思仍一概如舊”。

      (3)意譯加注

      《追風(fēng)箏的人》原著中充滿了神奇的具有異國風(fēng)情的外來語,包括阿富汗特色食品(naan,pakora,Qabuli palaw,tandoor),日常詞匯(baba,balay,jaroo,madar),職業(yè)/戰(zhàn)爭(Mujahedin,Shorawi,rafiq,spasseba),典型的阿富汗風(fēng)俗/文化(laaf,namoos,Buzkashi,chapandaz),伊斯蘭教(Mashallah,Inshallah,Koranayat,Namaz,Zakat)。

      對于這些外來語的翻譯,李繼宏認(rèn)為,譯者不可能同時為所有人考慮,大多數(shù)人不了解伊斯蘭文化,他清楚地知道他的目標(biāo)受眾,所以有意識地使譯文“本地化”,在翻譯這些詞匯時,盡量用中文里容易理解的詞句來意譯,必要時采用頁底腳注的方式,使讀者輕松把握中心思想,流暢地閱讀下去。例如:“Eid-e-Qorban”

      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jié)日,人們在這一天要宰殺綿羊紀(jì)念先知亞伯拉罕為真主犧牲了他的兒子。譯者在這里既沒有采用音譯,也沒有使用任何英文單詞,而是根據(jù)節(jié)日的習(xí)俗意譯為“宰牲節(jié)”,并且在頁底腳注“Eid-e-Qorban,伊斯蘭教重要節(jié)日,也稱古爾邦節(jié)”,這樣中文讀者就很好理解它的意思了。再比如,“Naan”,譯者譯為“馕餅”,并腳注“阿富汗日常主食,將面團抹在烤爐上烘焙而成”。馕餅是我國新疆一帶的主食,這樣的譯法讀者還是不難理解的。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把一部文學(xué)作品從一種語言變?yōu)榱硪环N語言,表面看來似乎只有兩種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實際上背后蘊藏著譯者艱難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在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不僅是原作的讀者,而且還是原作生命的延伸形式——譯作的作者,他通過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對原作進(jìn)行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過程。譯者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許鈞所說:“翻譯者的主觀因素,其個性、氣質(zhì)、心理稟賦、知識面、語言應(yīng)用能力乃至譯者的立場、道德因素,無不對翻譯活動起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币虼耍瑸榱水a(chǎn)出具有生命力的譯作,譯者需要很好地了解原語和譯入語的文化背景,具備語言和文化的精通性,了解兩種語言的民族、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因素,從而正確地傳達(dá)異域文化,使譯者主體性在真正意義上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xiàn):

      [1] 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查明建,田雨.論譯者的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5] 高寧.論譯者的主體性——兼論翻譯標(biāo)準(zhǔn)的設(shè)立原則 [J].上??萍挤g,1997(1).

      [6] 訪談“追風(fēng)箏的人”的譯者.李繼宏[EB/OL].2015-08-09. [2018-02-07]http://www.tuijianshu.net/article-3358-1.html

      [7] 胡牧.譯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碰撞——翻譯社會學(xué)視域[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8] 許鈞.文學(xué)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9] 張全.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翻譯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xué)

      出版社,2010.

      作 者:渠天花,太原工業(yè)學(xué)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追風(fēng)箏的人譯者主體性文學(xué)翻譯
      《追風(fēng)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看天下(2016年34期)2016-12-24 21:32:22
      文學(xué)翻譯主體的詮釋學(xué)研究構(gòu)想
      接受美學(xué)視角下的詩歌翻譯
      論文學(xué)翻譯中的形象思維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38:54
      從譯者主體性解讀曾樸的翻譯思想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28:26
      目的論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探討情景語境理論觀下的文學(xué)翻譯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9:50
      《追風(fēng)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評《追風(fēng)箏的人》中哈桑的悲劇人生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5:43
      文學(xué)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譯策略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 16:17:19
      玉树县| 枣庄市| 宜兰县| 信丰县| 忻州市| 安徽省| 彭水| 舒城县| 铁岭市| 遂宁市| 福鼎市| 合江县| 阿拉尔市| 马鞍山市| 合阳县| 宜宾县| 塘沽区| 汉寿县| 保德县| 宜兴市| 西华县| 尼木县| 昆山市| 砀山县| 连江县| 长泰县| 广丰县| 洛扎县| 永平县| 博客| 固原市| 靖州| 子长县| 崇州市| 常德市| 望奎县| 宝清县| 扎鲁特旗| 依安县| 吴旗县|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