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
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學宗師王陽明標志性的哲學觀點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知與行的關系上,王陽明突破了程朱理學先知后行的教條,對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現象是堅決批判的。他不斷指出“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提倡知而必行、真知真行,對知行關系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真知之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未有學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為學”等。在王陽明哲學中,知行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其道理感知和實踐行為合二為一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知識論領域,是建立在“良知”觀念之上的。良知是天理在人心中的呈現,知行過程有了良知的參與,就具有了“自知”的特質及“明覺”的能力,故能為“知行合一”提供保證。雖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從主體上講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但對現代教學的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設計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知行合一”學說對高職“管理學基礎”教學的啟示
高職“管理學基礎”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入門課程,是系統研究管理實踐活動基本原理、普遍規(guī)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一方面,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綜合性和抽象性。另一方面,管理理論來源于管理實踐并指導進一步的管理實踐,最終能否將所學應用于實際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教學理念的狹隘理解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不當,加上授課對象普遍缺乏對企業(yè)、對管理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較為嚴重,存在知難、行難、統一更難的問題。教學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強調技能與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更好地展開嘗試、實踐和驗證,從而達成真知真行、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的教育思想,可以對管理學的教學改革帶來如下啟示:
1.致良知,將管理學教學與德育相結合
王陽明所強調的“良知”,重在德性的培養(yǎng)。良知人人有,但明覺程度不同,所以要“致”良知。“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這也是優(yōu)秀企業(yè)所追求的境界,是管理人才應踐行的準則。管理學課程不僅要傳授管理知識,為學生日后學習專業(yè)課程奠定基礎,也應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管理素養(yǎng)和適應能力的任務,包括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因此,管理學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應先突破簡單的知識論視野,把求知、做事和做人結合在一起,人格的培育也應成為一個重要維度。一方面,課程要把握好教學中的德育切入點,將企業(yè)倫理、社會責任、職業(yè)道德、團隊意識等思想融入課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比重,引導學生走進社區(qū)、養(yǎng)老院等基層單位,開展社會服務與調研,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在實處應用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錘煉精神品質。
2.真知即是行,要設計好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
王陽明提出“真知即是行”。在王陽明眼里,真知的目的在于用來指導實踐,不實踐就不能稱為真知。關于知,可以分為真知、假知,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或言語說辭,未曾親身體驗過的知便是假知;反之,親自實踐過、體驗過,并知道了行動之后的結果,才是真知[2]。所以,要達成真知真行的關鍵是設計好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架起管理知識與實踐、生活、智慧的橋梁,使其在“行”中獲得“知”。不能讓教學停留在書本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管理學”出發(fā),挖掘身邊的管理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獲得感悟。
3.學貴自得,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
王陽明還提倡“學貴自得”,經常教導諸生要“自得于心”。管理學的教學,也要變“保姆式”的理論灌輸為“啟發(fā)式”的研究探討,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權威,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點化甚至自己解化,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07(1).
[2]班 蕾.陽明哲學對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啟示——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5(11).